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余县城出发,绕很多道弯弯,就到了吉村。最后一道弯从坡底上来,眼前的视野豁然开朗,像一个小盆地,四面都是山,中间是农田和村庄,吉村村就在吉村镇中心处,山水环绕,有江南神韵。
站在村庄的小院落,可以看到近处的山峰,郁郁葱葱,雾气笼罩,犹如仙境。扶贫第一书记刘忠伟说,眼前这座山峰叫帽子峰,民国二十三年的时候,是革命根据地,游击队常在这一代闹革命,一直到解放。这里的老百姓有红色情怀。
这时候才想起,每次来吉村,到老表家做客,墙上都挂着伟人照片。那段红色历史,老人们如数家珍,然后竖起大拇指:“共产党走到今天很了不起!”。
吉村山多地稀,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加之地处粤赣分界线上,有些地方昔日民风彪悍,各种因素叠加,限制了地域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政策、资金、技术、干部,纷纷涌入吉村,点亮新时代吉村之光。
吉村村是全镇中心村落,共有648户18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共197人。我这些天要去走访的三个人,有着共同的特性:他们因病残疾,成为贫困户。但却在这场“战役”中,沐浴着时代春风,用智慧和双手,拾起了生活的希望,实现了“脱贫”的华丽转身,继续迈步“振兴”之路。
养蜂人
那天下着雨,刚到门口就见到了何春明。他跨在摩托车上,发动了车子要出门,见到刘忠伟就下了车,迎上来引着我们进屋。院子里搭起了阳光棚,他烧了开水泡茶,山泉水泡的农家茶,清甜醇香。何春明的老伴端来了瓜子、花生、果干,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老何两鬓有些花白,皮肤黝黑,额头上爬满了皱纹,眉头的肉痣遮到了眼皮,吸一口香烟,笑容沉浸在烟雾里。他老伴说,以前老何成天愁眉苦脸的,现在日子好过了,也喜欢笑了。
我问老何,你以前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啊?他叹了口气,又吸了一口烟,开始给我讲他以前的日子。
何春明的女儿出嫁后,就剩下他和老伴了。4亩农田,养几箱蜜蜂,有时候打打零工,日子清苦倒也自在。可每天回到家,就剩下他和老伴,觉得很寂寞。外孙女呱呱坠地了,老两口跑过去抱孙女,这一抱就有点爱不释手。
女儿和女婿工作忙,也看娘家爹妈爱孩子。两个年轻人一商量,让老爹老妈带着小灵吧,也能给他们做个伴。这孩子很小就来到了吉村,后来还落户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吉村人。小灵9个月大的时候,老何发现出问题了。
“鞭炮声那么大,这个娃还往外跑,一点都不害怕!”老何说,那天有个亲戚办酒,就带了孙女去,人家放鞭炮,大人都捂着耳朵躲,她凑过去一点也不怕。
老何一寻思,是不是耳朵有问题。第二天就送到医院检查,最终确诊是先天性失聪。老两口急坏了,到处寻医问药,医生都是摇摇头。后来终于有结果了,植入人工耳蜗,可以恢复听力。
“一问价格,我当时就懵了!”老何表情痛苦,“25万呀,我到哪里弄这么多钱?一年下来养家糊口还行,这可是天文数字啊!”
老何几夜没睡着觉,最终决定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孙女植入人工耳蜗。凑了好几个月,25万凑齐了。送到医院手术,很成功,孙女能听见声音了,后来也学会了叫爷爷奶奶,老何一家人高兴坏了。
小灵开始成长,读书。老何开始赚钱、还债。原以为日子能凑合着过,孙女身体又出问题了——血小板减少。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转化成败血症。他问怎么治,医生说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月一次,每次价格是780元。
“真是人家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啊!”老何吸烟的手开始颤抖了,“旧债还没还完,新债又来了,每月780块,一年就是1万块啊。”
老何说,生病了就得治,每次还要到赣州,花钱还很麻烦,要是县城能打这个针,就省不少事。
老何讲完这些,他老伴站在旁边,已经抹眼泪了。我说大妈,你别难过啊,现在日子不是好了吗?你看,你家现在已经不是贫困户了,收入也好了很多,应该高兴才对呢。
“是的,是的,现在我养蜂,赚到了钱,债也还完了。”老何端来了两杯蜂蜜,是用山泉水冲的,3月的天气有点冷,喝起来凉凉的,但是蜜糖很纯,有大自然的味道。
我有点好奇,老何是怎么养蜂的呢?养蜂后他家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债还完了,日子也过得滋润起来,房子也装饰得更漂亮了。
老何又跟我讲起了往事:“我那时候苦啊,欠了债每天睡不着,人也瘦了一圈。刘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我家调查了,把我们列为贫困户,后来就经常过来家里坐。”
“他们过来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我一边喝着蜂蜜水,一边听老何继续说。
老何拿出了孙女的残疾证,还有低保证明给我看。残疾补助每月130元,低保金三人每月870元,还有医保代缴、闭路电视代缴、冬春慰问金……
“这一个月就是1000多,生活有保障了啊。”老何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當时养了几箱蜂,他们看我有这个手艺,就鼓励我做大啊!”
春秋时节,山花烂漫,蝶舞蜂飞,适合养蜂采蜜,政府还有补贴政策,头几年是一年5000块,现在是6000块。老何没犹豫,山上安了40个蜂箱,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两季每箱可采25斤蜂蜜,40箱每年产量1000斤左右,因为是原生态山花蜂蜜,每斤售价80元左右,价值8万元左右。
老何拿出自家蜂蜜的标签给我看,“谢氏蜂蜜”“纯天然野生山花”,蜜香色优,包装精美。老何说,蜂蜜注册了商标,上了微信和淘宝平台,卖到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些大城市。
低保和残疾补助,加上蜂蜜收入,老何一家人过上了“甜蜜”生活。还有屋顶的“光伏发电组”,过几年还完贷款,也是一笔收入。
“年龄大了,但是闲不住嘞!”老何指着外面的一片地笑得更灿烂了,“去年又种了400多棵脐橙,长得还不错,明年就能挂果了,一年卖个两、三万吧!”
我看到老何家墙上贴着“脱贫”信息,去年总收入是6286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5元:“你这收入可以啊,有的城里人不一定有呢!” 老何又吸了口烟,笑得眼睛眯了起来:“政府的政策好,刘书记关心的多啊,不然我哪有这个福气?”
他老伴也跟着说:“是嘞,是嘞,共产党的政策好啊!”
顶梁柱
小镇上穿过一个巷子,一拐弯就到了杨金兰家。刘忠伟跟我说,这家种的脐橙可甜了,个大,汁足,是全县最好的果子。
竹栅栏里,满片的脐橙树,花开了,有自然的芳香。林下有很多鸡,一会穿梭林间,一会地头觅食。杨金兰穿着蓝色工作服,正在园子里修剪树枝。她中等个,头顶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见我们过来,她钻出竹栅栏,请我们进屋坐。
厅堂里有客人,是同村的一位老人,说话声很大,大概是耳朵不太灵光了。老谢坐在对门的椅子上,垫了厚厚的布垫子,旁边放着一个轮椅,家里的孙子孙女在追逐打闹。
刘书记向他们介绍了我的情况,杨金兰拍了一下大腿,一边泡茶,一边跟我排辈分,然后说:“按辈分,我还是你姨呢。”
我看了下她家墙上的“脱贫光荣证”,2017年总收入是3219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366元,2018年1月1日脱贫,成为村里的“脱贫奋进之星”。去年,她家脐橙挂果了,收入翻了倍。
“姨,你家里收入可以啊!我看比城里人过得好!”我接过杨金兰用山泉水泡的农家茶,跟她拉起了家常。
“不会哦,你看这老头子病成这样,儿子也受了伤,干不了重活。”杨金兰看着老谢,他的表情有些不自在了。
2013年,老谢中风了。医院治疗了几个月,总算康复。后来又犯过几次病,住院出院,折腾了几回,一共花了七、八万。杨姨叹了口气又说,本来治好了,没啥大问题了,去年又脑梗了,这次落下了残疾,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
“前一次生病,报销没多少,这次报了90%,自己基本没花什么錢。”杨金兰看了一眼刘忠伟,眼里满是感激之情。
“那您家里就是这姨父生病致贫的吗?”我继续问她。
她喝了口水,说了儿子的事。儿子没在家,这位刚认识的姨就敞开了讲儿子。小谢原本在镇上开汽车修理铺,有一次在机器上作业时,不小心掉了下来,腿脚受了伤,不能干体力活了,只能回家休息。后来和人合伙建棚,遇上大环境不好,投资的50多万亏了,因此欠下巨额债务。
“你说姨命苦不?家里两个顶梁柱倒下了。”杨金兰开始抹眼泪了。我看了眼老谢,他有些坐立不安。
杨金兰有心脏病,老谢又身患重疾,两个孙子在上学,小谢两口子想外出打工也不现实,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刘忠伟和驻村工作组入户调查时,了解到这些情况,开始频繁到这户“脱贫”。一家6口人先纳入贫困户,老两口享受低保金,老谢还有残疾补贴,医保金也由政府代缴了。
杨金兰说,基本生活给保障了,一家人就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得自己想办法脱贫致富啊。家里有亲戚种脐橙,听说行情还可以,小谢就想种脐橙,找刘忠伟商量,得到“有政策”的回复。每年补贴有5000元,去年开始是6000元。苗木、技术,驻村工作组还可以提供帮助。
小谢心一狠,凑了几十万,租地21亩,一下种了1200棵。刚开始没经验,他就到同村脐橙户家里学,从施肥到修剪,再到除草喷药,他铆足了劲,自家园子里从不马虎。
“早上4点就起床了。”杨金兰指着自家一片脐橙,“白天太热,早早起来,晚上天黑了才回家。”
杨金兰说,农家肥,管理得好,生态也好,脐橙第三年挂果5万斤,卖了10多万。
脐橙园还有鸡鸭鹅,也是生态家禽,一部分出售,一部分改善生活。小谢如今已是种脐橙的行家里手,自家不忙的时候,还给其他脐橙园修剪,每天有200元左右工钱。
“这果子再丰收两年,我们的债还完了,日子就更好了。”杨金兰对未来憧憬万分,“我家孙子考上了衡水中学,不花钱的那种呢,一年省好几万呢。”
刘忠伟给她竖起大拇指:“身体保养好,别太累,等孙子考上了大学,我们来吃你家喜酒。”
“你们今天就留下吃饭啊!”杨金兰让儿媳妇做饭了,砧板上切菜的声“嚓嚓嚓”。
我们还要去另一家农户,时间有点赶,就告别了这家人。
读书人
我来过吉村很多次,老叶是我的长辈。从镇子上到老叶家,泥泞积水的路不见了,水泥路宽敞平坦,呈现出现代美丽乡村的新模样。
“这家确实是书香门第!”刘书记感叹说。
三层小洋楼,一片菜园子,老旧家具陈设,几代人的印记清晰可见。老叶坐在木沙发上,看着电视剧,旁边放着一把拐杖。见我们进屋了,他指着沙发说:“坐啊!”
“最近身体怎么样了?一个人在家啊?”刘忠伟也没客气,提起暖瓶给老叶杯子倒水。
老叶说:“身体也就这样,老伴出去干活了,儿子和媳妇上班去了。”他问刘忠伟叶书记怎么没来,刘忠伟回答他叶书记今天有事耽搁了。
老叶说的叶书记,是叶海军。他和刘忠伟一样,都是农业银行大余县支行的干部,也是吉村村驻村脱贫工作队的,叶海军是老叶家的帮扶干部,平时没事就来他家里看看,来的次数多,已经像一家人了。
老叶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村里同龄人中少有的高中生。他弟弟更厉害,大学毕业,现任职高校院长。老叶那时候既要养家,还要供弟弟读书,收过山货,种过烤烟,南下打过工,是当地的“能人”。
老叶家有4个小孩,他从小鼓励孩子要读书。后来三个孩子读大学,那时候本就累得够呛,2009年,两个孩子还在读大学,老叶突发脑梗住院,留下了后遗症,只能借助拐杖走路。治病欠下巨额债务,让这个家庭喘不过气。
2015年,“脱贫攻坚”之战吹响了祖国大江南北。彼时,老叶的儿子小叶,窘迫地读完大学,开始找工作,还助学贷款;老叶的妻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胃病,一边种地,一边照顾老叶,偶尔打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的日子,艰难前行。 脱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些情况,主动入户调查核实,将一家纳入建档立卡扶贫户,叶海军是老叶家的对口扶贫干部。老叶夫妻享受到了低保,还有一份残疾补助,医保、闭路电视费由政府代缴。
不能出远门谋生计,叶海军开始根据脱贫政策想点子,如果有产业,每年有五六千补助。家有良田山地,那就毛竹林改造,每亩补助50元;蔬菜种植,每年补助1200元;儿子和媳妇交通费,每人补助300元……
我在老叶家屋前屋后逛了逛,竹林深深,鸡犬相鸣,一片菜地绿油油。屋顶上装了光伏板,我问老叶:“家里还发电呀?”
老叶笑了笑说,这也是扶贫干部带来的好政策。原来,当时县里有这个扶贫项目,老叶家符合政策。政府补助5000元,免息三年贷款24500元,发电组每年发电总值5000元左右。几年后,贷款还完了,每年可增收约5000元。
“叶书记是个好人,论辈分我还是他长辈呢!”老叶给我说了一个细节,听起来让我有些感动。
老叶行走不方便,平时就在家里看电视,叶海军常来嘘寒问暖。有一次,老伴去山上干活,中午赶不回来,早上做好菜盛碗里,老叶中午将就吃个快餐。那天中午正在吃冷菜冷饭,叶海军过来了,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没过几天,叶海军又来到家里,提了一个微波炉,还教老叶怎么用。打那以后,老叶再也没吃过冷饭。
我问叶海军:“你咋想起买微波炉了?”他说:“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老人家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吃冷饭影响健康,回县城就给他买了一个。”
我觉得叶海军虽然是扶贫干部,但没把扶贫当成是工作,而是当成帮助家人或亲人,我给他点赞,他憨厚地笑了笑说:“这没什么,这几年相处下来,就真的是亲人一样,我还在他家里住过呢!”
叶海军给我讲起那次“住家”经历:“我们想体验下贫困户生活,这样才能更懂他们。那天,买了一些菜,到老叶家里吃晚饭。他家两个女儿下厨,还拿出了家里土菜,我们一起边吃边聊,大家都很开心。晚上老叶不让走,就住在家里了。
“我第二天早上有事,五点多就要出发,就跟他们说别管我,我自己走就行了。”叶海军回忆起当初一幕,脸上露出可爱的幸福。
“他就像长辈,又像老师!”老叶的儿子提起叶海军,也会流露出一脸欣慰。当初刚毕业,工作生活都很迷茫,父母身体又不好,每次回家都能碰到叶书记。
“每次和他聊天,都会收获一种无形的力量!”小叶说,“他关心我工作,鼓励年轻人要敢闯敢干,讲很多自己以前的挫折,进步的故事……”
如今,小叶已突破工作瓶颈,在行业里扎稳了根。前两年,全家人脱贫致富,且小叶已结婚生子,向着小康和幸福迈进……
破困密码
我看到了吉村扶贫的一组数据:5年来,农业银行向吉村村扶贫车间发放贷款280万元,产业扶贫通贷款610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00余人,培训技术人员10人次,发放相关补贴上万元;解决贫困户住院报销79人次;享受教育扶贫补助学生36人。2017年易地搬迁5户19人,保障房安置3户4人, 2018年保障房安置2户3人,2019年危房改造1户……
叶海军和刘忠伟是扶贫干部里的力量之一,吉村“脱贫攻坚”也是赣南苏区的一个小缩影。2020年底,赣州114.3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出列。
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4年底,赣州贫困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6%、32%、40%,脱贫攻坚责任重大。破解這一历史使命的密码是什么呢?
我看到另一组数据:脱贫攻坚期间,赣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带头挂村包户,44名市厅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县(市、区),全市3464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
这些数据和脱贫工作安排,都体现赣南苏区在党领导下的绝对执行力。这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也是苏区因地制宜实践科学社会治理体系成果。只要方向正确、稳定,具有连续性,领导干部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干大事,下定决心不松手,万众一心上“战场”,就一定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精兵强将,精诚合作,打造了一支赣南苏区“敢打能拼”的执政队伍,配合好、效能高、成绩优。从扶贫到扶智,再依靠人民的力量,让“富带穷、强带弱”,最终消除贫困,缔造美丽富有赣南。
赣南是红色苏区,是长征开始的地方。赣南人民曾投身国家解放和建设事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他们对国家有贡献。对这里的人民和这块土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关心,这是一份厚重的力量,激励着这片土地绽放光彩。
淳朴的老表,传承了红色情怀,他们在实践中又拥有了智慧,共产党总是站在劳动人民中间,从基层中得民心,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用基层人民的力量,共同探索和实现富裕的“中国梦”。
这些神奇的密码,奏响了一曲奋进之歌。这些神奇密码,也勾勒出一幅苏区蓝图。赣南,从此告别了贫困,走向新时代。
这组密码,让这片土地更加自信,更加清晰“航道”,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锟檄(1986—),原名李刚,宁夏青铜峡人,现居江西赣州,毕业于新余学院,媒体从业者,公开发表文字百万字以上,散文、小说,散见于文学副刊及文学类平台。
站在村庄的小院落,可以看到近处的山峰,郁郁葱葱,雾气笼罩,犹如仙境。扶贫第一书记刘忠伟说,眼前这座山峰叫帽子峰,民国二十三年的时候,是革命根据地,游击队常在这一代闹革命,一直到解放。这里的老百姓有红色情怀。
这时候才想起,每次来吉村,到老表家做客,墙上都挂着伟人照片。那段红色历史,老人们如数家珍,然后竖起大拇指:“共产党走到今天很了不起!”。
吉村山多地稀,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加之地处粤赣分界线上,有些地方昔日民风彪悍,各种因素叠加,限制了地域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政策、资金、技术、干部,纷纷涌入吉村,点亮新时代吉村之光。
吉村村是全镇中心村落,共有648户18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共197人。我这些天要去走访的三个人,有着共同的特性:他们因病残疾,成为贫困户。但却在这场“战役”中,沐浴着时代春风,用智慧和双手,拾起了生活的希望,实现了“脱贫”的华丽转身,继续迈步“振兴”之路。
养蜂人
那天下着雨,刚到门口就见到了何春明。他跨在摩托车上,发动了车子要出门,见到刘忠伟就下了车,迎上来引着我们进屋。院子里搭起了阳光棚,他烧了开水泡茶,山泉水泡的农家茶,清甜醇香。何春明的老伴端来了瓜子、花生、果干,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老何两鬓有些花白,皮肤黝黑,额头上爬满了皱纹,眉头的肉痣遮到了眼皮,吸一口香烟,笑容沉浸在烟雾里。他老伴说,以前老何成天愁眉苦脸的,现在日子好过了,也喜欢笑了。
我问老何,你以前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啊?他叹了口气,又吸了一口烟,开始给我讲他以前的日子。
何春明的女儿出嫁后,就剩下他和老伴了。4亩农田,养几箱蜜蜂,有时候打打零工,日子清苦倒也自在。可每天回到家,就剩下他和老伴,觉得很寂寞。外孙女呱呱坠地了,老两口跑过去抱孙女,这一抱就有点爱不释手。
女儿和女婿工作忙,也看娘家爹妈爱孩子。两个年轻人一商量,让老爹老妈带着小灵吧,也能给他们做个伴。这孩子很小就来到了吉村,后来还落户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吉村人。小灵9个月大的时候,老何发现出问题了。
“鞭炮声那么大,这个娃还往外跑,一点都不害怕!”老何说,那天有个亲戚办酒,就带了孙女去,人家放鞭炮,大人都捂着耳朵躲,她凑过去一点也不怕。
老何一寻思,是不是耳朵有问题。第二天就送到医院检查,最终确诊是先天性失聪。老两口急坏了,到处寻医问药,医生都是摇摇头。后来终于有结果了,植入人工耳蜗,可以恢复听力。
“一问价格,我当时就懵了!”老何表情痛苦,“25万呀,我到哪里弄这么多钱?一年下来养家糊口还行,这可是天文数字啊!”
老何几夜没睡着觉,最终决定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孙女植入人工耳蜗。凑了好几个月,25万凑齐了。送到医院手术,很成功,孙女能听见声音了,后来也学会了叫爷爷奶奶,老何一家人高兴坏了。
小灵开始成长,读书。老何开始赚钱、还债。原以为日子能凑合着过,孙女身体又出问题了——血小板减少。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转化成败血症。他问怎么治,医生说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月一次,每次价格是780元。
“真是人家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啊!”老何吸烟的手开始颤抖了,“旧债还没还完,新债又来了,每月780块,一年就是1万块啊。”
老何说,生病了就得治,每次还要到赣州,花钱还很麻烦,要是县城能打这个针,就省不少事。
老何讲完这些,他老伴站在旁边,已经抹眼泪了。我说大妈,你别难过啊,现在日子不是好了吗?你看,你家现在已经不是贫困户了,收入也好了很多,应该高兴才对呢。
“是的,是的,现在我养蜂,赚到了钱,债也还完了。”老何端来了两杯蜂蜜,是用山泉水冲的,3月的天气有点冷,喝起来凉凉的,但是蜜糖很纯,有大自然的味道。
我有点好奇,老何是怎么养蜂的呢?养蜂后他家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债还完了,日子也过得滋润起来,房子也装饰得更漂亮了。
老何又跟我讲起了往事:“我那时候苦啊,欠了债每天睡不着,人也瘦了一圈。刘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我家调查了,把我们列为贫困户,后来就经常过来家里坐。”
“他们过来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我一边喝着蜂蜜水,一边听老何继续说。
老何拿出了孙女的残疾证,还有低保证明给我看。残疾补助每月130元,低保金三人每月870元,还有医保代缴、闭路电视代缴、冬春慰问金……
“这一个月就是1000多,生活有保障了啊。”老何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當时养了几箱蜂,他们看我有这个手艺,就鼓励我做大啊!”
春秋时节,山花烂漫,蝶舞蜂飞,适合养蜂采蜜,政府还有补贴政策,头几年是一年5000块,现在是6000块。老何没犹豫,山上安了40个蜂箱,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两季每箱可采25斤蜂蜜,40箱每年产量1000斤左右,因为是原生态山花蜂蜜,每斤售价80元左右,价值8万元左右。
老何拿出自家蜂蜜的标签给我看,“谢氏蜂蜜”“纯天然野生山花”,蜜香色优,包装精美。老何说,蜂蜜注册了商标,上了微信和淘宝平台,卖到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些大城市。
低保和残疾补助,加上蜂蜜收入,老何一家人过上了“甜蜜”生活。还有屋顶的“光伏发电组”,过几年还完贷款,也是一笔收入。
“年龄大了,但是闲不住嘞!”老何指着外面的一片地笑得更灿烂了,“去年又种了400多棵脐橙,长得还不错,明年就能挂果了,一年卖个两、三万吧!”
我看到老何家墙上贴着“脱贫”信息,去年总收入是6286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5元:“你这收入可以啊,有的城里人不一定有呢!” 老何又吸了口烟,笑得眼睛眯了起来:“政府的政策好,刘书记关心的多啊,不然我哪有这个福气?”
他老伴也跟着说:“是嘞,是嘞,共产党的政策好啊!”
顶梁柱
小镇上穿过一个巷子,一拐弯就到了杨金兰家。刘忠伟跟我说,这家种的脐橙可甜了,个大,汁足,是全县最好的果子。
竹栅栏里,满片的脐橙树,花开了,有自然的芳香。林下有很多鸡,一会穿梭林间,一会地头觅食。杨金兰穿着蓝色工作服,正在园子里修剪树枝。她中等个,头顶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见我们过来,她钻出竹栅栏,请我们进屋坐。
厅堂里有客人,是同村的一位老人,说话声很大,大概是耳朵不太灵光了。老谢坐在对门的椅子上,垫了厚厚的布垫子,旁边放着一个轮椅,家里的孙子孙女在追逐打闹。
刘书记向他们介绍了我的情况,杨金兰拍了一下大腿,一边泡茶,一边跟我排辈分,然后说:“按辈分,我还是你姨呢。”
我看了下她家墙上的“脱贫光荣证”,2017年总收入是3219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366元,2018年1月1日脱贫,成为村里的“脱贫奋进之星”。去年,她家脐橙挂果了,收入翻了倍。
“姨,你家里收入可以啊!我看比城里人过得好!”我接过杨金兰用山泉水泡的农家茶,跟她拉起了家常。
“不会哦,你看这老头子病成这样,儿子也受了伤,干不了重活。”杨金兰看着老谢,他的表情有些不自在了。
2013年,老谢中风了。医院治疗了几个月,总算康复。后来又犯过几次病,住院出院,折腾了几回,一共花了七、八万。杨姨叹了口气又说,本来治好了,没啥大问题了,去年又脑梗了,这次落下了残疾,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
“前一次生病,报销没多少,这次报了90%,自己基本没花什么錢。”杨金兰看了一眼刘忠伟,眼里满是感激之情。
“那您家里就是这姨父生病致贫的吗?”我继续问她。
她喝了口水,说了儿子的事。儿子没在家,这位刚认识的姨就敞开了讲儿子。小谢原本在镇上开汽车修理铺,有一次在机器上作业时,不小心掉了下来,腿脚受了伤,不能干体力活了,只能回家休息。后来和人合伙建棚,遇上大环境不好,投资的50多万亏了,因此欠下巨额债务。
“你说姨命苦不?家里两个顶梁柱倒下了。”杨金兰开始抹眼泪了。我看了眼老谢,他有些坐立不安。
杨金兰有心脏病,老谢又身患重疾,两个孙子在上学,小谢两口子想外出打工也不现实,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刘忠伟和驻村工作组入户调查时,了解到这些情况,开始频繁到这户“脱贫”。一家6口人先纳入贫困户,老两口享受低保金,老谢还有残疾补贴,医保金也由政府代缴了。
杨金兰说,基本生活给保障了,一家人就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得自己想办法脱贫致富啊。家里有亲戚种脐橙,听说行情还可以,小谢就想种脐橙,找刘忠伟商量,得到“有政策”的回复。每年补贴有5000元,去年开始是6000元。苗木、技术,驻村工作组还可以提供帮助。
小谢心一狠,凑了几十万,租地21亩,一下种了1200棵。刚开始没经验,他就到同村脐橙户家里学,从施肥到修剪,再到除草喷药,他铆足了劲,自家园子里从不马虎。
“早上4点就起床了。”杨金兰指着自家一片脐橙,“白天太热,早早起来,晚上天黑了才回家。”
杨金兰说,农家肥,管理得好,生态也好,脐橙第三年挂果5万斤,卖了10多万。
脐橙园还有鸡鸭鹅,也是生态家禽,一部分出售,一部分改善生活。小谢如今已是种脐橙的行家里手,自家不忙的时候,还给其他脐橙园修剪,每天有200元左右工钱。
“这果子再丰收两年,我们的债还完了,日子就更好了。”杨金兰对未来憧憬万分,“我家孙子考上了衡水中学,不花钱的那种呢,一年省好几万呢。”
刘忠伟给她竖起大拇指:“身体保养好,别太累,等孙子考上了大学,我们来吃你家喜酒。”
“你们今天就留下吃饭啊!”杨金兰让儿媳妇做饭了,砧板上切菜的声“嚓嚓嚓”。
我们还要去另一家农户,时间有点赶,就告别了这家人。
读书人
我来过吉村很多次,老叶是我的长辈。从镇子上到老叶家,泥泞积水的路不见了,水泥路宽敞平坦,呈现出现代美丽乡村的新模样。
“这家确实是书香门第!”刘书记感叹说。
三层小洋楼,一片菜园子,老旧家具陈设,几代人的印记清晰可见。老叶坐在木沙发上,看着电视剧,旁边放着一把拐杖。见我们进屋了,他指着沙发说:“坐啊!”
“最近身体怎么样了?一个人在家啊?”刘忠伟也没客气,提起暖瓶给老叶杯子倒水。
老叶说:“身体也就这样,老伴出去干活了,儿子和媳妇上班去了。”他问刘忠伟叶书记怎么没来,刘忠伟回答他叶书记今天有事耽搁了。
老叶说的叶书记,是叶海军。他和刘忠伟一样,都是农业银行大余县支行的干部,也是吉村村驻村脱贫工作队的,叶海军是老叶家的帮扶干部,平时没事就来他家里看看,来的次数多,已经像一家人了。
老叶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村里同龄人中少有的高中生。他弟弟更厉害,大学毕业,现任职高校院长。老叶那时候既要养家,还要供弟弟读书,收过山货,种过烤烟,南下打过工,是当地的“能人”。
老叶家有4个小孩,他从小鼓励孩子要读书。后来三个孩子读大学,那时候本就累得够呛,2009年,两个孩子还在读大学,老叶突发脑梗住院,留下了后遗症,只能借助拐杖走路。治病欠下巨额债务,让这个家庭喘不过气。
2015年,“脱贫攻坚”之战吹响了祖国大江南北。彼时,老叶的儿子小叶,窘迫地读完大学,开始找工作,还助学贷款;老叶的妻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胃病,一边种地,一边照顾老叶,偶尔打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的日子,艰难前行。 脱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些情况,主动入户调查核实,将一家纳入建档立卡扶贫户,叶海军是老叶家的对口扶贫干部。老叶夫妻享受到了低保,还有一份残疾补助,医保、闭路电视费由政府代缴。
不能出远门谋生计,叶海军开始根据脱贫政策想点子,如果有产业,每年有五六千补助。家有良田山地,那就毛竹林改造,每亩补助50元;蔬菜种植,每年补助1200元;儿子和媳妇交通费,每人补助300元……
我在老叶家屋前屋后逛了逛,竹林深深,鸡犬相鸣,一片菜地绿油油。屋顶上装了光伏板,我问老叶:“家里还发电呀?”
老叶笑了笑说,这也是扶贫干部带来的好政策。原来,当时县里有这个扶贫项目,老叶家符合政策。政府补助5000元,免息三年贷款24500元,发电组每年发电总值5000元左右。几年后,贷款还完了,每年可增收约5000元。
“叶书记是个好人,论辈分我还是他长辈呢!”老叶给我说了一个细节,听起来让我有些感动。
老叶行走不方便,平时就在家里看电视,叶海军常来嘘寒问暖。有一次,老伴去山上干活,中午赶不回来,早上做好菜盛碗里,老叶中午将就吃个快餐。那天中午正在吃冷菜冷饭,叶海军过来了,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没过几天,叶海军又来到家里,提了一个微波炉,还教老叶怎么用。打那以后,老叶再也没吃过冷饭。
我问叶海军:“你咋想起买微波炉了?”他说:“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老人家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吃冷饭影响健康,回县城就给他买了一个。”
我觉得叶海军虽然是扶贫干部,但没把扶贫当成是工作,而是当成帮助家人或亲人,我给他点赞,他憨厚地笑了笑说:“这没什么,这几年相处下来,就真的是亲人一样,我还在他家里住过呢!”
叶海军给我讲起那次“住家”经历:“我们想体验下贫困户生活,这样才能更懂他们。那天,买了一些菜,到老叶家里吃晚饭。他家两个女儿下厨,还拿出了家里土菜,我们一起边吃边聊,大家都很开心。晚上老叶不让走,就住在家里了。
“我第二天早上有事,五点多就要出发,就跟他们说别管我,我自己走就行了。”叶海军回忆起当初一幕,脸上露出可爱的幸福。
“他就像长辈,又像老师!”老叶的儿子提起叶海军,也会流露出一脸欣慰。当初刚毕业,工作生活都很迷茫,父母身体又不好,每次回家都能碰到叶书记。
“每次和他聊天,都会收获一种无形的力量!”小叶说,“他关心我工作,鼓励年轻人要敢闯敢干,讲很多自己以前的挫折,进步的故事……”
如今,小叶已突破工作瓶颈,在行业里扎稳了根。前两年,全家人脱贫致富,且小叶已结婚生子,向着小康和幸福迈进……
破困密码
我看到了吉村扶贫的一组数据:5年来,农业银行向吉村村扶贫车间发放贷款280万元,产业扶贫通贷款610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00余人,培训技术人员10人次,发放相关补贴上万元;解决贫困户住院报销79人次;享受教育扶贫补助学生36人。2017年易地搬迁5户19人,保障房安置3户4人, 2018年保障房安置2户3人,2019年危房改造1户……
叶海军和刘忠伟是扶贫干部里的力量之一,吉村“脱贫攻坚”也是赣南苏区的一个小缩影。2020年底,赣州114.3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出列。
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4年底,赣州贫困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6%、32%、40%,脱贫攻坚责任重大。破解這一历史使命的密码是什么呢?
我看到另一组数据:脱贫攻坚期间,赣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带头挂村包户,44名市厅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县(市、区),全市3464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
这些数据和脱贫工作安排,都体现赣南苏区在党领导下的绝对执行力。这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也是苏区因地制宜实践科学社会治理体系成果。只要方向正确、稳定,具有连续性,领导干部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干大事,下定决心不松手,万众一心上“战场”,就一定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精兵强将,精诚合作,打造了一支赣南苏区“敢打能拼”的执政队伍,配合好、效能高、成绩优。从扶贫到扶智,再依靠人民的力量,让“富带穷、强带弱”,最终消除贫困,缔造美丽富有赣南。
赣南是红色苏区,是长征开始的地方。赣南人民曾投身国家解放和建设事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他们对国家有贡献。对这里的人民和这块土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关心,这是一份厚重的力量,激励着这片土地绽放光彩。
淳朴的老表,传承了红色情怀,他们在实践中又拥有了智慧,共产党总是站在劳动人民中间,从基层中得民心,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用基层人民的力量,共同探索和实现富裕的“中国梦”。
这些神奇的密码,奏响了一曲奋进之歌。这些神奇密码,也勾勒出一幅苏区蓝图。赣南,从此告别了贫困,走向新时代。
这组密码,让这片土地更加自信,更加清晰“航道”,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锟檄(1986—),原名李刚,宁夏青铜峡人,现居江西赣州,毕业于新余学院,媒体从业者,公开发表文字百万字以上,散文、小说,散见于文学副刊及文学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