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相关数据,检验老年人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分析表明: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老年人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一是要从供给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也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资源禀赋状况,尤其要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资源禀赋;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機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
  中图分类号:C913.6;F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4011609
  一、引言
  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分别为2.3亿和1.5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和10.8%,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0.6%和0.3%(国家统计局,2017),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届时我国老龄化的态势更加严峻。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目前学界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视角:
  一是基于单一的视角,通过审视中国家庭中特有的代际关系来研究养老方式问题(费孝通,1983;杨善华 等,2004;陈皆明,2010)。通常认为,由于中国家庭两代人之间是一种“反馈模式”,并存在“责任伦理”,家庭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家庭养老能够在没有来自国家或个人家庭负面惩戒的情况下得以保证”(陈皆明,2010)。然而,尽管家庭养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变动“又从不同方向影响着家庭结构的具体变动,也正在改变赡养的方式和内容”(费孝通,1983),家庭养老原有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穆光宗,1999;唐美玲,2005),养老方式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二是基于比较的视角,通过不同养老方式之间的对比探讨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丁煜 等,2001;郭志刚,2002;蒋岳祥 等,2006;王树新 等,2007;龙书芹 等,2007;姜向群 等,2011;罗亚萍 等,2013;陶涛 等,2014;王振军,2016;李玉娇,2016),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会在家庭养老与非家庭养老(养老院等)之间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多学者在研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时,一是研究的范围往往过于宽泛(比如调查对象几乎涉及各个年龄段),专门针对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群体的研究较少;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老年人在选择中的主动性。
  本文认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所做的一种理性选择,深入探究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其养老方式选择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政府制定精准的养老政策以及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具有不同养老偏好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并依据其自身的资源状况,探讨我国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资源禀赋(resource endowment),又称要素禀赋,原为国际经济学术语,指一国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当一国与他国进行贸易时,该国将依据本国这些要素相对于他国同种要素的丰裕程度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换言之,一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所做出生产何种商品的决策,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进行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应对。资源禀赋理论暗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各行为主体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即不同行为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是有差异的;二是各行为主体会根据自身的禀赋状况,主动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选择。
  王轲: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
  行为主体依据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主动做出选择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分析研究中。如刘克春和苏为华(2006)运用资源禀赋理论分析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认为农户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杨海生等(2010)认为,官员因其所掌握的资源不同对当地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官员的平行交流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而京官交流则阻碍地方经济增长。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也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权衡利弊得失,最终确定自己的养老方式,这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基础。
  Firkin(2001)在研究企业家的资源禀赋时,将其划分为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三种。以此为参照,并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分为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三类。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养老观念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仅接受家人及其他亲人提供服务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逐步弱化,更多地转变为老年人居住于自己家中,除了接受亲人朋友的服务之外,还接受社区、社会其他成员或组织服务的居家养老方式。在“社区上门服务”模式下,老年人仍居于自己家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体较家庭养老更加多元化,实质上就是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相比,“住养老院”方式中老年人的居住地点由“家”转移为“养老院”,接受养老院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而非亲人朋友)提供的各种服务,这其实就是机构养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1.个体特质禀赋
  人的行为受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等)的影响,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也应该会考量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独居还是和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等因素,因此,文章将这些因素纳入个体特质禀赋的范畴。既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则其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就越大(王树新 等,2007;陶涛 等,2014;张栋,2016);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陶涛 等,2014);老年人受教育时间越长,则越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的的方式,有配偶老年人较无配偶老年人更愿意选择非家庭养老(丁煜 等,2001)。
  2.经济禀赋
  本文对老年人的经济禀赋的界定与Bourdieu(1986)对经济资本的界定近似,是指可以直接轉化为货币、能够以产权的形式予以制度化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对老年人而言,经济禀赋主要包括年收入、有无养老保险金以及有无看病困难等。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收入渠道相对有限,养老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老年人若享有养老保险金,则对非家庭养老就比较认可(丁煜 等,2001;陶涛 等,2014)。同时,看病支出通常在老年人的总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一定时期内看病支出是否有困难能反映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若无困难则说明经济禀赋相对宽裕,反之则比较匮乏。因此,有无看病困难也被纳入经济禀赋的范畴。
  3.自理能力禀赋
  自理能力禀赋主要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身体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越会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越不会为情绪所左右;生活越能够自理,就越不会将自己视为子女或其他亲属的累赘,做出的选择就会更加体现老年人的真实意愿。张丽萍(2012)研究发现,城市中25%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会选择进入养老院等机构养老。
  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三者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收入较高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可能会选择进入养老院,生活能够自理但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则有可能选择在家中颐养天年。最终结果是,老年人会综合考量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及自理能力禀赋的禀赋状况,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养老方式。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个体特质禀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向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这里不对个体特质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做出假设,只在后文分析中根据检验结果予以说明。:
  假设1:老年人的经济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显著,经济收入较高、享有养老保险金、没有无钱看病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假设2: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身体越健康、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三、样本、变量与实证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以下简称CLASS 2012)。CLAS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实施的全国性老年社会追踪调查项目,2012年数据是这一追踪调查项目现已开放的最新数据。和CLASS 2011相比,CLASS 2012问卷设置更加合理,变量数由334个增加为911个,调查结果更能反映老年人养老中面临的各种问题。CLASS 2012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中国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采用多阶分层随机抽样、入户面访的调查方法,共获得有效样本1 126例。在本研究中,去除3个不符合条件的样本,保留截至2012年年龄为59岁的数据,最终样本量为1 123个。
  2.变量测度
  (1)养老方式。在CLASS 2012中有这样一道题项:“当您需要别人照料时,以下的养老方式,您最喜欢哪一种?”该题目的意图即是测量受访者的养老意愿。在这1 123个样本中,缺失12个,1人回答 “不适用”,其余1 110人的回答情况如下: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频率为911(82.0%),选择“社区上门服务”的频率为52(4.7%),选择“住养老院”的频率为136(12.3%),选择“其他”的频率为11(10%)。尽管选择“其他”的老年人较少,基于研究的严谨性需要保留这部分数据;为了便于研究,借鉴其他研究的做法(冯仕政,2006),将回答“家庭成员养老”和“社区上门服务”两者合并为“居家养老”,赋值为0;将“住养老院”和“其他”合并为“机构养老”,赋值为1。因此,本文因变量“养老方式”为由0和1两个值组成的二元变量。
  (2)经济禀赋,包括个人年收入、经济状况以及有无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与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将“是否有养老保险金”作为经济禀赋的一个单独变量。另外,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渐降低,患病的概率随之增大,看病支出有可能在老年人平时支出中占据较大比例。CLASS 2012中有这样的问题:“在过去一年中您是否有过无钱看病的困难?”将对此问题的回答作为判断老年人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回答“有”确定为“困难”,回答“没有”确定为“较好”(具体赋值参见表2)。
  (3)自理能力禀赋,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做家务情况以及生活能否自理三个方面。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测量,在CLASS 2012中可资利用的有三个问题,分别询问受访者目前、与同龄人相比、与前一年相比的身体健康状况,将“很不健康”“差不多一样”“比较健康”分别赋值为0、1、2,再对这三道题的赋值相加,得到受访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得分(从0到6),最后将得分从低到高等距划分为三个区间,并分别确定为“不健康”(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1)和“健康”(赋值为0)。自理能力禀赋中的“做家务情况”和“生活能否自理”变量,源于对CLASS 2012问卷中“您现在需要别人帮助做家务吗?”和“您现在需要别人在生活起居上(如洗澡、穿衣)帮助您吗?”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当然,相比而言,后一道题目更能区分受访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如果在洗澡、穿衣等日常事务方面需要别人的帮助,则可以基本确定该受访者的生活是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   (4)个体特质禀赋,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等。表1是本文使用的所有变量的定义、赋值情况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3.实证分析模型
  根据数据特征,参考丁煜等(2001)、姜向群等(2011)、张丽萍(2012)、陶涛等(2014)的研究方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而言,先建立一个基准模型,将老年人的个体特质禀赋变量放入其中,然后再将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的相关变量依次放入模型,从而组成一组嵌套模型(nested models)。基准模型如下:
  logp1[]p0=a+m[]i=1bixi
  其中,p1和p0分别表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概率,且滿足p1+p0=1,p1/p0为机构养老的概率与居家养老的概率之比,即发生比(odds ratio,OR),表示相对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概率的增加(值为正)或减少(值为负);a为常数项,xi为第i个变量(自变量或控制变量),bi为自变量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m表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个数。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对经济禀赋假设的检验
  表2报告的是经济禀赋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其中,模型A1是基准模型。模型A1显示,个体特质禀赋变量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王树新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较大年龄段(65~72岁)的人很少、甚至不选择机构养老,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其原因在于,年龄越大的人越希望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越希望得到儿女的照顾。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这也和丁煜等(2001)的研究结论(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赞成非家庭养老)相印证,说明接受教育对于转变观念有重要作用。而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等,无法在此得到验证。
  在基准模型A1的基础上,加入年收入和养老保险金两个变量构建模型A2。分析结果显示,新加入的两个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都较为显著:老年人的年收入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越大,有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比没有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更高。同时还发现,两个变量的加入较为明显地改变了年龄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文化程度由特别显著变得不显著(系数由0.072下降为0.014),而年龄由较为显著(p﹤0.01)变为特别显著(p﹤0.001)。另外,居住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得比较显著(系数由0.400增长为0.549,OR由1.492增长到1.732);同时,受收入的影响,收入高且独居的老年人较与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发生比增加。
  模型A3在模型A2的基础上再加入经济状况变量(是否出现过无钱看病的困难),结果显示,经济困难(无钱看病)的老年人不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但其影响并不显著。加入新的变量后,有无养老保险金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而年收入的影响加强。
  对比模型A1、模型A2和模型A3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年龄、居住情况、收入、有无养老保险金等对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受收入等经济禀赋的影响,年龄和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加强,而文化程度和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减弱。总体上看,假设1得到验证,即经济收入较高、享有养老保险金、没有无钱看病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2.对自理能力禀赋假设的检验
  表3报告的是自理能力禀赋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模型B1与模型A1一样,是基准模型。模型B2在模型B1的基础上加入了身体状况变量,其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不健康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更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有疾病的老年人不想因为身体状况而拖累其他亲属。和模型B1相比,模型B2中性别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得显著(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年龄的影响显著性减弱,文化程度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模型B3在模型B2的基础上加入了做家务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两个变量,结果显示:新加入的两个变量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身体状况对养老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程度下降。比较表3中的3个模型,受自理能力禀赋的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减弱,但仍然显著;而自理能力禀赋变量中只有身体状况的影响显著,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即健康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更大。
  3.资源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综合影响
  前文分别从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两方面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不同程度地验证了前文的假设。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老年人面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选择时,他(她)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状况,即将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与自理能力禀赋综合权衡,再作出较为理性的抉择。因此,有必要综合考量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养老方式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1)个体特质禀赋方面,性别和年龄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与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陶涛 等,2014)的观点不同,这里显示出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但这种倾向性在单独检验经济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时并没有体现出来。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下降,即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仍是其首选。(2)经济禀赋方面,年收入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老年人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有无养老金和有无看病困难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多数人心中,养老机构的收费还相对较高,因此当选择是否要入住养老机构时收入是其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其他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次。(3)自理能力禀赋方面,身体状况等诸要素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均不显著。   对比表2、表3和表4,原本一些影响显著的因素,如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有无养老保险金、身体状况等,在综合考量时变得不再显著,特别是文化程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一般而言,人的认识水平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多元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又显得微乎其微,因此思想观念与现实选择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造成影响变化的原因,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改变(Lai,2007)。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顶层设计者,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分为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CLASS 2012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独考量某一类要素时,一些要素(如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有无养老保险金、文化程度等)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但在综合考量时却不具有显著预测效果,这意味着,这些要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或其影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较明显。最终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概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老年人收入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而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研究的变量选择不充分,使论证略显不足,但从现实的角度看,上述研究结论仍有很强的政策启示:
  首先,要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如前所述,个体特质禀赋方面,老年人年龄愈大愈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说明老年人对家的情感比较浓厚,也说明部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在家养老,希望叶落归根)还比较传统。但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政府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社区服务作为补充已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随年龄的增加而愈发严重(Cao et al,2014),还应当考虑高龄老年人的特殊要求,在提供服务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与活力。其中,向社会力量购买适宜的居家养老服务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其次,要努力增加养老机构的供给。本文研究显示,个体特质禀赋中的性别和年龄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显著,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以及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表明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及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互助型养老设施)只有11.6万个,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民政部,2015)。因此,增加养老机构的供给势在必行。为此,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政府资金大包大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采用公建民营和民建公助等多种方式创办养老机构;同时,不仅要大力发展大规模的养老机构,中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机构也应成为发展的重点。
  再次,要积极构建“两中心”加“一院”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两中心”是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院”是指社区养老院,“三位一体”即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特别是在一个社区内,同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院等机构,三者相互毗邻、互为补充。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养结合”,这种“三位一体”模式更能满足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养老院就分别与这两种需求相对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还可以和社区内的老年人一起共享社区内的设施与环境,也为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契机。
  最后,要充分保障老年人合理的收入水平。尽管在本研究中有无养老保险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選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退休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老年人的合理收入应予以保障。应建立养老保险金的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调整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经济增长的幅度,为老年人的生活及其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提供经济支撑。
  参考文献:
  陈皆明.2010.中国养老模式: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450+61.
  丁煜,叶文振.2001.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1):1217.
  费孝通.1983.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15.
  冯仕政.2006.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03):98134+244.
  郭志刚.2002.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1):3742.
  国家统计局.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170228)[2017040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2011.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4):5863,69.
  蒋岳祥,斯雯.2006.老年人对社会照顾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3):812.
  李玉娇.2016.医疗保障水平、服务认知差异与养老方式选择——制度效果会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吗?[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8124+136.   刘克春,苏为华.2006.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J].统计研究(5):7377.
  龙书芹,风笑天.2007.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社会科学(1):98105.
  罗亚萍,史文静,肖阳.2013.城市居民养老方式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884.
  民政部.2015.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OL].(20160711)[20170515]. 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607/20160700001136.shtml.
  穆光宗.1999.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6568.
  唐美玲.2005.城市家庭子女对父辈的养老支持分析——苏南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南方人口(3):5764.
  陶涛,丛聪.2014.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3):1522.
  王树新,赵智伟.2007.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4):5258.
  王振军.2016.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563位老人问卷调查[J].西北人口(1):117122.
  杨海生,罗党论,陈少凌.2010.资源禀赋、官员交流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5):1726.
  杨善华,贺常梅.2004.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184.
  张栋.2016.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8):1925.
  张丽萍.2012.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6):2533.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J.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241258.
  CAO M J,et al.2014.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needs:Promoting ageing in place[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61(3):327335.
  FIRKIN P.2001. Entrepreneurial capital:A resourcebase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R]. Labour Market Dynamics Research Programme,Massey University:5567.
  LAI D. 2007. Attitudes of elderly Chinese toward ag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33(1):799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Ways of Oldage Care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CLASS 2012
  WANG K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The elderly choosing the ways of oldage care according to their resources endowment is the rational choice.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resource endowments that affect the choice of the old age pension potentially into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ndowment, economic endowment and selfcare ability endowment,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endowments on the way of oldage care by using the data from ‘2012 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 (CLASS 2012).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old women, the old people with smaller age and the old people with high income tend to choose to age in nursing home, and that selfcare ability endowment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tterns of oldage support. Thus, the demand of the elderly on nursing homes shows the rising trend,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atisfy at supplyside the demand of multiple oldage care methods, raise service quality of oldagecare at home, increase the number of oldagecare agencies, and set up newtype oldagecare mode with three dimensions,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ources endowment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especially ensure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elderly.
  Key words: resource endowment; way choice of oldage care; aginginplace; oldagecare at nursing home; community oldagecare; family oldageacr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endowment; economic endowment; selfcare ability endowment
  CLC number:C913.6;F12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48131(2017)04011609
  (編辑:杨睿;段文娟)
其他文献
摘要:现阶段我国宏观层面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和流转机制仍处于加紧构建和完善过程中,急需微观层面的创新实践提供经验支持和政策借鉴。四川省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具有土地利用特色鲜明、推行时间长、流转规模大、流转效果较好等特征,但也存在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户利益难以保障、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关键问题。近年来,安岳通过建立“信用保证金”制度、“照市过价”制度和“土地再流转”制度,达到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
期刊
摘要:土地细碎化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土地细碎化表面上是地块的细碎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的细碎化,而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土地整治,都未能从根本上整合细碎化的土地产权。怀远县基于方便农民耕种的需要,在基层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组织调整土地的功能,通过“三不变、两提倡、一调整”形成了“一户一块田”的耕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难题。我国农村
期刊
摘要: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
期刊
摘 要:电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电影市场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有待深入研究。选取2012年1月到2018年3月我国周度电影票房收入增速作为高频解释变量,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混频数据抽样模型(ADL-MIDAS)分析其与季度GDP增速及月度制造业PMI增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影票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和制造业PMI增速之间具有负向相关关系,我国电影市场存在“口红效应”,可以根
期刊
摘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对上海市国有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调研表明,当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监管主体看,国资委定位不明确,监管组织体系层级多且权责关系不清晰;从监管对象看,国有企业微观运行中市场化与行政化的矛盾依然存在;从监管环境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依然存在,配套改革匹配度不足。因此,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
期刊
摘要:资源错配的成因主要源自不同维度的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扭曲。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CD确定性前沿参数模型测算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用OP协方差法对各地区资源错配程度进行测度,进而从微观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两个层面分析我国资源错配的成因,结果表明:企业TFP异质性主要与其市场结构(垄断及规模经济)、所处地区(城市和省份)以及所有制等维度的差异有关;地方政府违背比较优势的
期刊
摘要:金融包容旨在确保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能够以一个负担得起的成本、适时适地地获得金融服务。基于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6—2013年综合金融包容指数(IFI)的测度,运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分析其区域敛散性,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金融包容水平存在着三个收敛俱乐部,大多数省份属于水平较低的俱乐部,且俱乐部的地理划分并非简单地服从于东、中、西部。进一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
期刊
摘 要:产业集聚是影响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一种重要环境因素,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采用中国27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考察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多样化集聚的作用比专业化集聚更突出;服务业(整体)集聚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正
期刊
摘 要:自下而上、自愿行动的一事一议机制是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基本机制,该机制下社区公共项目建设需要村民进行集体选择,并由村干部负责项目建设工作。一事一议早期项目建设基本依赖“民办”,村民集体行动陷入困境;2008年后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进入了“民办公助”新时期,有效调动了村民通过集体行动建设公共品的积极性,但是财政奖补没有直接对村干部的相关行为进行激励。基于福建省的调研
期刊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我国贫困人口脱贫进程不断加快,相对静态的扶贫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贫困退出工作需要。对湖北省徐家村的田野调查显示:贫困户与普通农户对于扶贫动态管理和贫困退出的意见和态度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贫困户希望动态管理能够更加全面,普通农户则希望贫困进出通道更加畅通。扶贫动态管理和贫困退出机制不够健全,如进出机制不够灵活、动态监测指标单一等问题是贫困户和普通农户的共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