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的人文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居环境是一个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重要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本文对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和当代人居环境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当代人居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借鉴古代人居环境的一些经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居环境 人文思考 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上古时代的半坡人半地穴式人居,到近现代北方的四合院,再到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着人类对良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如何改善居住环境人文气息的思考。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现代人居环境与古代人居环境表现出了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给我们以启迪,对我们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有很大帮助。
  
  一 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的人文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的特点就是和中国古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处处彰显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气息,以“家”为中心的观念和对风水文化的重视在人居建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1 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
  中国传统人居方式是以过去的社会生活习惯、家庭结构及伦理道德为基础产生的。“家”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古代中国人思考问题或进行选择都是以家为单位,而中国的四合院文化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心中“家”的概念。
  四合院准确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家庭关系。从四合院的结构看,以中间的大院和过厅为中心,其他房间按居者的尊卑顺序构建。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最尊贵显赫的位置是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长辈居住,将中国古代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北房三间中间一间向外看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进行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供奉祖先的地方。
  东西两侧的套间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这样的居住安排与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中的地位清晰的表达出来,贯彻和遵从着古代的“礼”文化。整个家庭都生活在一个院墙所包围的固定空间里,整个住宅的为外都不舍窗户,通风和采光都依靠内院,在这种空间内生活。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也将“家”的界限勾画出来;“家”是院内人共同的,他们有权共享院内的公共空间,而院的外边就是社。这样就把社会和家族关系的内涵都深深地植入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里。
  2 对风水的重视
  虽然对风水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国传统民居对风水非常重视是一个客观事实。风水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趋吉避凶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风水还体现着中国的传统哲学智慧。
  我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体现的是整体协调、辩证统一,对自然的态度上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传统的这些文化也充分地体现在我国的人居环境文化中。比如,人居环境讲究山水相依、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表达一种精神团聚、藏而不散、不冲不冒的精神追求。《黄帝宅经》中提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
  古人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是“立人”、“立宅”,人室相扶的辩证统一体,在这种阴阳合成的观点下,民居形式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即房屋为阳、院落为阴;房屋为实、院落为虚。这种阴阳相承、虚实相生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人居环境下较好地调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等问题。且院落式居住的生活中心,内院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中引入了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几株翠竹和小树,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对风水的追求与其说是对趋吉避凶的追求,不如说是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二 现代人居环境的人文特征
  
  现代人居环境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建筑材料发展分不开的。在古代,建筑材料一般以砖、瓦、木、石为主;19世纪中期,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在建筑中大量使用钢铁;19世纪末,混凝土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铝材和塑料。而古老的材料如木材、玻璃等的使用方式,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得到改进。随着近代中西方交流的增加,西方这些新的建筑材料开始被引入中国,它们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建筑的面貌,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城市化加速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由于城市发展,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以往的传统住宅以院落为中心,组成空间环境,可形成亲密的邻里关系,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密度的加大,为扩大居住面积而设计的建筑,蚕食了院落、天井,居住的品质不断下降。在城市里,建筑物越来越高,而且与周围环境越来越隔绝,市民一般生活在封闭的单元空间里。这样的家居环境既是城市化的结果,也是追求城市化的原因。
  2 现代人居建设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以及政府部门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意识加强,城市作为一定范围内的节点,其开发活动极为活跃,建设投资明显增加,各类房地产与城市设施项目纷纷实施,这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完善以及各种生活功能的健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家居环境改善的同时,从总体上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建设活动也显现出对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的淡漠或者盲从,物质空间背后的人文内涵渐渐淡化,其突出表现如下:
  (1)现代人居不能满足人类的许多实际需要
  现代都市的人居环境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封闭的单元式建筑在保护家庭的同时也阻碍了与邻居交流的机会;完全封闭的建筑格局使得人们的思想也走向封闭;城市居民相邻而居数年相互不认识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早期的四合院便是人情味浓郁的住宅,整个家庭围住在一个院子里,通过天井这个公共空间来进行交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及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四合院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出现了一个个火柴盒式的单元式住宅。然而,人们在获得私密空间、满足安全感的同时也渴望交流,需要人情温暖;孩子们需要一个共同玩耍的天地;老人需要一个可以谈天说地的环境;成年人也需要交流。而普通的现代人居环境显然是无法满足这种需要的。
  (2) 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盲目性很强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趋势已逐步跨越经济范畴而深入到意识领域,这不可避免的也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特别是在城市建筑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文化性上,表现更为明显。一些建设仅仅是对既有形象的表面模仿,只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城市感,但由于缺乏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人居环境的地域性无法创造;将原有的带有本地区特色的古建筑拆除,建设新的大广场等政绩工程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我国空前的城市建设活动中,无论是公共活动设施还是居住生活空间,在数量上都显著增加。但就整体而言,其人文特性并不鲜明,呈现出盲目攀比、盲目跟风的现象。
  不可否认,某些建设仍然在追求城市文化品位,努力在精神价值方面进行一定的雕琢,但这种实践不是显得过于薄弱而不足以形成氛围,就是在人文取向上存在某种偏差而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在人文内涵的挖掘上,必须树立和把握明确的文化取向,才能塑造出具有整体意义,同时又有突出个性的人文图景。
  3 开发商热衷于炒作的人文概念
  开发商是城市各种建筑的承担者,房地产开发商的人文素养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在整体人文个性上的缺乏,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开发建设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空泛人文炒作有关。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推进和城市经营策略的实施,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投资模式已逐步开始由城市主导型向社会和民间主导型转变,这极大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使城市住宅区和各类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具有多样化的个体利益和价值需要,所以在实际的开发建设活动中,他们很难遵循较为一致的人文选择,这也是当前一些城市人居环境在文化意识上纷繁杂乱、难以形成整体人文个性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开发商往往热衷于缺乏人文基础的“理念”炒作。在近年来的建设中,各种“理念”、“风潮”此起彼伏,甚至给予人类自身觉醒的生态文化都成了开发商炒作的热点。从调控角度来说,城市在规划建设上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开发主体的人文引导,要通过必要的手段引导人居环境的人文走向。
  
  三 古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财富,其中古代人居建设方面的财富尤为珍贵。继承和发扬古代人居建设中的合理思想是建设和谐现代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融入人文取向和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很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但是,我们只能借鉴传统的建筑思想,而不能照搬古代的建筑模式。
  1 人居建设要把握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人文取向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础、以精神为指向的,应该是“内涵在文化中的价值、境界、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因此人文精神的重塑必须要根植于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也不能否认,与当前城市发展处于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并且不同地域的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和历史文化具有某些相似性,所以不同城市在充分挖掘地域人文底蕴的同时,其人居环境建设在人文特质上也具有一些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建设现代人居环境时,不应只追求表面的现代化,而要在享受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舒适的同时将人类的思想、艺术融入到建筑物中,融入到人居环境中。
  在一定意义上,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空间表象,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所以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都会在城市的空间或建筑上有所凝结。就人居环境建设而言,人文品质的追求应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将先进文明引入城市的人居环境,这对于展示适应时代特色的城市形象、传播现代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引进并不是单纯的所谓“现代化”的模仿,而要突出地域特色,要与本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相互嫁接、融合。事实上,我国不同地域的城市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因素,都可以挖掘利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方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变。现代人文与之融合无疑将会使其拥有新的生机与活力,人居环境的文化寓意也将提升。
  2 人居环境要进行生态系统的建设
  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在人居环境中重视生态系统的建设。现代城市的现实和密集的人口已经不允许我们在每一个家庭中保留自己的天井与园林树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来建设自己舒适的人居环境。
  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尽量完善公共绿地的分布,尽可能增加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多样化城市生物链。各种公共建筑,如宾馆、商厦等可采用中庭这种极具有生态开放性的共享空间,满足人们公共生活与交流的欲望。而在住宅区,开放性生态系统建设更值得进一步探讨。几幢楼围合成一个天井,在这个共享空间里有花草树木,住宅内的人们可以通过窗户接触到蓝天白云等自然景观,还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接触到巨大的信息空间,满足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 金磊:《城市形象的建筑环境美学设计问题》,《规划师》,2002年。
  [3]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黄国军、彭刚:《传统聚落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山西建筑》,2005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徐荣斌,男,1986—,丽水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郑谢鑫,男,1986—,海宁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其他文献
引言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多,全球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
摘要风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居处环境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对一切与此相关的行为取向和人文风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对传统风水观念的理解,以及对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的认识,明确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作为环境择居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归纳风水的核心目标,来重新确立现代环境艺术的学科主旨。  关键词:风水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选址、规划、设计、营
日本越后妻有地区,正位于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新潟县南端,这里不仅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雪地区,也是三年一度大地艺术祭的天然国际艺术舞台。秉承着“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两台1075联合收割机在麦收作业中,多次发生半链轨大减速齿壳和外接支撑套损坏的故障。其原因是:整机质量较大,运行中半链轨压在凸凹不平的局部硬支点上,使总成外倾(“大脚”外张),将支
农业机械化统计,是科学管理农机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必须领导重视,全力支持;常抓不懈,重在坚持。1健全机械、落实人员从机车组记分员抓起,由机车组长担任记分员。
1948年11月8日晚,淮海大战揭幕的第二天晚上。我们的任务是攻占运河车站,切断新安镇之敌黄百韬兵团退回徐州的路。八家洋是陇海铁路运河大铁桥与运河车站之间靠北的一座村庄
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它应是现代化理念、地域文化、人文诉求等要素的共生地。但在社会利益的博弈中,城市公共空间应然的功能渐变,在资本的挤压下萎缩、异化。在当
斯蒂文·霍尔接到第一个中国项目时,他在南京看到的是草木丛生的杂乱基地,没人拿得出一张清晰的地段总图最初的计划,这里将建造的是“艺术与建筑博物馆”。当天,他根据自己对
介绍了查哈阳农场水稻生产机械的现状、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具体做法和要求,以及机械的改造方法。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machinery in Chahayang farm, th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