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学对清代文论体系性特征的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经学的“复盛”作为清代文论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不同层面影响了其发展;而这种影响表现在文论语言的表述上,即以“作论之体”的方式来品评诗文,使得该时期的文论具有传统文论少见的体系性和理论特色。本文以《原诗》为例,从诗歌的“正变”发展观、创作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其以“论”为主的学术倾向,并进一步分析经学对清代文论体系性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经学 清代文论 原诗 体系性
  清代作为古代文论的集大成时期,诗赋、小说、戏曲等各类文体在创作数量、思想深度、理论创新等方面都步入繁盛时期。促使清代文论走向繁荣的原因是多方而的,如文学创作之发展、前人理论之积淀、时代发展之要求等,而经学的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为清代经学的“复盛”构成了文论建构发展的最重要思想背景,从而使清代各体文论之建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起源于先秦对于“文”的理解和引申,它与儒家经典具有同源性。传统中国关于文学的最早研究,既见于六经典籍,也发源于讲学关于“六经”文本的研究。经学与文论的关系,二者同把“六经”文本作为最高典范,经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文论的变革相生相伴。可以说,同以“六经”为对象的文学研究与经学是一个整体,后来文学研究渐渐专门化,从经学中独立出来,但在基本观念上仍受到经学的极大影响。因为,“经学所运作的文化行为,是作为一种对儒家经典文本进行语言阐释的古典阐释学而兑现的……在这个意义上,经学必然表现为一种对语言艺术——文学进行阐释的诗学理论形态。因此,……经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在清代尤盛:其一,经学的思想观念对清代各体文论的影响,如在诗学领域,其重要诗学观的提出、经典诗学著述及重要诗论家都受经学思想的影响;而作为清代散文理论的典型代表,桐城派几代人的散文理论始终坚守宋学立场,并吸纳汉学之合理因素而与时俱进。其二,经学为清代文论提供了大量的重要范畴、命题,如“怨刺”、“比兴”、“知人论世”、“忠恕”、“通变”等都为清代文论家所经常运用。其三,经学方法被文论家用于文论阐释和论证,包括“依经立义”、“实证考据”、 “自源达流”等方法,其表现在文论上,即为以作论的方式来品评诗文,使得其诗论具有传统诗文评所少见的体系性和理论色彩。下文便从叶燮《原诗》结构层面的体系化特征入手,分析经学对清代文论“以作论之体来评诗”的论述倾向。
  一.叶燮《原诗》的体系性特征概述
  《原诗》成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此时清朝正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在书中,叶燮率先对诗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并进行理论性建构。这次总结不仅仅是文论层面的,也是其建构并完善儒家诗学的一次尝试,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仆尝有《原诗》一编,以为盈天地间万有不齐之物、之数,总不出乎理、事情三者,故圣人之道自格物始,盖格夫凡物之无不有理、事、情也。为文者,亦格之文之为物而已矣。”(出自《与友人论文书》)[2]268也正是因为有经学思想的渗入,叶燮的《原诗》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体系性和整体性特点。
  全书由“内篇”上、下和“外篇”上、下组成,“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出自沈珩《原诗叙》)[3]85重点论述了两大问题:一则是探讨诗的历史发展规律;一则是分析在诗歌创作中,主、客观的互相作用。
  关于诗的历史发展,叶燮的核心论点在“变”——“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3]4在指出天地万物始终会存在“变”这一客观事实后,由天地万物延及到诗学领域;同时,他还从宏观角度提出关于诗歌发展的盛衰正变论,即“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3]3
  他认为诗歌的“道”是不断发展的,如此自然有盛有衰;当其处于“时有变”的状态下,便开始生变,并且后人“沿习既久”,也会促其发生变化。就《诗经》而言,《风》《雅》便有正有变,这便是“时变”的结果,“其正变系乎时,谓政治、风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3]7。而后代的诗歌发展变化,除时变之动因外,也在于因沿习已久,后人在创作中会有“踵事增华”的举措,如远古《击壤》等歌谣,“一增华于《三百篇》;再增华于汉;又增华于魏,自后尽态极妍,争新极妍,千状万态,差别井然”[3]6。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这种变是不可遏止的:“大凡物之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以致于极。故人之智慧心思,在古人始用之,又渐出之;而未穷尽者,得后人精求职,故益用之出之。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3]6。由此而言,‘“变”非但不是对“正”的背离,反而是除“正之积弊”且“救正之衰”。叶燮扭转以往论诗之发展变化时对于“正”“变”的看法,认为其是相对的、互为补充的,为“变”正名,他道:“历考汉魏以来以来之诗,循其源流升降,不得谓正为源而长盛,变为流而始衰。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3]8。
  不仅如此,叶燮对诗的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及其辩证关系也作了深刻剖析,这是他吸收、总结前人的有关思想而加以升华,加以系统化的成果。叶燮将创作客体称为“诗之本”,也即所谓“在物之三”。他说:“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汇之赜,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禮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己。”[3]20在叶燮看来,作诗,离不开“在物”之“理事情”,即离不开创作客体,这便是“诗之本”。而创作主体,叶燮称之为“诗人之本”,便是“在我之四”之“才,、“胆”、“识”、“力”——“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而且谓古人可罔,世人可欺,称格称律,推求字句,动以法度紧严,扳驳铢两,内既无具,援一古人为门户,藉以压倒众口,究之何尝见古人之真面目,而辨其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之相因哉。”[3]16   对于“在物”与“在我”的关系,叶燮也进行了辩证分析,他说:“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3]23所谓诗的创作,就是要“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真正的诗歌,应当从主客体的碰撞之中,相克相融而产生。
  对于诗学本体和诗的审美创造的论述,叶燮同样发挥他的整体性意识。他不满意自古以来的诗论诗评,认为缺乏探求本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诗·外篇上》:“诗道之不能长振也,由于古今人之诗评杂而无章,纷而不一。六朝之诗,大约沿袭字句,无特立大家之才。其时评而著为文者,如钟嵘,如刘勰,其言不过吞吐抑扬,不能持论。然嵘之言曰‘迩来作者,竞须新事,牵挛补衲,蠹文已甚。’斯言为能中当时、后世好新之弊。勰之言曰:‘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斯言为探得本原。此二语外,两人亦无所能为轮也。他如汤惠休‘初日芙蓉’、沈约‘弹丸脱手’之言,差可引申;然俱属一斑之见,终非大家体段。”[3]54在他看来,诗是人的精神领域内的创造活动,“源于物”又“本于心”,是心与物、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向对方转化的情感运动和审美运动。
  除此之外,《原诗》外篇(上、下)论述了诗学领域的其他一些问题,以及对历代著名诗人的创作进行评论,如对诗的审美态势之“陈熟”、“生新”、“苍老”、“波澜”都分别加以论列,以继续论证自身的诗学观念。
  总体而言,《原诗》内篇上下两卷,首先从诗的源流、正变讲起,论述关于诗的发展论;接着从主客体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揭示诗歌的本质,建构诗学本体和审美创造的理论体系。外篇上下两卷,以具体例证,评说古今诗歌工拙美恶,从形而下的事例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层面,提出一系列美学思想。“创辟其识,综贯成一家言”,书中精辟的议论不是出于随感即兴,而是从系统且比较严谨的思路中发出。正如陈良运所说,“其所著《原诗》,实不应该置于‘诗话’之列,因为它是一部自成理论体系又重在诗学基础理论的专著”[4]508。
  二.经学对文论体系性特征的影响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传统诗文评的主流学术特征是:运用形象化文学语言与审美化描述方式来表达其理论观点,使用诗、赋、骈文等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5]93。这种主流学术特征使古代文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论”的学术特征。但以《原诗》为代表的清代文论著作,已经渐渐突破破了传统的评诗之体,以“作论之体”评诗,呈现出体系性和理论色彩。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原诗》,说道“虽极纵横博辨之致,是作论之体,非评诗之体也”,认为其“以作论之体”来论诗,并不符合论诗的传统方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叶燮在阐述诗学观点时,其思维逻辑有别于传统的诗文评述,而是采用“论”受到经学的影响。
  叶燮《原诗》不是就诗学论诗学,而是试图把诗学纳入到哲学框架中,从普遍性原理来推论诗学问题。沈珩为《原诗》作序时指出,“非以诗言诗也;凡天地间日月云物、山川类族之所以动荡,虬龙杳幻、鼪鼯悲啸之所以神奇,皇帝王霸、忠贤节侠之所以明其尚,神鬼感通,爱恶好毁之所以彰其机,莫不条引夫端倪,摹画夫毫芒,而以之权衡乎诗之正變与诸家持论之得失”[3]85。他认为,叶燮不是就诗学本身立论,而是把诗学道理与天地间各种事物的道理贯通起来,是在一个大的理论框架中观照诗学问题,使得其诗学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张健曾指出,“在宋代以后,由于诗学家们论诗大多排斥道学家的诗歌,所以一般论诗也不用理学家的理论来论之,而叶燮则将之置入到理学的框架中来讨论,这使得其诗学呈现出新的面貌。”[6]330
  其实,“论”的学术特征虽然在古代文论不占据主流地位,但仍有一席之地,而经学正是古代文论能够存在这种学术特征的原因。一方面,从语言层面看,经学中的文论著述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化语言特色,经学典籍中的文论文献及经学家关于文论的著述,都通过运用理论化语言而赋予了古代文论以“论”为主的学术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经学在古代学术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其以“论”为主的理论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渗透到文论中,从而对文论以“论”为本的学术特色产生影响,也大大强化了古代文论“论述”性的学术特色。
  由此可见,在清代经学“复盛”的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的文论无论从观点阐述还是从理论建构上,都受到经学很深的影响,表现之一便是其在文论中展现出的以“论”为主的学术倾向和体系性特征。这也为分析这一时期的文论特色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和思考空间。
  三.余论
  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期,皮锡瑞评清代经学云:“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7]214。经学的“复盛”为清代文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动力,因为以汉学、宋学为主体的清代经学始终是有清一代的主流思想。从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著名学人清算空疏之“心学”而提倡实学救国,程朱理学地位得到恢复,从而使宋学取得优势;到乾嘉时期朴学兴起,汉学居于强势而盛行;再到晚清时期由于异族的入侵从而促使汉、宋学之争论趋于缓解,贯穿整个清代并以汉、宋学之争为特色的经学构成了清代文论建构发展最重要的思想背景。经学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于诗文、词赋、小说、戏曲各体文学理论领域,。
  而经学对清代文论的种种影响也告诉世人,立足于经学立场来透视清代文论的发展脉络,重新认识与评价清代文论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构成,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清代文论的思想精髓、建构方式和学术特色。
  参考文献
  [1]杨乃乔﹒经学与儒家诗学——从语言透视儒家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J]﹒中国社会科学,1995,06:142—153
  [2]王运熙、顾易生 主编﹒清代文论选 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清)叶燮 著、霍松林 校注﹒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6]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介绍:崔宣萱,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学)
其他文献
案例一:合同期满劳动关系如何处理?案件还原王女士于1995年4月经组织调动至某设计院工作,在行政处任房管收费员.2000年,该设计院行政处更名为海普物业公司,并在工商局进行注
当前房地产产业在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着很大的比重,从整体形势来看,房地产经济不仅从诸多方面带动了社会的进步,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与此同时房地产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社区舞蹈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军突起。笔者通过调查宁夏社区舞蹈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记事起,我家就住在侯家路120号。不过,那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出生在虹口区的一所房子里。户口簿上记载,我出生的日期是1945年7月25日。我对这个日期不能确定,多年前我在老户口册上看到的记载是5月7日,即使那是指农历,推算起来仍出入甚大。现在我已经无法弄清这个更改是怎么发生的了。我一向不留意自己的生日,记住它只是为了应付填写表格。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从小到大,他们不曾给儿女们庆祝过生日。不过,就算
期刊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质量控制的需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得以顺利的实施,我们必须建筑工程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而这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曾经只是存在于《封神演义》之中的一句台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却可以坐在家中真切体会.网络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诸多新奇的体验,也提醒着我
目的探讨“双37”高射炮兵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43名“双37”高射炮兵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进行
本文介绍了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赵固一矿东一盘区11111工作面下分层11112工作面在埋深大、顶板松散层厚度大、顶板基岩薄等特点的地质情况下,通过采用注浆加固煤墙、顶板、
本文基于一个实例研究。该研究聚焦于奥地利的皮茨山谷,其从冰川保护防线之危机、冰川灾难,以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不可避免的旅游开发三个方面阐述了冰川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矛盾。本文力图从法律上和民意调查的资料上为冰川保护,抑或旅游开发寻求依据。面对区域开发这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同时考虑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方面。本文重在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以及法律和民意在西方决策层次上的重要意义,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