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237-02
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骨干引领、校际共研、教学互访、同伴结对和跨校服务等形式”[1]的联片教研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其中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最大的亮点。但是,并非一所学校的做法完全可以“复制粘贴”到另一所学校,其中的模仿、借鉴、互动值得商酌,值得迈开建设性的步伐。
一、技术:该出手时才出手
正式上课前,先照搬另一所学校的形式进行“磨课”,以下是一些教学片断:
大屏幕上出示几个描写风声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滿力量的声音”,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没等孩子们回答,我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动态的图片、变化的声音和特意配上的“画外音”:清晨公园里的微风是“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夏天下暴雨前的狂风是“雄伟的乐曲”和“充满力量的声音”。
本以为,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样的动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情况下的风声,体会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声音——足够清晰变化的声音、足够吸引眼球的画面、足够指向明确的提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孩子们就此停顿在微风和狂风中,而对其他的声音缺少了必要的探索,缺少了丰富的想象,缺少了有效的品味。试问:“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真是就只是清晨的微风吗?难道不可以是晚风,不可以是春风?不可以是树林中的风?“狂风”难道仅仅是暴雨带来的?难道不能是巨浪?不能是瀑布……
课后,我征求大家的建议,教研组长说,这样的引入很“拉风”,很形象,但是,唯美的画面之后,换来的是孩子们想象力的枯竭。同年级的刘老师说:“刚刚上课,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想象,你就直接用信息技术视频给出一连串声音及其配套的画面大数,未免太早了吧?”还有一个老教师说:“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先让他们尽情想象、交流、汇报,再出示这个视频比较好。”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说得更全面:“第一不能过早介入多媒体画面,第二最后介入时,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集合了多种声音和多种画面的视频”……
二、重构:“尽情想象”不可缺
听着老师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我惊出了一声冷汗:是啊,如果缺少了对孩子们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的有效激发,那么,即便信息技术视频多么耀眼,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得不偿失的。而且,我也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介入不应仅仅考虑到美好的意蕴、声音的变化、大自然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到这样的画面介入进来时,时机是否合适,效果是否明显,其思维是被拘囿,还是被拓展了?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大屏幕上出示几个描写风声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除了现实中的风声,你还在哪里听过这样的风声?比如,电影中有没有狂风大作的场景?还比如可以趁机让学生读读课后链接中的叶圣陶的《瀑布》,学生可能会一下子打开思路:瀑布声、波涛声、雷电声……
这一过程中,要让孩子们随意交流、尽情想象、大面积练说,在此基础上,最后出示多媒体动态画面:公园里的微风、湖面上的微风、树梢上的微风……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百鸟争鸣的声音、山洪暴发的声音……并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处处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就能听到,就能分辨,就能描述。
三、落实:螺旋上升有保证
课后,大家评论: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符合“螺旋上升”的路子——最后的多媒体画面是在孩子们的充足思考、想象、交流的基础上,才“登台亮相”的,而这正是对孩子们想象力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补充。从另一个层面说,孩子们的想象和多媒体画面之间一定有落差,谁先出场,决定了“落差”的大小。先出示多媒体画面,孩子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以孩子们的充足想象为前提,一点一滴地有顺序地让多媒体画面“登台亮相”,则拉大了“落差”,而这正是丰富孩子们言语力和想象力极好的契机。
这次磨课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想,尽管“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自我管理素养是教师的三大核心素养”,但“该出手时再出手”才是“自我管理素养”的体现。并非什么时候都可以让现代化技术大显身手,并非任何情况下多媒体都可以让孩子们收获到累累硕果。在联片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正视孩子们想象力的激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版面的扩大,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视频“亮相”的最佳时机,而这,也恰恰是多媒体介入到小学语文课中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应该是这种巧妙时机的把握者、参与者和调控者。
参考文献:
[1]张勇.联片教研: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31.
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骨干引领、校际共研、教学互访、同伴结对和跨校服务等形式”[1]的联片教研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其中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最大的亮点。但是,并非一所学校的做法完全可以“复制粘贴”到另一所学校,其中的模仿、借鉴、互动值得商酌,值得迈开建设性的步伐。
一、技术:该出手时才出手
正式上课前,先照搬另一所学校的形式进行“磨课”,以下是一些教学片断:
大屏幕上出示几个描写风声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滿力量的声音”,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没等孩子们回答,我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动态的图片、变化的声音和特意配上的“画外音”:清晨公园里的微风是“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夏天下暴雨前的狂风是“雄伟的乐曲”和“充满力量的声音”。
本以为,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样的动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情况下的风声,体会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声音——足够清晰变化的声音、足够吸引眼球的画面、足够指向明确的提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孩子们就此停顿在微风和狂风中,而对其他的声音缺少了必要的探索,缺少了丰富的想象,缺少了有效的品味。试问:“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真是就只是清晨的微风吗?难道不可以是晚风,不可以是春风?不可以是树林中的风?“狂风”难道仅仅是暴雨带来的?难道不能是巨浪?不能是瀑布……
课后,我征求大家的建议,教研组长说,这样的引入很“拉风”,很形象,但是,唯美的画面之后,换来的是孩子们想象力的枯竭。同年级的刘老师说:“刚刚上课,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想象,你就直接用信息技术视频给出一连串声音及其配套的画面大数,未免太早了吧?”还有一个老教师说:“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先让他们尽情想象、交流、汇报,再出示这个视频比较好。”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说得更全面:“第一不能过早介入多媒体画面,第二最后介入时,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集合了多种声音和多种画面的视频”……
二、重构:“尽情想象”不可缺
听着老师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我惊出了一声冷汗:是啊,如果缺少了对孩子们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的有效激发,那么,即便信息技术视频多么耀眼,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得不偿失的。而且,我也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介入不应仅仅考虑到美好的意蕴、声音的变化、大自然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到这样的画面介入进来时,时机是否合适,效果是否明显,其思维是被拘囿,还是被拓展了?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大屏幕上出示几个描写风声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除了现实中的风声,你还在哪里听过这样的风声?比如,电影中有没有狂风大作的场景?还比如可以趁机让学生读读课后链接中的叶圣陶的《瀑布》,学生可能会一下子打开思路:瀑布声、波涛声、雷电声……
这一过程中,要让孩子们随意交流、尽情想象、大面积练说,在此基础上,最后出示多媒体动态画面:公园里的微风、湖面上的微风、树梢上的微风……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百鸟争鸣的声音、山洪暴发的声音……并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处处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就能听到,就能分辨,就能描述。
三、落实:螺旋上升有保证
课后,大家评论: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符合“螺旋上升”的路子——最后的多媒体画面是在孩子们的充足思考、想象、交流的基础上,才“登台亮相”的,而这正是对孩子们想象力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补充。从另一个层面说,孩子们的想象和多媒体画面之间一定有落差,谁先出场,决定了“落差”的大小。先出示多媒体画面,孩子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以孩子们的充足想象为前提,一点一滴地有顺序地让多媒体画面“登台亮相”,则拉大了“落差”,而这正是丰富孩子们言语力和想象力极好的契机。
这次磨课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想,尽管“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自我管理素养是教师的三大核心素养”,但“该出手时再出手”才是“自我管理素养”的体现。并非什么时候都可以让现代化技术大显身手,并非任何情况下多媒体都可以让孩子们收获到累累硕果。在联片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正视孩子们想象力的激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版面的扩大,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视频“亮相”的最佳时机,而这,也恰恰是多媒体介入到小学语文课中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应该是这种巧妙时机的把握者、参与者和调控者。
参考文献:
[1]张勇.联片教研: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