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人文性及其意义:从潘光旦的“自明”和“去蔽”理论谈起

来源 :学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人文性是指围绕人之存在方面的知识,其旨归是安顿身心,使个人和社会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费孝通在2003年提出"社会学的人文性"概念,认为这个人文性会让中国社会学更加成熟稳健,同时还可以位育社会."位育之学"是潘光旦提出的,其基础内容是人的安所遂生,核心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人的"自明",须经由理性的"去蔽"过程.建立在"自明"基础上的自我控制,是一种自由,潘光旦认为最高境界的自由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潘光旦主张对科学进行省思,坚持社会学研究中人的"主体性"(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在人文性的传统下,探究相关知识生产的方法,对理解潘光旦的人的科学具有积极意义.潘光旦的位育之学是社会学人文性的核心,但还需要吸收各种资源,在不同层面予以丰富和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杨懋春的农业社区研究以早期燕京学派为媒介,以美国早期乡村社会学的研究为学术渊源.杨懋春的"集镇区"研究突破了村落研究范式,认为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农村为中坚、以集镇区为范围的.乡村建设以集镇区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一方面可以保持村庄作为基本群体而产生的共通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基于村庄的社会意识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社区的基本意识.集镇区也是进行乡村建设和农业推广的大小适中的社会单位.
期刊
决斗一度盛行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受到贵族和君王的共同青睐.随着现代国家建构的展开,国王转而成为反决斗的先锋,王朝的文人、法官以及嗣后的共和理论家和革命者均为破除这项习俗付出努力.在封建、王朝和共和政治中,武力、君主和祖国分别充当法律和道德的源泉,勇气和荣誉也因此具有不同的意涵.通过回溯决斗诞生和消亡的历史,现代国家将暴力的私人运用驯化为公民武装的线索也得以呈现.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