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养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an_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的活动”,而且是在一定心态参与下进行的情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因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潜在智能才能充分发挥。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强、可塑性大、自控力差,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重视最佳心态的培养。
  一、打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安全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他觉得有安全感时,他的一切活动才能正常开展。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从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要向谐平等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那种古板、刻薄、高高在上的所谓“师道尊严”;要努力打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个性特点、抱负志向;要欣赏关爱每个学生,要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满腔热情面对学生。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消除距离感,克服畏惧感,产生安全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开展一切学习活动。
  二、营造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轻松感
  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才能变得迅速敏捷,才能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因此,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疑,要营造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因为在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意和期望,放下胆怯怕错的心理包袱,享有充分的心理自由,形成心悦意爽而无任何压抑的心理状态,轻松地说、想、做,从而让思维变得迅速敏捷。
  三、经历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培养感悟感
  感悟感即感觉、悟性,相当于语文、英语中的语感。感悟感既是一种感觉,又是一种能力和心态。对数学的感觉好、悟性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就高,能力就强。《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过程与方法”也成为新课标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发现、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感知、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经历过程的学习,获取的知识就好比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感悟感来自于经历丰富多彩的过程中,它在经历过程中产生并得以升华。
  四、感受美轮美奂的美育因素——培养新奇感
  新奇感是人们对新鲜事物奇异现象的敏感直觉与好奇心态。每当人们遇到一个新异现象时就会被常常吸引,情不自禁地去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新奇感容易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新奇感是学习的一种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培养。
  1.设计一些新颖奇特富有生活性的问题,透过生活美,引发新奇感。
  2.利用数学的简捷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诱发新奇感。
  3.利用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等的思维训练,透过思维美,培养新奇感。
  4.利用数学史、科学家的故事,透过人格美,培养新奇感。
  五、正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自尊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尊感。
  1.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会遇到学生上课违反纪律,作业错误百出的情况,如果采取大声训斥、刻薄挖苦、冷言讽刺、粗暴指责,甚至漫骂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做法,就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就会让他们产生抵触、逆反的心理,就会放弃学习,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启发、引导他们找出犯错的原因,鼓励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既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增强自信心,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2.多一些鼓励支持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认同,渴望表扬,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优点,多一些鼓励、支持、赞许,毫不吝惜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good”、“very good”等来表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赞许,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各种或稀奇或古怪的想法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正确对待、处理,予以爱护。对学生的好奇心不正确对待,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也会伤及自尊。
  六、创设人人喜爱的教学环节——培养兴趣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尤为重要。
  1.教学内容生活化,在联系实际中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力求改变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活及社会实际的联系。
  因此,把生活中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素材引进课堂,如可利用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编一些猜数、猜年龄游戏,或者和学生一起表演猜数魔术等,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周围,数学有用,越有用越学,越学越有用,形成“学—用—学”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吸引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设计情境化,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而避免单纯机械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力求教学设计情景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和交流中,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
  例如:新人教版讲去括号法则时是用“格尔木至拉萨路段列经过动土与非动土……”这一问题情境引入的。但这一问题情境其实学生是不熟悉的,难以解决的,而且与后面的去括号法则无太大的联系。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
  ①小明有a元钱,星期六挣了b元,星期天挣了c元,他共有多少钱?
  ②小明有a元钱,星期六花了b元,星期天又花了c元,他还有多少钱?
  对上面的问题情境,全部学生都很容易用两种方法得出答案,从而可列式:a (b c)=a b c,a-(b c)=a-b-c,为后面去括号法则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语言生动化,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流畅就会如同磁铁吸引学生,如同涓涓细流流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到舒服慰帖。另外,灵活、恰当地运用修辞艺术,能够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要善于自己去探索,想方设法让教学语言生动起来。
  4.解题方法多样化,在思维熏陶中升华学习兴趣。
  数学,归根到底要解题。解题除需要必要的知识外,还需要方法和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数学解题中要注重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法、一题多变、一法多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综合性大有裨益,对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解题轻松自如,在思维熏陶中升华学习兴趣。
  七、利用多元公正的评价机制——培养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后所带的情感(如自豪、满足、惬意等)。而成功除了自己的体验外,往往还通过他人评价来体现。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每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评价要多元,既要从成绩上来评价,又要从情感态度和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来评价,既要有师评,又要有自评和他评;评价要公正,既要客观地反映学生目前的行为或水平,又要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趋势。只要多元公正地评价学生,就会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更强烈的成就感。
  最佳学习心态,主要由安全感、轻松感、感悟感、新奇感、自尊感、兴趣感、成就感组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甚至互相包容。安全感、自尊感是前提,轻松感、感悟感是助推剂,新奇感、兴趣感是催化剂,成功感是兴奋剂。只有重视最佳心态的培养,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数学认知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丁志豪.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构成.数学教师,1995,(5).
  [2]黄秀旺.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初中数学教与学,2008,(9).
其他文献
前一段时间,一些报纸和电视台围绕“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这一话题连篇累牍地讨论一番。近日某省级卫视台又开辟了“老公不在家”的话题讨论,并称之为“严肃的社会家庭问题
从心理学上讲,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外在因素,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还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会对其智力因素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非智力因素对职高生成长具有发动、维持、促进、补偿和定型功能。因此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数学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培养职高生的自信心  学习数学需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学好,这对
研究了以蕉藕为原料,生产草酸的工艺,为农产品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会议
会议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变化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
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源入口复杂、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施教难度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知识结构缺失、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教材单一、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学效率低,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适应“必须”和“够用”的基本要求。我就此谈谈看法。  1.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理念是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