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略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采取在弹性预设中孕育、在对话互动中引发、在瞬间捕捉中培植等策略进行生成性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好生成的“度”。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预设 动态生成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倡导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1]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来面对“预设”与“生成”这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音乐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路径选择
  音乐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等进行有效利用和生发。大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在弹性预设中孕育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只是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而是要富有弹性,讲究艺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方向性和成效性。例如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我在设计教案时作了精心的预设:在上完《七子之歌》,学生充分感受了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愿望后,提出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期盼台湾早日统一”为主题,集体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准备后,各小组开始展示,有的创编并表演故事情节,有的创作并演奏了音乐,有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声情并茂地演唱。还有小组集体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间坐着一个妈妈,周围有七个孩子,六个孩子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身旁,但还有一个孩子远离妈妈,伸着双手,眼里充满着眷恋和期盼的神情……正是由于课前我作了精心的有弹性、开放式预设,才出现了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由此可见,教师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的预设,使预设富有弹性和留白的空间,从而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惟有如此,教学才能成为一种鲜活的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2.在对话互动中引发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传授者,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从而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如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野蜂飞舞》,当学生们欣赏完毕,我请学生回答从中听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好像听到了机器的声音,有的说感觉听到了苍蝇翅膀振动的声音,有的说是蜜蜂嗡嗡叫的声音,还有的说是飞机、是蚊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赞赏,同时趁热打铁,继续请学生们试着用音乐的要素来分析乐曲。学生们不但从音乐的节奏、速度等方面来发表他们聆听后的感想,还从力度、情绪、音色及小提琴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而灵动。只有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师生的互动对话,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才在动态生成中逐渐形成。
  3.在瞬间捕捉中培植生成。
  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偶然和意外的事情发生,打乱教师原本的教学流程。教师应独具慧眼,随时把握课堂中闪光的亮点,敏锐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创造条件去培植它,使之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突然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如果教师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休止符时,一位老师刚在黑板上划出个O,就有学生调皮地大叫:“老师,××说你画的记号是有眼无珠!”顿时,所有的学生哄堂大笑,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大家原以为老师会严厉训斥这位学生,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灵机一动,做出噤声手势,微笑着说:“你说的没错!不过,老师更希望你用优美的比喻和更好的表达来向我们说出休止符的特点,好吗?”该生愕然,红着脸想了想说:“它像一个大圆盘。”老师立刻用赞许的眼光和满脸的笑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你形容得很好!”他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被激活的思维迸发出绚丽的火花,纷纷发表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敏锐捕捉,没有精心的培植生成,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纷呈的创造。
  二、音乐教学中动态生成“度”的把握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握好生成的尺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遵循规律,讲究真实自然。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具体的情景相伴而生的,是师生智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少教师由于片面理解生成教学,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体现新教学手段的丰富,不惜违背生成教学的规律,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从而使生成丧失了价值和意义。如在欣赏《梁祝》时,弄两只蝴蝶在教室里荡来荡去,或制作一个精美的动画,学生的注意力不时被它们分散,难以保证有效的欣赏。其实像《梁祝》这种标题十分清晰的音乐,只要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就行了,其他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教学生刻意追求的另一种表现是,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左的看法或者出现超出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问题时,教师就认为这是进行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情境”,马上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围绕这个所谓的“新素材”进行讨论、学习。其实,“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因此教学手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应是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形成的,与教学情景自然衔接、与教学流程自然连接、与教学目标完美融合的“生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2]
  2.立足本体,强调音乐特性。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音乐为主线,不能离开音乐而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渗透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3]所以动态生成性资源要立足音乐本体,强调音乐特性,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探究的机会。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音乐的学科特性,一味追求动态生成,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和音乐的关系却越来越远了。如有教师在《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教学中,从新课的导入开始,设计的花样繁多,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一会儿学说几句新疆话,一会儿学习击鼓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可谓热闹至极,学生玩得很开心。然而,课堂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可一堂课下来,能正确演唱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这种教学“生成”脱离了音乐本身,丢失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远远偏离了教学目标,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无效对话。
  3.不偏不离,紧扣文本内蕴。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然而,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绝不是放纵学生,放任自流,而应是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文本原意的准确诠释。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往往鼓励学生随意地发表看法和表演,因此课堂上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海阔天空地乱侃,而置文本本身的形象内蕴于不顾。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为这首乐曲取名,于是学生就起了《鸡打架》、《鸟类运动会》、《鸡叫》、《鸡飞狗跳》等名,最后,老师评价说同学们的取名都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很有个性,很有创意……以上教学片段似乎体现了高度的民主性及个性承载性,但却偏离了文本内蕴,与作者的创作意愿相差甚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作品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作品的拓展意义,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综上所述,生成教学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它让平实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趣味无穷。生成教学需要教师潜心涵容,真情演绎,让我们用机敏与智慧把握好课堂中每一次凸显的灵性之光,让课堂永葆动态的美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2]邓辉坚.音乐教学中如何把握生成的“度”[J].中国音乐教育,2009,(12):42.
  [3]曹理.音乐学科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9.
其他文献
讨论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建立过程中,从硬件设备的选型到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组网及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 服务,同时也讨论了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维护工作。
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根本手段。本文从目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建
本文分析了各种手工丝网印花定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采用了一种新的定位结构,大大提高了定位精度。
摘要:颜色词不仅描述事物的色彩,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而且在加强语言感染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颜色词的所指意义和他们特定的联想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差别,它们之间由于约定俗成而形成具有稳定性的联系。本文探讨了“Blue”一词在中英两种文化内涵中在内部形式、认知及文化上的差异,意图从跨文化交际的层面。实现对语言的更深理解。  关键词:蓝色 中英文化 内部形式 认知 文化    1 前言    颜色曾经是
目的:比较腹腔镜术与开腹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腹腔镜手术)与对照组(传
从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其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探讨。
<正> 1 还原绿的染色 结合18tex棉汗布还原绿色出口合同,我们对还原染料的染色工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1.1 还原绿染色工艺 坯布 18tex汗布、18tex棉毛布 工艺
英文期刊《天下》刊登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许多以女性为主角。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可知,《天下》在整体上塑造的是一个苏醒中的现代女性形象。透视这一形象,可以知晓《天下》
石磨石磨是家中历史刚刚翻过去的记忆,写满了浑黄的沉重。乌蒙的山风吹散早已遥远的故事,两扇石头足以撑一部山村的变迁史。
花朵一样灿烂 1儿子睡在床上,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灯很亮,亮得有些刺眼,亮得满屋子一片的白。他望着儿子,儿子的脸也很白,己没有了什么血色。怎么会有血色呢?这么长时间病痛的折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