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高职生对体育课不太重视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此作者对高职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体育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生 体育意识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共三个年级30个教学班的高职生计1500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调查表1500份,收回1500份,对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归纳,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体育意识的形成。高职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社会和家庭影响密切联系的。调查显示:52%的学生把体育因素放在第一位,32%的高职生把对体育的兴趣作为影响个人体育意识形成的第二个因素,这表明高职生在体育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高职生的体育教育,同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和培养高职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高职生体育意识的现状。意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意识决定行为。高职生体育意识现状怎样呢?调查发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占53%,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型占总人数的47%。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从小学、中学到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大同小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教学内容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在低水平上重复。学生既体会不到运动的充实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中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运动技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从而出现学生全体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其次,体育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够,比如,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学时数少等。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学生为考试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考试很容易过关,体育成绩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无大的影响)。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课很消极,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最终对体育失去兴趣。
三、建议和对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愉悦身心的特点,要改进传统的四段法结构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是局面,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和发挥其创造性的机会”。在教学组织和内容安排上要营造宽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理论知识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重点讲述体育愉悦身心的道理,科学的锻炼方法,良好的运动习惯等知识。通过体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学习和活动中,主动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学与专业联系起来,在保证公体课基本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发挥体育的职业功能,进行体育职业技能培养。例如,在医学院开设传统保健、体疗方法等相关课程,向学生传授推拿按摩、武术太极、五禽戏等知识;在会计经贸系旅游专业开设体育旅游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授体育旅游概念、特征、组织方法等知识,提高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如果注重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开展,那么体育课的作用和地位将大大提高,必将激发学生兴趣。因此,确定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身心的承受能力。除田径、球类、体操项目外,还可以选用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强的又便于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增设一些生活体育或休闲体育的内容,如跳绳、踢毽子、跳皮筋、野外定向运动和拔河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最终使他们终生受益。“改变以往体育成绩的单一评定,体育成绩评定要有灵活性和实效性,重视过程评价,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程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课教学应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营造学校体育氛围。一是加大体育教育力度,在强化体育课主渠道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并转化为体育行动。比如,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等形式系统宣传奥运会和体育明星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定期举办体育知识、健身方法讲座,及时报道学院各项体育赛事,组织好运动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二是加强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改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状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三是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还可以尝试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体育俱乐部,动员和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阁宝成.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思和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2]陈智勇.大学体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与行为状态分析[J].体育科.
关键词: 高职生 体育意识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共三个年级30个教学班的高职生计1500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调查表1500份,收回1500份,对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归纳,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体育意识的形成。高职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社会和家庭影响密切联系的。调查显示:52%的学生把体育因素放在第一位,32%的高职生把对体育的兴趣作为影响个人体育意识形成的第二个因素,这表明高职生在体育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高职生的体育教育,同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和培养高职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高职生体育意识的现状。意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意识决定行为。高职生体育意识现状怎样呢?调查发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占53%,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型占总人数的47%。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从小学、中学到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大同小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教学内容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在低水平上重复。学生既体会不到运动的充实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中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运动技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从而出现学生全体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其次,体育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够,比如,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学时数少等。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学生为考试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考试很容易过关,体育成绩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无大的影响)。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课很消极,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最终对体育失去兴趣。
三、建议和对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愉悦身心的特点,要改进传统的四段法结构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是局面,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和发挥其创造性的机会”。在教学组织和内容安排上要营造宽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理论知识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重点讲述体育愉悦身心的道理,科学的锻炼方法,良好的运动习惯等知识。通过体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学习和活动中,主动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学与专业联系起来,在保证公体课基本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发挥体育的职业功能,进行体育职业技能培养。例如,在医学院开设传统保健、体疗方法等相关课程,向学生传授推拿按摩、武术太极、五禽戏等知识;在会计经贸系旅游专业开设体育旅游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授体育旅游概念、特征、组织方法等知识,提高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如果注重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开展,那么体育课的作用和地位将大大提高,必将激发学生兴趣。因此,确定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身心的承受能力。除田径、球类、体操项目外,还可以选用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强的又便于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增设一些生活体育或休闲体育的内容,如跳绳、踢毽子、跳皮筋、野外定向运动和拔河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最终使他们终生受益。“改变以往体育成绩的单一评定,体育成绩评定要有灵活性和实效性,重视过程评价,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程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课教学应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营造学校体育氛围。一是加大体育教育力度,在强化体育课主渠道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并转化为体育行动。比如,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等形式系统宣传奥运会和体育明星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定期举办体育知识、健身方法讲座,及时报道学院各项体育赛事,组织好运动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二是加强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改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状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三是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还可以尝试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体育俱乐部,动员和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阁宝成.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思和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2]陈智勇.大学体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与行为状态分析[J].体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