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不同蓝光照射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患儿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以间歇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7.50%(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为5.00%,对照组为17.50%(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治疗中采取间歇蓝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显著提升疗效的同时确保安全性。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安全;效果
新生儿黄疸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科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儿机体中胆红素量过多,造成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上升且无法顺利排出体外,导致肝脏负荷升高,进而诱发黏膜、皮肤及眼睛巩膜等黄染现象。通常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其危害性较高,若不能有效干预容易导致新生儿听力及智力水平受损,甚至可能发生死亡[1]。新生儿黄疸通常采取蓝光照射治疗,然而关于蓝光照射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有效的蓝光照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起,到2019年2月止诊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数字法隨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8,出生日龄2~16d,均值(5.3±1.1)d。对照组:40例,男女性别比为21/19,出生日龄3~18d,均值(5.2±1.3)d。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即应用波长为425~475蓝光,于保育箱中放射平行蓝光灯,同时保育箱中温度调控在28~32摄氏度之间,每日持续照射12~16小时,在照射期间需要给予患儿补充适量水分,并对其眼部和生殖器官等进行防护。观察组患儿以间歇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相关参数设置均同对照组,每日照射总时间为8小时,每次连续照射时间为,2小时,共计照射4次,同时期间间隔2小时。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6~8天,并在治疗期间应用护肝退黄类的药物加速患儿康复。
1.3评估指标
(1)根据患儿的胆红素指标及黄疸症状等情况对其疗效予以评估,显效:即血清胆红素指标恢复正常,且黄疸症状完全消退,患儿生理机能恢复至正常;有效:即黄疸症状得以改善,同时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明显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即未能达到上述评估标准。(2)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 ±s)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为5.00%,对照组为17.50%(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形成的原因复杂,例如胆红素升高、血浆白蛋白与胆红素连接能力下降、肠肝循环上升以及患儿肝细胞对胆红素正常处理能力减弱和患儿饥饿、酸中毒以及缺氧等均可能造成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及粘膜黄染且大小便颜色较深,部分患儿还可能伴随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蓝光照射是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的常用措施,其原理是通过蓝光照射时患儿机体中胆红素将吸收蓝光,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由患儿尿液及胆汁排出至体外且未被肝脏及血液吸收,进而实现降低机体胆红素指标的效果[2]-[3]。然而人体具有的自身免疫力在进行长时间蓝光照射后,机体将对蓝光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影响胆红素对于蓝光吸收能力产生耐光性,对于患儿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而通过实施间歇蓝光照设法,采用多次短时照射有利于改善机体耐光性,并且可维护患儿治疗期间的安全性。从本次的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证实,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治疗中采取间歇蓝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显著提升疗效的同时确保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静,董甜甜,贾宇坤.新生儿黄疸经间歇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治疗效果[J].饮食保健,2019,6(21):43.
[2]姚丽.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6):151-152.
[3]邬艳萍.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6):932-934.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安全;效果
新生儿黄疸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科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儿机体中胆红素量过多,造成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上升且无法顺利排出体外,导致肝脏负荷升高,进而诱发黏膜、皮肤及眼睛巩膜等黄染现象。通常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其危害性较高,若不能有效干预容易导致新生儿听力及智力水平受损,甚至可能发生死亡[1]。新生儿黄疸通常采取蓝光照射治疗,然而关于蓝光照射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有效的蓝光照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起,到2019年2月止诊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数字法隨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8,出生日龄2~16d,均值(5.3±1.1)d。对照组:40例,男女性别比为21/19,出生日龄3~18d,均值(5.2±1.3)d。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即应用波长为425~475蓝光,于保育箱中放射平行蓝光灯,同时保育箱中温度调控在28~32摄氏度之间,每日持续照射12~16小时,在照射期间需要给予患儿补充适量水分,并对其眼部和生殖器官等进行防护。观察组患儿以间歇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相关参数设置均同对照组,每日照射总时间为8小时,每次连续照射时间为,2小时,共计照射4次,同时期间间隔2小时。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6~8天,并在治疗期间应用护肝退黄类的药物加速患儿康复。
1.3评估指标
(1)根据患儿的胆红素指标及黄疸症状等情况对其疗效予以评估,显效:即血清胆红素指标恢复正常,且黄疸症状完全消退,患儿生理机能恢复至正常;有效:即黄疸症状得以改善,同时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明显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即未能达到上述评估标准。(2)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 ±s)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为5.00%,对照组为17.50%(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形成的原因复杂,例如胆红素升高、血浆白蛋白与胆红素连接能力下降、肠肝循环上升以及患儿肝细胞对胆红素正常处理能力减弱和患儿饥饿、酸中毒以及缺氧等均可能造成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及粘膜黄染且大小便颜色较深,部分患儿还可能伴随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蓝光照射是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的常用措施,其原理是通过蓝光照射时患儿机体中胆红素将吸收蓝光,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由患儿尿液及胆汁排出至体外且未被肝脏及血液吸收,进而实现降低机体胆红素指标的效果[2]-[3]。然而人体具有的自身免疫力在进行长时间蓝光照射后,机体将对蓝光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影响胆红素对于蓝光吸收能力产生耐光性,对于患儿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而通过实施间歇蓝光照设法,采用多次短时照射有利于改善机体耐光性,并且可维护患儿治疗期间的安全性。从本次的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证实,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治疗中采取间歇蓝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显著提升疗效的同时确保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静,董甜甜,贾宇坤.新生儿黄疸经间歇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治疗效果[J].饮食保健,2019,6(21):43.
[2]姚丽.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6):151-152.
[3]邬艳萍.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6):9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