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低温胁迫下西洋杜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西洋杜鹃的抗寒机制,以西洋杜鹃‘粉红’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粉红’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较正常水平有缓慢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总体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规律;胁迫温度越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越高,温度低于3℃,即对‘粉红’产生较严重伤害,且温度越低,伤害程度越严重,经过0℃低温胁迫4天,可大大提高‘粉红’的抗寒性。
  关键词:西洋杜鹃;人工低温;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S685.2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659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d tolerance on Rhododendron hybridum, taking the variety of ‘Fenhong’ as materials to study the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MDA content, soluble sugar content, proline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SOD activity, CAT activity, POD activity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indexes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 condition. From the chart we can know that with the stress time prolonged, the proline content kept steady,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MDA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soluble sugar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SOD activity, CAT activity and POD activity kept rising. The lower the temperature was, the higher the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MDA content, soluble sugar content, proline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SOD activity, CAT activity and POD activity would be.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below 3℃, ‘Fenhong’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the lower the temperature was, the more serious degree of damage, after four days low temperature stress under 0℃, the cold acclimation of ‘Fenhong’ was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Rhododendron hybridum; Artificial Low Temperature; Cold Resistanc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0 引言
  西洋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um)又名比利时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株形矮壮,花色和花型变化大,色彩丰富,系由皋月杜鹃、映山红及毛白杜鹃等反复杂交而成[1],是杜鹃花中最美的一类。低温胁迫是植物栽培中常常遇到的一种灾害,低温影响植物生长代谢和地理分布,会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西洋杜鹃冬季在福建北部及特殊地区,如山区常会遭遇寒害甚至冻害,严重影响西洋杜鹃的生产及观赏价值,因此研究西洋杜鹃的抗寒机制对西洋杜鹃的栽植养护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当前对茶树、番茄等植物的抗寒性研究较多[2-5],对西洋杜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经过低温胁迫后的西洋杜鹃粉红品种叶片相关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系统评价西洋杜鹃的抗寒性以了解西洋杜鹃的抗寒机制,为西洋杜鹃抗寒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供试材料
  高25~35 cm,冠幅20~25 cm,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一年半生无性系优良盆栽苗‘粉红’品种。
  1.2 实验方法设计
  本次低温胁迫实验共设计0、3、5、10、25℃5个处理温度,其中25℃为对照温度。低温胁迫前把挑选好的西洋杜鹃幼苗先放入25℃人工气候箱培养3天,再分别放入设有不同温度的人工气候箱,空气相对湿度70%~80%,每天光照12 h,光照强度约为2000 lx,连续培养4天,每个气候箱放置10盆,在培养期间不追施肥料,适时补充水分,保持土壤湿润。于低温胁迫的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早晨采样,每个处理温度采取2~3 g去除主脉生长健康无病害的叶片,当天立即称取0.3 g叶片测定电导率,剩余叶片超低温保存备用。
  1.3 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相对电导率测定采用电导仪法[6];MDA和可溶性糖测定分别采用硫代巴比法、蒽酮比色法[7-8];游离脯氨酸测定采用磺基水杨酸法[9-10];可溶性蛋白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1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采用NBT光化还原法[12];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13];过氧化氢酶(CAT)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12]。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数据的处理采用Excel 2003和DPS软件,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洋杜鹃叶片各生理生化指标的低温响应
  2.1.1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对相对电导率的测定是衡量植物细胞膜破坏程度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用电导仪测定胞质电导率增加值可以迅速得知细胞膜破坏的程度[14],即相对电导率的值与植物抗寒能力呈负相关。由图1可知,5℃以上西洋杜鹃的相对电导率变化较小,说明此温度对西洋杜鹃的生长影响较小,5℃以下时,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西洋杜鹃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大,且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增大。从胁迫天数上分析,0℃胁迫2天时,电导率增幅较大,之后的一天出现小幅度下降,胁迫3天时相对电导率开始迅速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西洋杜鹃叶片细胞膜及原生质体在0℃低温胁迫下就已经受到较严重的伤害,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伤害程度逐渐加深,对西洋杜鹃的膜结构和膜功能造成了影响。
  2.1.2 MDA含量的变化 许多研究表明,MDA含量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强而升高,且与细胞膜透性呈正相关,而与植物的抗寒性呈负相关[15]。由图2可知,MDA的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这是由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加剧,损害了膜结构和膜脂功能,MDA含量急剧增加。在相同的温度下,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温度降低,这种变化也越激烈。
  2.1.3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可溶性糖是抗寒作用中的一个渗透调节因子,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能够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细胞冰点,同时还保护蛋白质,避免凝固作用,且可溶性糖及与之共存的可溶性物质,如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与植物的抗寒性密切相关。当植物体受到低温胁迫时,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就会增加来保护膜系统不受到伤害,可溶性糖含量增幅与品种抗寒性呈正相关[15]。不同低温胁迫处理后,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发生较大的规律性变化。由图3可知,胁迫温度越低,西洋杜鹃叶片内的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增幅随时间的延长也越大。10℃以下时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较明显,说明此时西洋杜鹃已经开始受到低温胁迫的影响,叶片通过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来避免细胞膜受降解和破坏,从而提高对低温胁迫环境的适应性[16]。
  2.1.4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游离脯氨酸含量的高低反映园林植物的抗寒性,且呈正相关[15]。低温胁迫条件下,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迅速上升,发挥渗透调节作用,防止膜质和蛋白的过氧化作用[17]。据图4可知,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西洋杜鹃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但增加量不显著,在相同温度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缓慢增加,变化不明显,说明低温逆境给西洋杜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2.1.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低温胁迫条件相同,可溶性蛋白含量越高,植物的抗寒性就越高[15]。由图5可知,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西洋杜鹃叶片可溶性蛋白显著增加,在相同温度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尤以10℃以下处理温度变化显著,说明低温胁迫下植物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来提高抗寒性。
  2.1.6 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是保护酶系统的主要组成物质,又称为活性氧清除剂。保护酶系统能够使细胞中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体现了植物的自我防御功能。植物体内SOD和POD的含量对抵御低温伤害呈一定正相关性。植物在低温胁迫环境下,会产生一定量的SOD和POD,从而提高SOD和POD的活性[18],SOD能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转变为分子氧和过氧化氢,POD又把过氧化氢氧化分解成水和氧气[15]。由图6~7可知,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相同温度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SOD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POD呈下降-上升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CAT是植物在低温胁迫时清除体内H2O2的主要酶类[19],从图8可以看出,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CAT活性增加,在相同温度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CAT活性增加,在10℃时CAT活性增加量较少,胁迫2天后趋于稳定,说明10℃低温对西洋杜鹃伤害较小。
  2.2 各生理生化指标的方差分析
  在人工低温胁迫环境影响下,对西洋杜鹃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MDA 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8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表1)。通过对数据的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处理温度下西洋杜鹃叶片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1<0.01),而在两者交互作用时,仅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余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
  2.3 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多重比较
  对不同时间处理下的西洋杜鹃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多重比较分析(表2)。数据分析表明,经过4天低温胁迫处理后,各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4天的抗寒锻炼明显提高了西洋杜鹃抗寒性。
  对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西洋杜鹃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多重比较分析(表3)。数据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温度胁迫处理下,所有的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0℃和3℃处理时各个指标与5℃和10℃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在0℃和3℃低温胁迫下,西洋杜鹃的抗寒能力明显提高。
  3 结论
  在低温胁迫下,植物正常代谢失衡,MDA含量提高,保护酶活性增大,可以通过保护酶活性的提升增强对低温的抵御能力,同时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也失衡,可以靠提高可溶性物质含量来增强抗寒性。本实验中,主要依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来增强抗寒性。且温度越低,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物质的含量越高,在0℃时西洋杜鹃的新陈代谢严重失衡,植物受到的伤害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甚至无法恢复。   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实验只对西洋杜鹃叶片部分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未对西洋杜鹃叶片超微结构进行分析,亦未对西洋杜鹃的根部进行采样测定分析,找出根部和叶片、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从而系统全面地解释植物的抗寒机制,下一步实验将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探讨研究,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4 讨论
  在本实验研究中,西洋杜鹃‘粉红’品种在不同低温胁迫下MDA的含量都呈上升趋势,和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20-21],在3℃和5℃胁迫初期MDA含量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总体还是高于对照含量,这可能与保护酶活性有关。电导率在不同低温处理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2-23]。SOD活性的提高催化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歧化作用,形成分子氧和过氧化氢;POD和CAT活性的提高能有效的清除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在不同的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CAT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SOD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POD呈下降-上升趋势,说明在低温胁迫初期,活性氧的清除主要靠CAT和SOD,胁迫后期,活性氧的清除主要靠SOD、CAT和POD。在0℃时,虽然3种保护酶活性都有大幅提高,但是MDA的急剧上升对西洋杜鹃却产生了伤害,而在3℃、5℃和10℃时MDA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上升幅度较小,因而对植物产生的伤害也较小。
  此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在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4-26],5℃和10℃时可溶性糖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增幅较小,这可能与相同时间MDA的含量增幅不大有关,说明植物受低温胁迫伤害较小,可溶性糖的合成只用于植物正常代谢功能的消耗。而在0℃和3℃时可溶性糖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增幅较大,这可能与淀粉大量水解,植物呼吸作用减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抵御寒冷有关。游离脯氨酸作为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对维持细胞渗透调节能力,阻止水分丧失发挥重要作用,更有助于稳定蛋白质和膜系统[27-28]。而在本实验中游离脯氨酸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主要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来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有研究者认为脯氨酸在增强植物抗寒性方面没有积极的作用[29],是植物在低温锻炼下的一种被动行为,因而为本次实验西洋杜鹃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贾军.比利时杜鹃研究进展[J].中国花卉园艺,2002(4).
  [2] 李叶云,庞磊,陈启文,等.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34-138,145.
  [3] 张丽,周欣,蒋家月,等.外源ABA对茶树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J].茶叶通报,2012,34(2):72-74.
  [4] 张静,朱为民.低温胁迫下番茄细胞膜保护酶活性的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121-124.
  [5] 程群科,罗庆煕,李利兰,等.番茄抗冷性的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2(8):14-16.
  [6] 孔祥生,易现峰.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48-250.
  [7]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05-306.
  [8] 张治安,陈展宇.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92-193.
  [9] 邹琦.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61-162.
  [10] 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8-231.
  [11] 周广生,梅方竹,周竹青,等.小麦不同品种(系)耐湿性的综合评价[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1):98-104.
  [12] 陈建勋,王晓峰.植物生理试验指导(第二版)[M].华南理工出版社.
  [13] 张志良,瞿伟青.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5-66.
  [14] 刘冰,王有科.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花椒枝条低温半致死温度[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4):475-479.
  [15] 张兆英,宋立立.园林植物抗寒性鉴定指标的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60-62.
  [16] 阙生全,胡丹,张燕.低温胁迫对彩色马蹄莲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86-487.
  [17] 和红云,田丽萍,薛琳.植物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2):10-13.
  [18] 钟泰林,李根有,石柏林.低温胁迫对四种野生常绿藤本植物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9):161-164.
  [19] 张学财,周文钊,李俊峰.低温胁迫下4个剑麻品种的SOD、POD、CAT变化[J].中国热带农业,2009:47-50.
  [20] 孙存华,孙存玉,张亚红,等.低温对香樟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4):58-60,65.
  [21] 王萍,张成军,陈国祥,等.低温对水稻剑叶膜脂过氧化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4):568-572.
  [22] 刘晓芳,李萍.紫叶白蜡抗寒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8(5):1-2,5.
  [23] 李萍,刘晓芳,黄闽敏,等.紫叶稠李抗寒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4):16-18.
  [24] 刘春英,陈大印,盖树鹏,等.高低温胁迫对牡丹叶片PSII功能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33-139.
  [25] 李春燕,陈思思,徐雯,等.苗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叶片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12):2293-2298.
  [26] 何丽斯,汪仁,孟祥静,等.荣莉扦插苗对模拟低温的生理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2):2451-2458.
  [27] Farah Anjum, Vikas Rishi, Faizan Ahmad. Compatibility of osmolytes with Gibbsenergy of stabilization of proteins [J].Biochimica Biophysica Acta,2000,1476(1):75-84.
  [28] Matysik, Bhalu B, Mohanty P.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quenching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y proline under stressing plants[J].Current Science,2002,82(5):525-532.
  [29] Wanner L A, Junttila O. Cold induced freezing-tolerance in Arabidopisis[J]. Plant Physiology,1999,120(7):391-399.
其他文献
摘 要:菠萝是著名的热带水果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以及广泛的工业用途。中国是菠萝的主产国,云南省菠萝生产在气候、土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从面积、产量、单产、产值、主栽品种及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菠萝生产情况,指出了云南省菠萝生产中存在主栽品种少、良种苗木缺乏、种植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从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提升种植技术、加强贮运保鲜和加工工艺研发、提高产业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
期刊
摘 要:通过研究玉米品种‘龙单63’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最适施肥量,为玉米品种‘龙单63’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玉米品种‘龙单63’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单6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随着密度、施肥量的增加,‘龙单63’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变,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穗位、秃尖的长度是不断的增加的,而穗长、穗粗,都有所降低
期刊
摘 要:根据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HTTPS的农业综合知识库系统。系统以MVC 3层框架为技术支撑,结合基于HTTPS协议的单点登录系统,充分利用SSL中的握手原理,在JAVA SCRIPT脚本语言的调用规则基础上,获取包含用户信息的表单后提交到后台,然后后台通过私有公钥解析该表单,并判定用户是否在单点登录系统中成功登录。该系统很好地将耦合度低的多个已有的知识库系统,在不修改
期刊
摘 要:为了进一步剖析内江市地区日照时数的长期变化规律,以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和农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内江市1971—2011年各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估计法,分析内江市41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以及利用滑动t-检验法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内江市日照时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夏季最为明显,其气候倾向率为-36.5 h/10 a,而冬季的气候倾向率只有-7.7 h/10 a;且
期刊
摘 要:选取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小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中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产出和投入2个方面分别对青岛7区5市间的公共卫生和教育这2项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青岛5个地级市基本公共服务中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水平偏低,但总体差距不断缩小;青岛市基础教育能力近年有所增强,但总体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区域间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明
期刊
摘 要:为了解决‘壶瓶枣’成熟季节遇雨裂果的问题,使其提早成熟,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日光温室栽培试验对壶瓶枣物候期、生长量和果型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壶瓶枣’的萌芽、初花、盛花、结果和成熟,分别比露地早55、46、53、55、37天。在日光温室内,‘壶瓶枣’根蘖苗、嫁接苗抽枝量比露地分别提高31.7%、30.1%;枣吊数分别增加27.9%、35%;枣吊长度增加14.2%、34.5%;吊果率提高
期刊
摘 要:为了探讨小叶锦鸡儿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缺乏养分管理的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选取不同定植年限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植年限对灌丛及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力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随着定植年限的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绝对生长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0~20年间,20~30年间生长速率开始逐渐减小,但仍处于增长阶段;30~40年间,地上部干物质绝对生长速率出现负值,说明30年之后出现了灌丛枝
期刊
摘 要:为了定量分析集体林权改革政策产生的绩效,利用为期近1个月的田野调查法对10个林业重点县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取的原始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模型,从社会、生态、经济等3个功能为目标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大功能在林改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绩效,但发展不平衡,且没有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功能低于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表明林改政策的经济效益未完全显现出来。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
期刊
摘 要:利用大同市阳高县气象局1972—2012年4—5月气象资料及2001—2012年杏树花期物候资料,采用气象统计和灾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等级杏树花期冻害的指标、花期冻害指数进行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花期冻害日数、幼果期冻害日数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冻害指数也呈下降趋势。近年来,花期冻害突出表现在对始花期的冻害几率大,盛花期出现重度冻害的几率很少,而幼果期出现重度冻害的频次虽少,但一
期刊
摘 要:种子是水稻生产的核心要素,新品种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农业推广是发挥新品种作用的关键。笔者对福建省三明市2009—2011年水稻推广应用面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三明市水稻新品种推广现状——水稻新品种多而杂、推广面积小、推广进程缓慢;分析了三明市水稻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水稻种子质量的监管、发展商业化育种、建立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区、提高对农户科技支撑等优化水稻新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