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岁末年初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辞旧迎新的交替,更在于春节,这个中国人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蕴含着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华夏文明起始的尧舜禹时期,因为生产力的限制,渔猎和农业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安全和丰收是人们最关注的日常话题,因此每到岁末年初的腊月,人们就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简称腊祭。这成为最早的春节雏形。
今日,提到春节,我们不得不聊到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一一阆中。伏羲执规治春置元日与阆中的渊源深厚,使“春”之概念首先在阆中演绎绵延;阆中古天文学家落下闳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春分”“秋分”,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二十四个节气。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科学地确立以正月初一为岁首的历日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春节”也以固定的节日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的成就,无疑受益于伏羲,而一代代“后贤”继承了先贤落下闳科学求实的精神,继续在阆中仰观俯察,进行天文、历文的研究。这不仅对于春节的“恒定化”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更为春节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10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实是名至实归。
春节作为华夏儿女共同的节日已传承千年,春节的庆祝方式,全国各地也是丰富多彩,而阆中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很多还具有唯一性,主要有:
1.祭拜年神一一團年饭和大年三十夜,阆中习俗是在敬祖宗之前要敬天敬地敬年神,春节期间要结伴到二交寺、长青寺、武庙三圣殿拜祭年神伏羲。
2.春节老人赐福一一春节期间,由身体康健的老人,装扮成春节先圣(春节老人)迎着鞭炮声在锣鼓声中游春,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寓意赐福。
3.亮花鞋一一正月初一,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称这一天为“女人场”。女性穿上新衣花鞋,赶场上街,比赛谁的女工和鞋儿做得巧。现在阆中所辖的老观镇,每年的“亮花鞋”文化活动搞得十分鲜活,城区商铺出售各式各样的花鞋成为春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巴渝舞一一阆中是古巴渝舞的发源地,源于巴人的狩猎舞和战舞,阆中民间叫“巴象鼓”。春节期间的阆中,巴渝舞的演出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作为“中华舞蹈史上熠熠生辉的瑰宝”的威猛壮采。
5.张飞巡城——三国蜀汉将领张飞于公元214年-221年驻守在阆中达7年之久。期间,他保境安民,爱民如子。在春节期间,阆中人民为了纪念“张三爷”,要举行“张飞巡城”的街头活动。老百姓认为,有了“张三爷”的保佑,来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6.秀才赶考一一秀才赶考又称之为“鹿鸣盛会”,是一种具有体验、娱乐、模拟古代考试场面、再现科举场景的文化活动,旨在激励人们好学上进,营造一种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7.迎銮·出銮一一阆中,历史上有近二十位帝王和亲王临驾。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隆重的迎銮活动。是日,“天子王族”要出宫观灯,察看春节盛况。
8.皮影戏一一阆中的皮影历史悠久,名扬海外。阆中的皮影艺人“王皮影”曾赴奥地利维也纳演出。近年来,皮影传人又赴美国等地演出。每年春节期间,王皮影都要演出《迎财神》《大拜年》等皮影戏,以贺新春。
9.游百病一一民谣云:“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据《阆中县志》记载,阆中正月十六游百病习俗历史悠久,传说这一天登高游走,就会将身上的病灾游掉。
阆中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有其独特性,也与其他地区、各个民族有着普遍的共通性。如:祭灶、扫尘、贴春联、换门神、剪窗花、挂年画、吃年夜饭、守岁迎新、敬天地、祭祖先、拜年、舞狮舞龙、迎财神等。
我们用如此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民俗活动来庆祝春节,足以证明:春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向往。尽管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春节习俗也有所不同,但春节文化的意味却是相通的,拜祭祖先、传承家风,祈求平安、庆贺盛世,祥和文明、幸福安康,这都是这个传统节日的真谛。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为此,《现代艺术》本期“方阵”栏目特别走进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初探阆中戏曲三朵奇葩一一川北王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人物”栏目呈现绵竹年画艺术家邱泽源的艺术人生;“讲坛”栏目特别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中分享“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传承发展”,在新春佳节之时,享春节文化,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文艺凝聚一个个春节祈盼,共贺新春!
当农历新年的钟声响起,许下至美祈盼,因为“心有所盼,行而成立”,我们笃信,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自有力量!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岁末年初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辞旧迎新的交替,更在于春节,这个中国人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蕴含着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华夏文明起始的尧舜禹时期,因为生产力的限制,渔猎和农业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安全和丰收是人们最关注的日常话题,因此每到岁末年初的腊月,人们就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简称腊祭。这成为最早的春节雏形。
今日,提到春节,我们不得不聊到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一一阆中。伏羲执规治春置元日与阆中的渊源深厚,使“春”之概念首先在阆中演绎绵延;阆中古天文学家落下闳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春分”“秋分”,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二十四个节气。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科学地确立以正月初一为岁首的历日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春节”也以固定的节日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的成就,无疑受益于伏羲,而一代代“后贤”继承了先贤落下闳科学求实的精神,继续在阆中仰观俯察,进行天文、历文的研究。这不仅对于春节的“恒定化”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更为春节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10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实是名至实归。
春节作为华夏儿女共同的节日已传承千年,春节的庆祝方式,全国各地也是丰富多彩,而阆中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很多还具有唯一性,主要有:
1.祭拜年神一一團年饭和大年三十夜,阆中习俗是在敬祖宗之前要敬天敬地敬年神,春节期间要结伴到二交寺、长青寺、武庙三圣殿拜祭年神伏羲。
2.春节老人赐福一一春节期间,由身体康健的老人,装扮成春节先圣(春节老人)迎着鞭炮声在锣鼓声中游春,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寓意赐福。
3.亮花鞋一一正月初一,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称这一天为“女人场”。女性穿上新衣花鞋,赶场上街,比赛谁的女工和鞋儿做得巧。现在阆中所辖的老观镇,每年的“亮花鞋”文化活动搞得十分鲜活,城区商铺出售各式各样的花鞋成为春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巴渝舞一一阆中是古巴渝舞的发源地,源于巴人的狩猎舞和战舞,阆中民间叫“巴象鼓”。春节期间的阆中,巴渝舞的演出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作为“中华舞蹈史上熠熠生辉的瑰宝”的威猛壮采。
5.张飞巡城——三国蜀汉将领张飞于公元214年-221年驻守在阆中达7年之久。期间,他保境安民,爱民如子。在春节期间,阆中人民为了纪念“张三爷”,要举行“张飞巡城”的街头活动。老百姓认为,有了“张三爷”的保佑,来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6.秀才赶考一一秀才赶考又称之为“鹿鸣盛会”,是一种具有体验、娱乐、模拟古代考试场面、再现科举场景的文化活动,旨在激励人们好学上进,营造一种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7.迎銮·出銮一一阆中,历史上有近二十位帝王和亲王临驾。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隆重的迎銮活动。是日,“天子王族”要出宫观灯,察看春节盛况。
8.皮影戏一一阆中的皮影历史悠久,名扬海外。阆中的皮影艺人“王皮影”曾赴奥地利维也纳演出。近年来,皮影传人又赴美国等地演出。每年春节期间,王皮影都要演出《迎财神》《大拜年》等皮影戏,以贺新春。
9.游百病一一民谣云:“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据《阆中县志》记载,阆中正月十六游百病习俗历史悠久,传说这一天登高游走,就会将身上的病灾游掉。
阆中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有其独特性,也与其他地区、各个民族有着普遍的共通性。如:祭灶、扫尘、贴春联、换门神、剪窗花、挂年画、吃年夜饭、守岁迎新、敬天地、祭祖先、拜年、舞狮舞龙、迎财神等。
我们用如此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民俗活动来庆祝春节,足以证明:春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向往。尽管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春节习俗也有所不同,但春节文化的意味却是相通的,拜祭祖先、传承家风,祈求平安、庆贺盛世,祥和文明、幸福安康,这都是这个传统节日的真谛。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为此,《现代艺术》本期“方阵”栏目特别走进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初探阆中戏曲三朵奇葩一一川北王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人物”栏目呈现绵竹年画艺术家邱泽源的艺术人生;“讲坛”栏目特别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中分享“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传承发展”,在新春佳节之时,享春节文化,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文艺凝聚一个个春节祈盼,共贺新春!
当农历新年的钟声响起,许下至美祈盼,因为“心有所盼,行而成立”,我们笃信,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