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把红色老区人文历史留在画卷里的人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n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海安县革命老区李堡镇的南大门,一座竖立着的粗大石块上镌刻着四个大字“中国·李堡”。这四个醒目的大字不仅能吸引着所有来访者对古镇李堡的关注,更代表着李堡人文历史的厚重与深度。
  既称之为“中国·李堡”,又称之为“古镇”,一定有她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沉淀,更有她独特而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柱。是的,能引起老区李堡人自豪的是这地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人文历史悠久。有明代抗击倭寇斗争的传奇故事;有清代戏剧理论大师李渔与李堡“老鹳楼”的传说;有乐善好施的尤敬国,丧父侍母的姜日章,普度众生的和尚脱凡三位贤人留下的遗风美德;更有闻名于世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的“三打李堡”战场,还有令李堡人谈之骄傲的出生在李堡老街上的乔墨庄、石重光、许家屯、林恺俊等名人。
  
  红色老区李堡随着岁月车轮前行,这些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这其中就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在为老区李堡红色文化的传承奔走、呼号、秉笔疾书,他就是土生土長的作家仲新平。
  仲新平1934年出生于李堡西乡,1953年参加工作,曾担任过乡文书、县委办公室秘书、县党校副校长、李堡镇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他曾两次见过毛主席、三次见过刘少奇主席等多个党和国家领导人,这在李堡镇绝无仅有。仲新平退休后立志:晚年充实不虚度,夕阳耕耘不停歇。他拍摄了许许多多的珍贵的李堡石板街上人物和街景照片,留下了古镇历史的见证。他还创作出版了散文集《野菊花》《李堡古今山水人》《李堡的故事》,中篇小说《爱在旅途上》,长篇小说《李渔纵情老鹳楼》以及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三打李堡》等,总共200多万字。
  从这些鸿文巨著中,我们看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采,看到仲老那充满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之心,对生他养他哺育他成长的这块革命老区的眷念和感激之情,对古镇李堡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的历史名人的崇敬之意,对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先烈们的感怀和追思之恩。
  十多年前,仲新平就在构思纪实小说《三打李堡》,并奔赴全国各地收集素材。不少人认为仲老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没有那种血与火的军旅生活体验,难以驾驭刻画大战役中的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能力,难以真实再现那场战争的大场面。但他认准的目标绝不动摇,他说,他写《三打李堡》的第一个念想就是,这一代人如果不能把发生在这里的惊心动魄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李堡战役写出来,将愧对在这里浴血奋战而光荣牺牲的英灵。仲老深知时不我待,那些曾经参加过三打李堡战役而且活着的将士们都已高龄,再拖延下去就可能永远难以谋面。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仲老不顾年事已高,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长途跋涉寻找当年在李堡战斗过的将士,记录他们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点点滴滴事迹;走访李堡镇的老人在三次战斗中的所见所闻;也采访过还健在的反面人物。一年半后仲老先生闭门谢客,用50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46万字的长篇巨作《三打李堡》,并获得了南通市政府文学创作奖。
  
  仲老的晚年是幸福的也是充实的,近五年来他在写作之余还别出心裁地在他仅有50多平米的斗室内建起了海安县第一个家庭展览室——仲氏文史阅览展之家。十九大召开后,我与几个朋友前往仲老的家中想去求取他的大作。走进这个家,首先看到的是门口悬挂着的“李堡镇离退休干部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学习教育基地”“老区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基地”“优秀辅导站”等匾牌。走进屋内,所有的墙壁上都挂着由他自制的宣传画栏,有他所撰写出版的文学书刊,有李堡发展的人文历史资料、老街、农村变化的图片,有党史、军史、中国近代史的介绍文章,还有名人赠送的字画与参观者的留言册等等,整个展览室内容丰富、布局奇特,加之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这个家不仅接待了许许多多的老干部、青少年、本地及外地的访客,省市县电视台、凤凰卫视台都来采访过。
  仲新平老先生是李堡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是一位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故土充满热爱与激情的人,是一位把李堡几百年来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描绘给后人的平凡而又高尚的作家!他的贡献将永载李堡的史册! (本栏目责任编辑 党亚惠)
其他文献
庆春宫  鱼水情深  灿烂朝霞,湖波荡漾,水天一片苍茫。阵阵枪响,敌军扫荡,军民应战匆忙。慢摇船桨,进芦荡,传息送粮。伤员整队,雷电交加,突袭沙浜。  华中铁壁铜墙。人民长城,固若金汤。我爱人民,人民爱我,军民鱼水情长。同吃同住,共劳动,同奔战场。炎黄华胄,江北江南,无限霞光。  八声甘州  文化兴军  五千年历史渊源长,以文得传扬。古结绳记事,磨石锻铸,各派争强。汉赋唐诗元曲,尽百代流芳。我悠悠
期刊
原文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1)而思有以(2)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
期刊
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活得充实、快乐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古语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读之浅深所得之有浅深耳。”少年“从命”读书,为学而学,少有悟性;中年“从业”读书,学以致用,渐有悟性;老年“从容”读书,轻松自如,多有悟性。人到老年,往往对生活有着
期刊
编者按 红军时期,他爬雪山过草地,参加西路军。抗战时期,他率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诸多战役。叶飞上将赞他足智多谋,善打硬仗。他,就是我军著名的独臂战将廖政国。日前,南京晨报记者带领小记者,采访了廖政国将军的儿子廖德强和将军的老部下、新四军老战士、原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副院长李虹,听他们讲廖将军的传奇故事。    人物簡介 廖政国(191
期刊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生的,经过了物资贫乏和改革开放后物资极大丰富前后的对比。有的同志是与改革开放同生同长的,没有受过太大的苦,只是享受的多。不管如何,我们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进步的。回顾40年的发展变化,除了物质生活上的收获外,更多的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说这方面有什么收获的话,那么就是一句话: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开放同步。  从毛泽东思想向中国
期刊
面对战士们的质问,知情的几位团领导一阵心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他们也深知此举将要背负“汉奸”骂名,甚至毁掉自己的政治生命,但为了革命全局必须如此,别无选择!在召开的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汤景延告诉大家,现在全团处在敌人清乡最前沿,是敌人首先打击的目标。我们当前要保存团队,保存实力,穿伪军衣服是暂时的,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命令,做好战士们的工作。大家听出了团长的“弦外之音”,愤怒的情绪才渐渐平息下来。
期刊
华中赋正气,钟吕颂千秋。《铁军战歌——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诗词集》一书,是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文化宣传委员会遵照会长朱文泉上将的倡导,会同京、沪、苏、皖、浙、赣、闽、鄂、豫、渝、川、桂、穗、黑、滇15个省市区新四军研究会,征集编选的一部反映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军民战斗史的诗集。其内容涵盖了新四军将领指挥抗战的雄词乐章,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地浩歌,文化名流、志士仁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视死如归的激昂呐喊。
期刊
6月18日,溧阳安顺燃气公司作出了一项非常之举,为茅山老区的南渡镇旧县村1000多户农民安装天然气。  旧县村属茅山革命老区,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毗邻。如今,这块红色的土地建成了溧陽市工业园区,园区用上了天然气,而近在咫尺的旧县村农民还是在用价格高、充装麻烦的罐装煤气。目前,天然气安装工程已在旧县村全面铺开。
期刊
第一日:去泾县途中   泾县,新四军组建之初军部所在地,“皖南事变”的发生地。这是一块革命的红色圣地,又是一块血染的悲壮之地;山峦之间,村镇之间镌刻着太多的红色历史印记,云岭、小岭、茂林,一个个村镇的名字因革命前辈的鲜血浸染而矗立在后人的心中。   2019年11月2日,星期六,我在好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秘书长翟优安排下,跟随江苏50多位艺术家走进了泾县,从而开始了铁军老区行的第一站。之所以选择
期刊
在苏中老区里下河水乡,只要提到南莫镇老科协会长赵武前,领导总会夸奖他是“金牌会长”。会员们总会点赞他是“科协领头雁”。父老乡亲们总是真情颂扬他是“科协惠民的贴心人”。  自担任老科协会长以来,多次荣获县优秀党员、县记功嘉奖的赵武前立足家乡大地,以敏事善为的作风昂首挺胸扛起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突出精准科普、项目推进、科技教育三个重点,带领老科技工作者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科技惠民新成果。  潜心增添老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