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和邹承鲁:夫妻同年当选院士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v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
  一家三人同为院士,
  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
  她16岁就考上了大学
  1923年10月31日,不惑之年的李四光初为人父。按李氏宗谱排序,李四光的女儿是“熙”字辈,故取名李熙芝,后改名李林。李林3岁开始跟母亲学弹钢琴,4岁时便能看书写字。还没上学时,李林便常跟着父亲爬山涉水,置身于心旷神怡的大自然怀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李林聪明好学,课堂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她在高二第一学期时便自学了高中全部的课程,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版的小说。1939年,16岁的李林考取了贵阳医学院,但在战争年代,许淑彬舍不得女儿远离父母,李林只好听从她的意见,改学机械。不久,李林成了广西大学机械系唯一的女生。
  1944年6月,李林大学毕业。8月,桂林被日军侵占。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她决心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次,她没有听从母亲的安排,只身前往成都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成为机械组的一名助理员。1946年夏,李林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金属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有时,李林在数学或物理方面遇到问题,便请教邹承鲁;每当李林工作到子夜时分,邹承鲁又会送来可口的夜宵并送她回宿舍
  1923年5月17日,邹承鲁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由于父亲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邹承鲁童年时随父亲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邹承鲁全家就在沈阳。事变后的第三天,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携全家乘火车南下。当火车行驶到山海关时,遭遇了日本飞机的扫射轰炸,子弹打穿了车厢,车窗上的玻璃飞溅到车厢里,幸好全家人安然无恙。此情此景,9岁的邹承鲁终身难忘。到平津地区后的第7年,16岁的邹承鲁又经历了卢沟桥事变,他不得不中断学业,随全家逃亡到武汉。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邹承鲁全家又迁往陪都重庆,他进入南开中学高中部。高中阶段,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是日本空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重庆1/3的房屋化为灰烬,无数的同胞死于非命。这一切使邹承鲁的思想进一步成熟,他逐步树立起科学救国和科学强国的理想。1941年,18岁的邹承鲁一举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从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
  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的邹承鲁,上中学时便对生命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植物、动物,特别是人类的生命现象,常常令少年邹承鲁有一种冲动和渴望,他渴望生命现象的奥秘。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的4年中,邹承鲁的学业步步登高,同时他的人生目标开始将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
  1946年,邹承鲁报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次年,邹承鲁漂洋过海,到国际著名的高等学府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D·基林教授。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多年后仍常被引用。
  早在伯明翰大学时,李林便对邹承鲁产生了好感。硕士毕业后,李林到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冶金博士学位。在这里,李林和邹承鲁这对在异国他乡的学子,因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理想成为了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朋友。
  有时,李林在数学或物理方面遇到问题,便请教邹承鲁。每当李林工作到子夜时分,邹承鲁又会送来可口的夜宵并送她回宿舍。1948年李四光夫妇来英时,对邹承鲁的人品、学识极为赏识,极力主张二人尽快完婚。
   1948年8月25日,李林和邹承鲁喜结良缘,开始共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李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天,便毅然归国,剑桥大学为她的博士学位证书无人领取而为难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全球时,李林和邹承鲁归心似箭。1951年10月,李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天,便毅然归国。剑桥大学为她的博士学位证书无人领取而为难。直到30年后的1981年,李林的博士学位证书由导师纳丁教授带到北京,这才物归原主。
  1951年,当邹承鲁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时,他的父亲已病逝,母亲和哥哥、姐姐、妹妹都去了台湾。但邹承鲁却毅然地回到了祖国大陆。
  1951年10月,李林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新中国成立时,钢铁工业极为落后,年产钢不足5万吨,以铁代钢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李林回国后立即投入到以铁代钢的研究工作中。
   1958年10月,由钱三强点将,李林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开展与原子能有关的金属元件研究。
   核燃料元件实验是艰辛而危险的,它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影响人的生育功能,通常是不让女同志参加的。但李林作为技术部副主任总是坚守一线,先后参加了中国第一个生产堆的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的实验和第一艘核潜艇的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1973年,李林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一项全新的科研工作——超导。1980年,她设计的吸气溅射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在国际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邹承鲁与她携手共进,于1951年10月来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与著名科学家王应睐和汪静英合作开展研究酶学,为新中国酶学及呼吸链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邹承鲁发起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为人工合成胰岛素作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的研究领域又回到了酶学,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有广泛影响。有关教科书将相应的公式称为“邹氏公式”。
  “他(她)呀,别提啦,一休息就生病”
  1980年,李林和邹承鲁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时,他们都是全国政协委员。
  这对耄耋之年的夫妻仍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每当谈起休假,夫妻俩立即表现出对彼此的不满:“他(她)呀,别提啦,一休息就生病。”
  虽然他们把智慧和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尽管他们“一休息就生病”,但李林和邹承鲁仍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打太极拳、栽花种草、制作服装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
   酷爱音乐也是他们的共同点之一。邹承鲁偏好古典交响乐,李林则喜欢歌剧。平日里,工作中的邹承鲁边写论文边听音乐,有时还请对钢琴颇有造诣的李林弹奏一曲。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曾如此感叹。★
  (责编/李希萌 责校/陈小婷 来源/《科苑比翼鸟——夫妻院士李林、邹承鲁》,柏万良/文,《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9期)
其他文献
塌方了!快跑!”山顶传来两声枪响,山下战士顾不得身边的装备拔腿跑向安全地带。碎石从山上滑落被防护栏阻住,不多时地动山摇,巨石撞着巨石卷起弥天灰尘呈瀑布涌下,瞬间湮灭了施工现场。战士们像无助的孩子看着装备被砸坏,心疼得直咬牙。装备股长晃晃身体,一头栽倒在地上。  “雀儿山!你欺人太甚!”团长万良指着山破口大骂。这是今天第三次山体崩塌,部队筹集来的机械装备,单一天就报废了不少。  此时是1951年,西
期刊
A:“我记得你之前买了挺好的鱼缸养鱼的,你的鱼呢?”  B:“唉,别提了。为了养鱼,我还特意买了水温调节器,可是万万没想到买了假货!我至今都忘不了那天妈妈在书房门口喊我:‘儿子,你鱼缸里的水都烧开了!’”
期刊
我打架后,老师通知了家长,我爸得知后,立马风风火火地赶到学校。  到了学校后,他二话不说就给我两巴掌,冲我吼道:“暴力能解决问题吗?”
期刊
“我们驻守边防,是为了守护更多的家庭圆满喜乐,  我们为国尽忠,是为了给更多老人孩子一片平安乐土。  尽忠到极致,那也是一种孝道”  祁发宝(1979- ),甘肃武威人。1997年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后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南疆军区军事课目考试。入伍后,历任新疆军区札达边防营营长、兰州军区某边防营营长等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边防团团长。2021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
期刊
我和老公去旅游,晚上住在一家宾馆里。  突然,房间里的电话响起,一个女人嗲嗲地说:“先生,需要服务吗?”  老公立即拒绝,过了一会儿,她又打了过来,我一把抢过电话,说:“别打了!有服务了!”  对方知趣地挂了电话,半个小时后,当我还陶醉在无与伦比的聪明中时,门被“哐”地打开了:“警察!扫黄!”
期刊
老公:“亲爱的,我明天要和人一起出差!”  老婆:“和谁一起?”  老公:“和我领导的媳妇,我们领导专门指定了我。”  老婆:“为什么你们领导让你和他媳妇一起出差?”  老公:“因为我们领导说:‘全公司就你长了一张安全的脸!’”
期刊
老婆冲我抱怨:“我们恋爱那会儿,你天天接我上下班,周末带我看电影,晚上还打电话哄我睡觉,整天甜言蜜语的。现在呢?连话都懒得和我说!”  我一边看电视,一边说:“我是搞销售的,恋爱时就像推销产品。现在嘛,是售后服务时间,不归我管。”
期刊
播音员面试中,考官问:“为什么喜欢当播音员?”  应聘者答:“第一,我喜欢讲话;第二,我讨厌别人插嘴。”
期刊
第一次去女友家,在路上我问:“你妈做饭我要打下手吗?你爸喝酒厉害吗?”  女友回答:“不用给我妈帮忙,陪她聊天就行,我爸沾酒就醉,从来不喝。”  听女友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可是谁能想到,她爸炒菜真香,她妈是特能喝。
期刊
1.“你躺下来比我高”,我同学一直这样和我说。  2.你路过我的窗前,我以为天黑了。  3.你一来到,就占据了我眼中的世界。  4.你从我的电视机前走过,于是我错过了一集电视剧。  5.我记得上体育课,你跑在我前面,结果我被你一巴掌甩进医院躺了三个月。夏天你坐我前面,一阵风吹来,我被你的汗泼了一脸。我成绩那么差,都是因为你坐前面,我永远看不到黑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