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的身体


  小张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最近半年后背和腹部总是针扎一样的疼痛,为此去了很多大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发现什么问题,有一次去北京某三甲医院,神内的大夫对他说:去精神心理科看看吧,可能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小张最开始接受不了这个建议,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真切感受到疼痛,怎么能说是心理的问题呢?但随着症状逐渐加重,影响到了工作生活,小张在家人的陪伴下,抱著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精神病专科医院,为了系统地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他住到了病区,成了我的一名患者。
  住院后,随着治疗的进行,除了刚住院时小张由于满怀对治疗的希望稍有好转,随后的两周过去小张的症状又加重了,白天只有打乒乓球时能缓解点,晚上依旧疼到睡不着。我们为此组织了一次病例讨论,在查房过程中,小张一点点地暴露了自己的内心,半年前他的事业遇到了瓶颈,不能继续提升,只能维持现状,每天“0-0-7”的工作作息压得他精力疲惫。“你是不想继续这份工作了,是不是?”询问了几次,小张点了点头。“不再做了行不行?”小张眼圈红了,从一无所有打拼到目前的大规模,他放弃不了。既然放弃不了,只能尝试接纳疼痛、转移压力。查房专家说:“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小张不想工作又没有正当理由给自己放假,于是只有病假可以让他接受。所以潜意识的作用下,小张的身体配合着他的心理开始疼痛,这样他就有理由暂时逃避工作。”
  在找到躯体疼痛的原因之后,第二天小张的身体竟然奇迹般地不疼了。虽然之后病情时有波动,但是小张学会用各种方法缓解疼痛、处理压力,比如正念治疗、旅行、看书、运动……慢慢的他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减轻了。

健康与压力调节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4年就对此提出定义:“一种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说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它应该是一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美的状态。
  然而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临的各种压力与日俱增,压力超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全世界健康的人只占5%,患病的占20%,而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2019年最新统计报道,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高达60万,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人们如何学会适应当代快节奏生活,有能力去面对各种压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学会压力管理,是健康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可以说是当代人不得不去构建的底层能力。
  那么压力是什么呢?上世纪30年代生物学先驱Hans Selye博士认为:压力是身体对来自于任何方面的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所谓非特异性就是指不管导致压力的刺激的来源为何,个体皆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简言之,压力就是一个人处于陌生的、受威胁、受挫折和冲突的环境时,心理上、情绪上、生理上所产生的反应。
  近些年,从我接触的病例来看,很大比例患者是由于长期精神压力最终导致各种精神类疾病的。一般人面对压力,首先从心理和情绪上产生应激反应,个体调节能力强的人,可能会自动排压,比如选择旅行、运动等,给自己一个排解压力的出口。但个体调节能力差的人,就会出现心理和情绪上的崩溃。值得庆幸的是,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精神出现问题,会选择就医,借助外力和医学来帮助自己。
  从小张的案例来看,就是因为压力管理不良导致心理生理出现严重反应。小张在长期处于生活或工作的高压状态下,并没有对自身心理和情绪出现的应激反应做出合理疏导,而是凭借超强的意志力选择去忽视这些反应,心理无法解压,最终导致机体缓冲,身体自动出现解压(生理排异)反应,形成全身疼痛。这类情况非常具有普适性,再次证明了持久的、有害的压力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工作,降低了生活质量,更严重地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
  压力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生活变故、认识评价、应对方式、社会网络、个性特征和身体素质等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所构成,我们必须通过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开展压力管理。充分利用有积极影响的压力,让我们更富激情、斗志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学会消解有负面影响的压力,比如学会倾诉、写压力日记、冥想、听轻音乐和运动等,使自己的压力处于一个动态的良性平衡中,逐渐发展出自身应对压力的方法与策略,构建出个人适用的压力管理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最终能达到一种安宁、幸福的心态。
其他文献
下楼散步,暮色中,看见一个女孩站在蔷薇花旁发呆。她身材高挑,背影修长,梳着长长的马尾辫,看上去有些孤单和落寞。走近才发现,她眉头紧锁,面有愁容,眼中有泪,不知在哪里受了委屈。  我没有问女孩为什么愁,为什么哭,因为我知道,这个年纪的愁与苦,其实很多都是被自己放大了若干倍的芝麻小事。比如被老师批评了,被家长训斥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又或者是暗恋哪个男生了,都是人生路上必经之地,都是日常琐事,严格意义上
期刊
全球每年至少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年龄层趋向越来越年轻。近年来发生了多宗青少年因为深受学业、家庭或感情的困扰而走向不归路的案件,宛如一记记响雷震动着家长、教育者和心理专家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儿童或青少年在人生才要开始绽放的时候,选择放弃生命呢?  年轻的生命用不告而别的方式就这样挥手于人世,留下肝肠寸断,伤心欲绝的父母和家人以及无数的遗憾和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傻?”“为什么
期刊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己长大,独立意识觉醒,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会把这种担忧无限放大,却又无法排遣。情况分析  “我恨自己!”——自残的孩子让人心疼!  一天傍晚,我在校内巡视,隐约看到操场的东北角坐着一个人。我很惊讶,此时学生都在上自习,会是谁孤零零地待在那里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走向前一看。原来是八年级的
期刊
孩子不来学校这样的行为,如果父母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上,所做的一切都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因为行为仅仅是孩子心理世界的外在表现,父母只有透过行为去看到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这样做起来才会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下面结合一个案例,来做具体分析。  在办公室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求助:我家孩子以前很听话、很乖的,好不容易考上高中,却突然说不来学校上学了!  家长面对孩子不来学校上学的行为,最初是疑惑
期刊
《千与千寻》是一部非常受青少年喜爱的由宫崎峻导演的电影。影片以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神隐世界)三个阶段(现实阶段非现实阶段现实阶段)和三个场景(搬家浴场沼底)展开,这些在指向一个主题:千寻的青春期心理成长过程。  千尋的年龄、搬家、隧道,这些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场景无不在展现即将迈入青春期门坎的千寻。  故事的主角千寻是一个刚过完10岁生日的小女孩。10岁这个年龄意味着什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对应
期刊
问题现场之一  笛笛媽妈下班回家给笛笛买了几条金鱼带回去。笛笛隔着玻璃缸跟鱼儿说着话,她见鱼儿在缸里欢腾地游来游去,便把小手仲进去,想抓一条“研究研究”,它为啥长得这么好看。岂料一不小心把鱼缸从茶几推倒掉地上打碎了,鱼儿在地上扑腾个不停。  妈妈的错误说法:你怎么搞的?刚买回来就被你打碎了,下次再也不给你买了!  妈妈的科学说法:笛笛,是不是觉得小金鱼很可爱,想抓出来看看啊?没关系的,鱼缸打碎了,
期刊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根据现代医学的定义,睡眠是一种在正常生命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并与清醒状态不断交替的精神状态。夜间当人们感觉困倦时,人的意识会发生改变,感官活动会受到抑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不能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交流也会随之减少,逐渐进入睡眠状态。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胃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速率均
期刊
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治疗方法,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问题的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其理念主要有:A:问题是一种“叙事”,而非一种“存在”  叙事疗法认为,问题存在于叙事中,即存在于来访者有偏差的叙事当中。偏差的叙事不断被重复,从而演变成偏差经验,最终被固化为事实或现实。来访者对偏差经验所进行的偏差叙事是问题产生的根源。B:人≠问题  “人不是
期刊
案例1  小A,高二男孩,徽胖,声音偏细柔,因此常被同学们戏称“娘娘”。小A的女生缘特别好,每次上心理课他都扎堆在女生中。某天课后,小A单独找到了我,收敛起平时“阳光”的一面,说要聊聊他的烦恼。他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感觉自己是同性恋,我喜欢男生!”我让他谈谈是怎样一种感受。他说:我很在意男生B,B的一举一动总是影响着我的心情。比如B跟其他男生走得近,我就会“吃醋”,我希望B只对我一个人好,希望
期刊
女儿今年12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就是有点贪玩儿,不怎么爱学习。  女儿总是喋喋不休:“妈妈,我想快点长大,长成大人。你们大人多好啊,不用上辅导班、不用背英语单词、不用写家庭作业,下班以后想干嘛就干嘛,无约无束。”  我一看女儿思想苗头有点不对,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其实爸爸妈妈上班已经很累,下了班回到家还要做很多繁冗的家务。现在的你才是最幸福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女儿听了,撇了撇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