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人认为信息化不重要,也没有人不认为频频更新的软件、硬件等信息设施实在让人穷于应付。有人为此作了一个“信息黑洞”的形象比喻。这样,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前的信息化资源,便成为各级领导者和IT人士日益关注的共同话题。
硬件:资源:应用为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脑一直被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在人们面前。90年代中期后,电脑迅速普及。人们逐渐把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划人“现代文盲”一族。为了扫盲,为了不被信息时代所抛弃,各类品牌、各种质量的电脑及其周边设备在一夜之间迅速出现在人们的办公桌和家里的写字台上。由此引发的后遗症是:有些人干脆不会使用,电脑纯粹成了一种摆设;由于硬件的推陈出新,许多旧电脑纷纷被淘汰……庞大的信息化资源正在飞速流失。因此,“应用为本”的概念应运而生。
强调应用,主要是讲“用足”硬件并且不要造成浪费。信息化不能搞形象工程,信息化投资不是花钱买硬件设备摆样子的。那些“超前”的信息化消费,例如添置最新技术的硬件,甚至是不成熟技术的硬件,也是很大的浪费。
买来计算机,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的作用。因为这些年来很多单位已经添置了很多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在信息化方面有了规模不小的硬件投资。而使用效率不高、设备闲置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些设备买来以后从来没有使用过,就已经要被淘汰了。
理论上我们通常谈论摩尔定律,计算机的性价比每18个月提升一倍,也就意味着计算机每18个月资产的无形损耗高达50%。经过这些年的硬件、软件发展史,有一点已经看得很清楚:PC机的正常寿命在5年左右。5年前买的计算机,如果当时不是选择比较高档的,尽管现在还能用,但是已经很不适用了。不仅操作系统、游戏的更新逼迫人们升级硬件,而且病毒的猖獗造成的杀毒软件系统越做越庞大,也逼迫人们去升级硬件,否则使用一些现在最新的杀毒软件,特别是挂载即时监测程序,计算机就会不堪重负,速度慢到不能忍受的程度。
同时,还有一个信息化环境或者说网络新生态的问题。Intemet在一定程度上也像一个自来水管网络,大家都换了粗管子,你仍然使用四分管,大家有水喝,你可能就难以有水喝。现在的网页做起来越来越讲究艺术性和内容,许多网页做得很复杂,那种很讲究K数的技术性越来越被忽视。因为宽带越来越普及了,至少总的带宽越来越大了,网络阻塞的现象比以往更少发生。但是,如果大家都升级了硬件和软件,大家都是用宽带,那么“守旧”的人在网络应用方面就会很“吃亏”。如果过去浏览网页速度还可以,现在可能不堪忍受——尤其是在与别人对比的情况下。还有那些常用软件,那些必须安装的常用软件,例如:Acrobat Reader、ACDSee、Photoshop等等,你安装的版本低,别人编辑的文档你就可能打不开。前面提及的三个软件,如果版本高一点,如果你的机器性能并不好,安装以后,速度必然会形同蜗牛爬行。
所以,不论你对购置的计算机和周边设备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如何爱惜,这些计算机和周边设备买来就要拼命用,不用和少用都是真正的浪费。
软性整合:能力锤炼
如果说“应用”主要是整合硬件资源的话,那么对IT人士能力的锤炼则主要是一个软性的问题。搞IT产业,搞信息化,一定要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很多东西是没有现成的套套可以照搬的,甚至学谁都不行。1998年IBM公司到我国来大肆推销电子商业、电子商务概念,可当时正是他们自己开了两年的电子百货商店关门大吉的时候。从电脑和网络硬件使用方面的先进性来说,除了军事等特别高精尖的部门,普遍的情况我们并不很差,有些方面我们还比他们先进很多。例如:PC机的先进程度,中央商务区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能够怎么做,然后研究应当怎么做。
由于在IT领域,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总是会不断遇上新问题。因此,能力本位论日益凸显。判断人才高低好坏的标准,不仅限于已经知道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在其他领域,可能知道很多现成答案的人也就可以被认为是专家。在IT领域,作为一个专家则更需要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需要一种对专业技术的领悟,需要一种灵气。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信息技术人员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差别。在注重应聘者学历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而后者往往比前者管用。因为不论原先有多高的学历,几年不学习新的知识,在IT领域,就很可能已经是“外行”了。至少很多新的东西你不了解,看问题就不透彻。
专家首先应当是玩家,一些东西你没“玩”过,没辨别能力,就会犯错误。就像前几年微软中国公司大肆宣传维纳斯计划,搞机顶盒,推销电视机上网概念。与此同时,国内也搞了一个女娲计划相对抗。结果半年内有许多厂商与微软签约,形成了26条生产流水线、2600台年产能力。然而一年就卖出几百台,而且多半是竞争对手买去研究的。如果有关的专家是玩家,特别是电脑游戏的玩家,就会考虑到电视机上网是很难达到消费者的需求的。因为电视机与显示器的显示方式、细腻程度,实在相差太远了!此外当然还有一个性价比问题、实际应用的储存信息和资料问题等等。
信息开发:实用至上
信息化是一项较大的工程,投资就要出效益。中国有特殊的国情,信息化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正因为这样,有时信息化就变成了由上面“压下来”的事情。在一些企业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好像信息化是搞了给人看的,是给上级部门看的。
信息化投资应当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在这方面也不能搞攀比。有些需求,是适应信息化环境或网络新生态必需的,有些则不是。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避免铺摊子的情况出现。信息化的目标,要切合实际情况的需要,要与现实的经济实力相配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或者说后次产业超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需要的。但是做事情都有一个尺度,超过了一定的尺度,就不行。例如,有些欠发达地区,提出要建设成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港之一,就不太现实。而且从硬件投资角度讲,很多事情可以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的条件做。现在东部地区很多网站、很多公司的信息化硬件资源,都有很大的冗余。例如,上海的国际出口带宽达到2000G以上,有些地区就不一定也要搞到这个尺度,至少暂时没有必要。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后发优势的问题。脱离现实情况片面追求信息化是不对的。学费需要付,但要尽量少付,付出要有所收获。有些事情可以等待别人搞成功了再去搞。不能让先进国家、先进地区把我们的血汗钱用做实验。例如,像视频会议系统,要搞清技术的成熟程度和现实上有没有应用价值,还要讲成本核算和效率。此外最好还要看看推销这些系统的厂商自己应用得怎么样。他们自己都不用,我们为何要成为他们的试验品?
同时,解决制度和机制问题比解决技术问题更重要。过去的矛盾主要是硬件跟不上。当然,今后这个矛盾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目前体现出来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机制缺损。有些领导一直讲提高认识,经常成立领导小组或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但是具体的措施没有制度化,这就不能形成激励机制。信息化没搞好,总是寻找硬件投资的问题,好像增加投资就会搞好信息化,这只是一种片面的曲解。
还有一种情况是:信息化以后,人们没有觉得方便,反而觉得更麻烦。例如,发会议通知,过去是书面通知加上电话通知来确认,现在还要加上在网络上发通告或E—mail。还有一些办公事务,除了上网,老的一套照旧做,这也是信息化不完整造成的。制度建设要与信息化协调,制度建设要以形成一定的机制为核心。有些事情的解决,实际上非常简单。例如,会议通知可以采用网上确认的办法,这些在技术上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总之,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的,而且过程不是独立、孤立发生的。过程是有环境、有外部条件的。我们不仅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有改造和创新环境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邹顺桥
硬件:资源:应用为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脑一直被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在人们面前。90年代中期后,电脑迅速普及。人们逐渐把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划人“现代文盲”一族。为了扫盲,为了不被信息时代所抛弃,各类品牌、各种质量的电脑及其周边设备在一夜之间迅速出现在人们的办公桌和家里的写字台上。由此引发的后遗症是:有些人干脆不会使用,电脑纯粹成了一种摆设;由于硬件的推陈出新,许多旧电脑纷纷被淘汰……庞大的信息化资源正在飞速流失。因此,“应用为本”的概念应运而生。
强调应用,主要是讲“用足”硬件并且不要造成浪费。信息化不能搞形象工程,信息化投资不是花钱买硬件设备摆样子的。那些“超前”的信息化消费,例如添置最新技术的硬件,甚至是不成熟技术的硬件,也是很大的浪费。
买来计算机,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的作用。因为这些年来很多单位已经添置了很多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在信息化方面有了规模不小的硬件投资。而使用效率不高、设备闲置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些设备买来以后从来没有使用过,就已经要被淘汰了。
理论上我们通常谈论摩尔定律,计算机的性价比每18个月提升一倍,也就意味着计算机每18个月资产的无形损耗高达50%。经过这些年的硬件、软件发展史,有一点已经看得很清楚:PC机的正常寿命在5年左右。5年前买的计算机,如果当时不是选择比较高档的,尽管现在还能用,但是已经很不适用了。不仅操作系统、游戏的更新逼迫人们升级硬件,而且病毒的猖獗造成的杀毒软件系统越做越庞大,也逼迫人们去升级硬件,否则使用一些现在最新的杀毒软件,特别是挂载即时监测程序,计算机就会不堪重负,速度慢到不能忍受的程度。
同时,还有一个信息化环境或者说网络新生态的问题。Intemet在一定程度上也像一个自来水管网络,大家都换了粗管子,你仍然使用四分管,大家有水喝,你可能就难以有水喝。现在的网页做起来越来越讲究艺术性和内容,许多网页做得很复杂,那种很讲究K数的技术性越来越被忽视。因为宽带越来越普及了,至少总的带宽越来越大了,网络阻塞的现象比以往更少发生。但是,如果大家都升级了硬件和软件,大家都是用宽带,那么“守旧”的人在网络应用方面就会很“吃亏”。如果过去浏览网页速度还可以,现在可能不堪忍受——尤其是在与别人对比的情况下。还有那些常用软件,那些必须安装的常用软件,例如:Acrobat Reader、ACDSee、Photoshop等等,你安装的版本低,别人编辑的文档你就可能打不开。前面提及的三个软件,如果版本高一点,如果你的机器性能并不好,安装以后,速度必然会形同蜗牛爬行。
所以,不论你对购置的计算机和周边设备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如何爱惜,这些计算机和周边设备买来就要拼命用,不用和少用都是真正的浪费。
软性整合:能力锤炼
如果说“应用”主要是整合硬件资源的话,那么对IT人士能力的锤炼则主要是一个软性的问题。搞IT产业,搞信息化,一定要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很多东西是没有现成的套套可以照搬的,甚至学谁都不行。1998年IBM公司到我国来大肆推销电子商业、电子商务概念,可当时正是他们自己开了两年的电子百货商店关门大吉的时候。从电脑和网络硬件使用方面的先进性来说,除了军事等特别高精尖的部门,普遍的情况我们并不很差,有些方面我们还比他们先进很多。例如:PC机的先进程度,中央商务区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能够怎么做,然后研究应当怎么做。
由于在IT领域,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总是会不断遇上新问题。因此,能力本位论日益凸显。判断人才高低好坏的标准,不仅限于已经知道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在其他领域,可能知道很多现成答案的人也就可以被认为是专家。在IT领域,作为一个专家则更需要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需要一种对专业技术的领悟,需要一种灵气。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信息技术人员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差别。在注重应聘者学历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而后者往往比前者管用。因为不论原先有多高的学历,几年不学习新的知识,在IT领域,就很可能已经是“外行”了。至少很多新的东西你不了解,看问题就不透彻。
专家首先应当是玩家,一些东西你没“玩”过,没辨别能力,就会犯错误。就像前几年微软中国公司大肆宣传维纳斯计划,搞机顶盒,推销电视机上网概念。与此同时,国内也搞了一个女娲计划相对抗。结果半年内有许多厂商与微软签约,形成了26条生产流水线、2600台年产能力。然而一年就卖出几百台,而且多半是竞争对手买去研究的。如果有关的专家是玩家,特别是电脑游戏的玩家,就会考虑到电视机上网是很难达到消费者的需求的。因为电视机与显示器的显示方式、细腻程度,实在相差太远了!此外当然还有一个性价比问题、实际应用的储存信息和资料问题等等。
信息开发:实用至上
信息化是一项较大的工程,投资就要出效益。中国有特殊的国情,信息化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正因为这样,有时信息化就变成了由上面“压下来”的事情。在一些企业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好像信息化是搞了给人看的,是给上级部门看的。
信息化投资应当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在这方面也不能搞攀比。有些需求,是适应信息化环境或网络新生态必需的,有些则不是。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避免铺摊子的情况出现。信息化的目标,要切合实际情况的需要,要与现实的经济实力相配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或者说后次产业超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需要的。但是做事情都有一个尺度,超过了一定的尺度,就不行。例如,有些欠发达地区,提出要建设成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港之一,就不太现实。而且从硬件投资角度讲,很多事情可以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的条件做。现在东部地区很多网站、很多公司的信息化硬件资源,都有很大的冗余。例如,上海的国际出口带宽达到2000G以上,有些地区就不一定也要搞到这个尺度,至少暂时没有必要。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后发优势的问题。脱离现实情况片面追求信息化是不对的。学费需要付,但要尽量少付,付出要有所收获。有些事情可以等待别人搞成功了再去搞。不能让先进国家、先进地区把我们的血汗钱用做实验。例如,像视频会议系统,要搞清技术的成熟程度和现实上有没有应用价值,还要讲成本核算和效率。此外最好还要看看推销这些系统的厂商自己应用得怎么样。他们自己都不用,我们为何要成为他们的试验品?
同时,解决制度和机制问题比解决技术问题更重要。过去的矛盾主要是硬件跟不上。当然,今后这个矛盾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目前体现出来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机制缺损。有些领导一直讲提高认识,经常成立领导小组或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但是具体的措施没有制度化,这就不能形成激励机制。信息化没搞好,总是寻找硬件投资的问题,好像增加投资就会搞好信息化,这只是一种片面的曲解。
还有一种情况是:信息化以后,人们没有觉得方便,反而觉得更麻烦。例如,发会议通知,过去是书面通知加上电话通知来确认,现在还要加上在网络上发通告或E—mail。还有一些办公事务,除了上网,老的一套照旧做,这也是信息化不完整造成的。制度建设要与信息化协调,制度建设要以形成一定的机制为核心。有些事情的解决,实际上非常简单。例如,会议通知可以采用网上确认的办法,这些在技术上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总之,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的,而且过程不是独立、孤立发生的。过程是有环境、有外部条件的。我们不仅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有改造和创新环境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邹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