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的120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0 例。其中观察组实施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传统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两组下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对比;将两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使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有效减少了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显著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对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高频超声引导;穿刺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4-0106-02
在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中,常见的麻醉方式当属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运用麻醉药物对臂丛神经进行穿刺麻醉,对比全身麻醉更具有针对性,能达到上肢麻醉的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2]。但传统的穿刺臂丛神经组织阻滞麻醉中由于对患者解剖结构和操作人员手法的差异使得穿刺时的一次性成功率降低,造成患者的部分重要神经和血管等出现穿刺性伤害,由此可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重点在于穿刺的准确度[3]。目前,高频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麻醉穿刺中,为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使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有效减少了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显著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对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的120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6 例,女性304 例,年龄17~75(46±6.9)岁,体重40~80(60±4.5)kg,麻醉前患者体质情况与手术危险性分级(ASA):Ⅰ级341 例,Ⅱ级259 例;观察组中男性356 例,女性244 例,年龄18~73(45.5±6.5)岁,体重41~82(61±4.2)kg,麻醉前患者体质情况与手术危险性分级(ASA):Ⅰ级299 例,Ⅱ级301 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接受上肢手术者,无麻醉过敏史,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拒绝配合麻醉者,患有心脏及其肝肾功能障碍者[4];上肢严重变形感染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患者手术前均保证手术室处于无菌环境,保证手术室内的温度在22~26 ℃之间,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提前构建静脉通道。
对照组传统穿刺麻醉中,操作者结合患者的解剖结构,选择患者肌间沟实施盲穿穿刺麻醉,对肌间沟部位进针中保持匀速状态,当患者感觉到上肢有麻木感觉后,对肌间沟进针部位注射0.5 %的罗哌卡因,注射完成后缓慢退针,为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充分按摩并仔细观察患者盲穿后是否达到麻醉效果[5]。观察组行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选择便携式超声仪器,将其探头的频率调整为8~15 MHz。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后,铺设无菌巾,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位,将患者上肢紧贴放置于身体两侧,患者头部偏向健康上肢方向。穿刺进针部位为患者肌间沟,运用超声在患者第5颈椎处王肌间沟方向进行探测扫描,再沿锁骨上部的胸锁乳突肌的外侧进行探测扫描,将所扫描部位的体表位置进行准确记录,确定春次部位和行针走向。运用20 G穿刺针,在高频超声的引导下,从中斜角肌进针进入下干腹侧和中干腹侧位置,注意规避颈动脉。在进针位置注射0.5 %罗哌卡因后缓慢退针,为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充分按摩并仔细观察患者盲穿后是否达到麻醉效果。
1.3 觀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运用不同麻醉方式时一次性穿刺麻醉的成功率、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麻醉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85.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005,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
观察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对比两组患者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9.17 %明显低于对照组43.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336,P<0.05)。
3 讨论
高频超声技术能将周围性神经系统的走向、分布和形态都能非常清晰的展现出来,对于麻醉师观察神经及神经周围的相关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运用高频超声技术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有极佳的麻醉效果[6-7]。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神经阻滞,能够更精准的对阻滞目标进行定位,结束了传统穿刺进程中麻醉师凭手感、靠经验的施术局限性,目标神经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浸润,进而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患者才能在最好的状态下配合手术。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运用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一次性的麻醉成功率高达100 %,并减少了患者麻醉时间、用药量和起效时间(P<0.05),患者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幅降低(P<0.05)。
综上所述,为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使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8],有效减少了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显著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对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继东.超声引导臂丛神经根阻滞对膈肌运动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8.
[2] 彭旭桦.高频超声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4):1-2.
[3] 龚浩勇.高频超声引导定位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0):18-19.
[4] 黎立清,黄耀,王亚平.高频超声定位肌间沟路径腋窝路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3):1810-1811.
[5] 郑媛芳,郗扬,周雁,等.建立在超声解剖学基础上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学变异及阻滞效果的观察[J].医学综述,2019,25(23):4600-4606.
[6] 何靖,郁万友,刘玲丽,等.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肋锁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1):1293-1296.
[7] 朱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价值分析及研究[J].家庭医药,2019,(12):32-33.
[8] 陈梅.高频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6):46,49.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高频超声引导;穿刺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4-0106-02
在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中,常见的麻醉方式当属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运用麻醉药物对臂丛神经进行穿刺麻醉,对比全身麻醉更具有针对性,能达到上肢麻醉的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2]。但传统的穿刺臂丛神经组织阻滞麻醉中由于对患者解剖结构和操作人员手法的差异使得穿刺时的一次性成功率降低,造成患者的部分重要神经和血管等出现穿刺性伤害,由此可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重点在于穿刺的准确度[3]。目前,高频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麻醉穿刺中,为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使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有效减少了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显著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对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的120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6 例,女性304 例,年龄17~75(46±6.9)岁,体重40~80(60±4.5)kg,麻醉前患者体质情况与手术危险性分级(ASA):Ⅰ级341 例,Ⅱ级259 例;观察组中男性356 例,女性244 例,年龄18~73(45.5±6.5)岁,体重41~82(61±4.2)kg,麻醉前患者体质情况与手术危险性分级(ASA):Ⅰ级299 例,Ⅱ级301 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接受上肢手术者,无麻醉过敏史,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拒绝配合麻醉者,患有心脏及其肝肾功能障碍者[4];上肢严重变形感染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患者手术前均保证手术室处于无菌环境,保证手术室内的温度在22~26 ℃之间,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提前构建静脉通道。
对照组传统穿刺麻醉中,操作者结合患者的解剖结构,选择患者肌间沟实施盲穿穿刺麻醉,对肌间沟部位进针中保持匀速状态,当患者感觉到上肢有麻木感觉后,对肌间沟进针部位注射0.5 %的罗哌卡因,注射完成后缓慢退针,为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充分按摩并仔细观察患者盲穿后是否达到麻醉效果[5]。观察组行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选择便携式超声仪器,将其探头的频率调整为8~15 MHz。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后,铺设无菌巾,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位,将患者上肢紧贴放置于身体两侧,患者头部偏向健康上肢方向。穿刺进针部位为患者肌间沟,运用超声在患者第5颈椎处王肌间沟方向进行探测扫描,再沿锁骨上部的胸锁乳突肌的外侧进行探测扫描,将所扫描部位的体表位置进行准确记录,确定春次部位和行针走向。运用20 G穿刺针,在高频超声的引导下,从中斜角肌进针进入下干腹侧和中干腹侧位置,注意规避颈动脉。在进针位置注射0.5 %罗哌卡因后缓慢退针,为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充分按摩并仔细观察患者盲穿后是否达到麻醉效果。
1.3 觀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运用不同麻醉方式时一次性穿刺麻醉的成功率、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麻醉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85.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005,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
观察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麻醉用药量、麻醉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对比两组患者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9.17 %明显低于对照组43.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336,P<0.05)。
3 讨论
高频超声技术能将周围性神经系统的走向、分布和形态都能非常清晰的展现出来,对于麻醉师观察神经及神经周围的相关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运用高频超声技术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有极佳的麻醉效果[6-7]。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神经阻滞,能够更精准的对阻滞目标进行定位,结束了传统穿刺进程中麻醉师凭手感、靠经验的施术局限性,目标神经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浸润,进而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患者才能在最好的状态下配合手术。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运用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一次性的麻醉成功率高达100 %,并减少了患者麻醉时间、用药量和起效时间(P<0.05),患者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幅降低(P<0.05)。
综上所述,为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使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8],有效减少了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显著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对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继东.超声引导臂丛神经根阻滞对膈肌运动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8.
[2] 彭旭桦.高频超声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4):1-2.
[3] 龚浩勇.高频超声引导定位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0):18-19.
[4] 黎立清,黄耀,王亚平.高频超声定位肌间沟路径腋窝路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3):1810-1811.
[5] 郑媛芳,郗扬,周雁,等.建立在超声解剖学基础上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学变异及阻滞效果的观察[J].医学综述,2019,25(23):4600-4606.
[6] 何靖,郁万友,刘玲丽,等.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肋锁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1):1293-1296.
[7] 朱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价值分析及研究[J].家庭医药,2019,(12):32-33.
[8] 陈梅.高频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