京张,以高铁编织梦想之虹(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上的乐谱
  今天,一条高铁像长虹插上翅膀
  时代恢宏的旋律悠然穿越燕山走廊
  往昔,一条老铁路在百年之前
  在曲折盘桓中跨越一道道险隘屏障
  两条铁路,象征与浓缩一个民族的百年之路
  交织,映射,印证,相互观照与眺望
  它们如两条手臂,穿山越水
  拥抱中国,百年坎坷而多情的时光
  施工图上一根血管般的红线
  一根紫藤,由北京向西北逶迤而上
  路基蜿蜒,这大地的曲谱
  梁拱飞架,这彩虹的波浪
  桥墩,一排排顶天立地的音符
  汇入浩大版图,民族复兴的恢宏乐章
  官厅水库的鱼群,刚刚衔走几片霞光
  一排排桥墩,是等待曙光点燃的火炬
  站在墩台,大地的胚芽之上
  秋风如水,梳理心扉的向往
  顺着旗语与指令,转体合龙的桁梁啊
  将一条大路慢慢托举到天上
  声若春雷的爆破,是绽放的精神之花
  迸发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梦想
  一个声音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京张——京张——京张
  青龙桥的铜像
  满山红枫,簇拥着青龙桥站台上的铜像
  “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炼而益坚”
  一个声音洞穿百年,在耳畔回响
  从詹天佑纪念馆里陈列的设计图开始
  从青龙桥车站道岔尖端第一颗螺栓开始
  生根发芽,自主之路翻开属于自己的篇章
  站在桥墩之上,回首关山,一片苍茫
  饱含骨气与刚性的“人”字形线路
  依然在八达岭的古长城边熠熠闪光
  我看见两条京张铁路,如兄弟和姊妹
  由东南向西北,挽臂而行
  如两道大地上的拷贝
  记录着“道路”与“前进”的百年影像
  两条京张铁路,如一部史书的上下卷
  书写着中国,自尊、自立、自强的不朽篇章
  百年坎坷,百年沧桑
  百年巨变,百年梦想
  斑驳的轨枕多像一部大地上展开的史册
  记录着一个国度、一个民族
  道砟一般无法计数的坎坷与磨难
  钢轨一般难以丈量的喜悦与忧伤
  以钢轨之藤簇拥五环
  我是一颗螺栓、一根焊条、一块岩芯
  一个携带意念的细胞,一个钢轨身旁的意象
  我在岩层中穿行,我在天空中飞翔
  我大口呼吸着初秋的新鲜空气
  看见几道彩虹依恋着粼粼波光
  我看见湖面之侧的八道彩虹
  水中漾动的倒影,映现出奥运五环的形象
  更快、更高、更强;人文、绿色、共享
  高铁与跑道和滑雪场
  拥有同样圆润柔美的曲线
  体育运动与高铁建设
  体现出一致的追求方向
  我看见苍穹中星斗的草莓夜宴
  让躺在山坡小憩的工友眺望、遐想与品尝
  我看见明天,朝霞擦洗着动车组的车窗
  我看见肤色不同的运动健儿
  一边往返赛场,一边凝望美丽山水遐想
  我看见轮对勾画出的切线与曲线
  有着冰刀和滑雪板勾画出的圆润悠扬
  “物有本末,事有先后,拾级而登,终达峰极”
  我看见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豪迈
  我看见复兴的道路伸向旖旎瑰丽的远方
  猎豹拉开的帷幕
  一场新雪,试图改写万物的记忆
  而黄色的动态检测车如一头猎豹
  准确地说,我惊讶于它正午的奔跑
  恍若昨日,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画面
  一帧帧图景次第被时间收走
  道路,如长卷打开崭新之境
  一个神秘物滑行在理想化的轨道上
  远远地,仿佛一个意念如迅疾的流水
  身上的斑纹,水中的涟漪
  那是穿透树木的阳光打在它身上
  如梦幻的拷贝在拉伸,拉伸
  从冷滑、热滑实验到动态检测车
  从“黄医生”到试运行的复兴号
  开通前的节奏环环相扣,逻辑清晰
  透过冬天的一场新雪
  山川之上,一部恢宏的曲目
  浩大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
  向着未来砥砺前行
  感谢命运和时间,让我们
  得以投身激情创造的队伍
  以无愧于心的赤诚劳动迎接与祝福
  迎接一场为期不远的体育盛会
  迎接与祝福那些赛场上、车窗前
  肤色不同的微笑,蓝色、黑色、黄色的瞳仁
  传达出温暖的含义,焕发出智慧的光亮
  东南风中北上西进的暖湿气流
  携带着雨露和具体又虚幻的希望
  奔跑,奔跑,飞翔,飞翔
  越过燕山主峰的巨石眺望
  一条高铁,一条河流
  一根血脉,一条脐带,一条根
  连接,沟通,灌溉,维系,慈航
  我们、你们、他们,过去与未来
  人流物流的聚散,村镇的变迁,城市的成长
  还有钢轨的长卷上一时无法看清的远景
  还有风笛的长廊中尚未诠释的内容
  都让我们一边完善自己的劳动
  一邊期许历史的肯定与时间的考量
  向西,向北,展望与感恩,河山怀抱宽广
  眺望坝上的树木、花朵、村庄
  眺望草场起伏的曲线,幸福徜徉的牛羊
  大地的涟漪微微颤动,静默而宽厚的黄土地
  悲悯,安详。向西,向北,燕山那边就是太行
  道路没有止境,远方之外还有远方
  壮丽蓬勃的中国,永远在向前的路上
其他文献
代理矿长宋阳上任两个月了,一直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  三煤矿前任矿长因腐败问题被抓,下面的副矿长、副总工程师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在三煤矿挑大梁。矿区想从别的煤矿或者行政部门调个新矿长过来,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过来。不是借口身体不好就是说自己能力不够而搪塞。  大家都不愿意当三煤矿的这个“领头羊”是有原因的。前任矿长留下了银行二百多万元贷款到期未还,全体职工压资半年,更谈不上职工们的各种生活福利了。  
期刊
姐姐的微信头像换了,点开一看,是几只鸟雀图。图中,鸟妈妈正在向怀中的四只小鸟逐个喂食,四只小鸟一齐仰头嗷嗷待哺。点开图片时,我正在大太阳底下走在回家的路上,瞬间,忍不住落泪。站在这春天的路口,我茫然四顾。穿过这条路,过三个红绿灯,就到妈妈家了。妈妈老早就站在阳台上张望。  没有系统地写过妈妈,一直说,不想归纳妈妈,还早,还早,连妈妈老去了这个意识,我都不具备。意识里,妈妈生命力极其顽强,这顽强还延
期刊
在晚清时期有关煤炭的杂记中,光绪年间江苏南京人胡恩燮的《煤说》,是值得注意的一篇。此文见于胡恩燮《白下愚园集》卷八“患难一家言”中。  胡恩燮是个候选知府,在社会上有些声望。他曾受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左宗棠之命,在江苏铜山县利国驿(在今徐州),“聘洋矿司,入山探验煤铁”,结果当地煤炭适于开采。故“酌拟招商集资章程”,在得到批准后,承办煤矿。此矿后由其子胡光国接办。《煤说》一文,则是后来他在南京家
期刊
张木吃了早饭已九点多了。吃完,开开电视,躺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看着看着,他便又睡了过去。  任二紅进了屋,伸手把电视关了。  张木睁开眼,挪挪屁股,问任二红:“今儿个几号了?”  “初六了。”任二红说。  张木说:“我问几号了?”  “初六了。”任二红扭身出了屋。  张木伸头对着门口晃悠的棉帘子看着,说:“你娘那脚。”  棉帘子不晃悠了。这个时候张木想起了毛子沟。张木觉着应该往毛子沟去一趟,他便
期刊
【编者按】  2020年初,湖北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面对严峻的疫情,全国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用心、用情、用爱创作了一件件令人振奋、令人感动、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精品佳作。作为新时代的煤矿文学作者,在面对危重疫情的时刻,挺身而出,拿起文学的武器,创作出大量正能量的作品,讴歌英雄,安慰人心,激发斗志,赞美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大爱情怀,讴歌煤矿工人在抗击疫情这场战
期刊
一  煤矿开采塌陷了方店村的土地,矿上差不多隔一两年就派下来招工指标,煤矿工人虽说苦点儿,但到月就有钱,旱涝保收,还是商品粮户口,小青年当上了工人,说媳妇的能踩断门槛子,庄上人说只要进了矿就拿到媳妇票了。矿上只招十八到二十四岁的未婚青年,大龄的急眼了,愤怒地骂矿上的规定不合理,十七八岁力不全,二十七八正当年,挖煤还是年龄大的有力气。他们够不着和矿上说话,就抱怨大队小队的干部没用,凭着自己的情绪骂娘
期刊
“老大”,是徐矿人送给世群的雅号。其中含有敬畏赞赏的意思,也有戏谑调侃的成分。每个人叫出来都有不同的味道。但他是“文革”以来徐矿美术宣传撇不开绕不过去的人物。无论讲贡献还是讲“玩意儿”,鲜有能出其右者。说句貌似玩笑的正经话,只要你从徐矿大门口走过,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是他“门下”的过客。  世群生于一九四四年,兄妹八个,他居老大,为生活所迫十八岁进煤矿跟随父亲当矿工。这是一个博爱的老大,虽然每日起早
期刊
胡 旭  能到政协谋个职位,我算是安全着陆了,这辈子算是完美收官,没有其他想法了。在基层这些年,天天提心吊胆的,像蹚着地雷阵,要时时小心、处处谨慎,防范各种不测,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蹚到了地雷。一旦蹚到地雷,这一辈子就完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他们似乎都比我聪明、都比我有能力,有的有背景、有的官比我大得多,或是运气不好,或最终没有完全把握住,现在不都进去了吗?一旦进去了,失去人身自由不
期刊
一  小美在城里超市找到了工作。小美哥哥有个朋友在超市做保安,是他帮忙介绍的。超市经理看小美长得标致,人也安稳,超市也正缺人,便留下了她。  那天小美正上班,到超市买东西的尤小惠肚子突然一阵剧痛,痛苦地蹲在地上。当时小美就在尤小惠身边,急忙招呼一个保安,一起将尤小惠送到医院。尤小惠是痛经,每次来例假时都这样,这次例假提前了,让她猝不及防。医生检查了一下,让护士给打了一针就好了。事后,尤小惠请小美在
期刊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生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教育,不到20岁就登上文坛。1923年诗集《繁星》和《春水》出版,风靡一时。后留学美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执教,并曾游历欧陆。1951年回国后,大量作品问世,至垂暮之年仍笔耕不辍,可谓中国文坛上亮丽一景。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位女作家,与煤矿、与煤矿工人的情感联系,却是从小到老,终其一生的。她从小在教科书上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