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新闻生涯,采访过不少名流,但在袁隆平院士家里做独家专访,却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段经历。
2001年,袁隆平院士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之后的第三天,我作为记者随武汉四中师生代表团专程赶到湖南长沙。
虽然祖籍江西德安,生于北京,但由于父亲袁兴烈当时在平汉铁路局任秘书,袁隆平小时候也就先后在武汉的汉口扶轮小学、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读小学、初中和高中。
荣获殊荣之后,袁院士谢绝了很多朋友。但当武汉四中詹楚民校长向他提出带师生代表到长沙看望他时,老人家当即满口答应:“你们不一样,因为你们是母校的师生,你们来自武汉。”
2月22日,武汉四中15名师生代表驱车赶往长沙。当我们下午3点多钟赶到长沙,尚未在湖南省农科院会议室落座,袁院士就笑容满面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
袁院士回忆说:“博学中学办得很好,我在这里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尤其是英文。现在能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得益于母校。”1994年,他出资在武汉四中设立了“袁隆平奖学金”,奖掖有特长或全面发展的学子,而且处世一贯低调的他还应邀担任了武汉四中的名誉校长。
座谈中袁隆平表示想“尽快回一趟母校”。他仍记着当年的师长:慈祥的教务主任周鼎、严格的训导主任胡必达、可亲的体育老师周庆宣,当然,还有一大批同学,他扳着指头数了又数:他的同桌、现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林华宝,同样选择了农业这一行的聂恒萃,周鼎老师的孙子周太安……他还兴致勃勃地描述起学校当年的钟楼、游泳池。
當得知全校已有260多人获得了“袁隆平奖学金”,其中首届获奖的58名学生已有32人正在攻读硕士、博士时,老人连连赞叹:“后生可畏!”
交谈中,大家不约而同地称他为校长。袁院士谦逊地说:“称我为‘老校友’是实实在在的,‘校长’就不敢当了。”
座谈后,袁院士又把师生们带到他家里,突然指着客厅正中间的沙发,风趣地说:“范记者,你坐这里,这个位置是总书记、总理坐过的。”这话把大家全都逗乐了。
28万字的《袁隆平传》开篇这样写道:
“公元1946年的一个夏夜,汉口博学中学的一名15岁初中生,因为白天跟随老师去参观了一所农庄,而在夜里梦见自己成了这所庄园的主人……他在左边瓜地里,弯腰抱一只胖西瓜……
“后来,这个学生读完高中便去考了一所农业大学……”
再后来,这位当年的初中生终于“袁梦”: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非凡贡献,他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客厅里重提那个美丽的梦时,老人家说:“就是在武汉做的那个梦。”“如果没有在汉口的那段经历,我的人生道路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采访结束,袁院士给大家安排了丰盛的晚餐,但进餐前,他告诉大家:“我就不陪你们吃饭了。”后来,他的秘书告诉我们,袁院士由于肠胃不好,平时只吃很少的米饭。
这让大家感慨不已。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让老百姓碗里能多盛点米饭,但是,即便单就吃饭这件事而言,他自己能享受的劳动成果,少之又少。
编辑 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