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把创新创业看成一种负担,这是一种快乐的事,如果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乐趣。你把它做出来,会很满足,整个过程很开心。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经济要素创新组合的人。这,正是周忻的写照。
我的竞争对手是数据云
《新民周刊》:宝库1号项目诞生之前,陆家嘴金融区已经有2万多只保险箱,分散在各个银行和金融机构,而你们创建宝库项目,最初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周忻:上海中心是“中国第一高楼”,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功能定位。我们参与了它的功能定位的头脑风暴。最初,考虑到上海中心的灵魂是文化,对于宝库项目,我们的设想也是基于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将以文化为核心,以建筑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工具和传播手段,用创新、融合的思维模式,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当时一切设计理念都围绕着,如何让建筑支撑文化的高度,又让文化成为建筑的灵魂。而空中博物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独特,它的运营也是需要用很多钱的,如何给它一个运营模式?我们当时想到,空中建一座博物馆,地底下必须建一个库房,存放跟文化艺术相关的藏品。当宝库项目往下进行时,我们又觉得陆家嘴地区是著名的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本身也有很多金融机构进驻,地底5层的保管箱除了存放博物馆的文化艺术品以外,也还可以承担陆家嘴金融城的配套服务啊。
艺术品保管和金融服务配套,两者已经足够支撑起宝库的功能了。可是宝库亮相以后,我们从市场的反应里骤然发现,人们去看了,随即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它的外延大了很多。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文化机构需要宝库,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一个私存空间。这一下子让人脑洞大开,发现了保管箱在新时代有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
譬如,有个朋友说,我要把我女儿的胎毛、脚印放进保险箱,每年给她放进一些有意思的成长记录,等她十五六岁成年时把箱子给她。从这个场景似乎又延伸出无数需求。譬如,有个老人,老伴没了,他将老伴用过的东西放进去,箱子就变成了一种情怀,它不仅仅是商业配套、文化配套,而是普通百姓心灵里的深层次需求。每个人都渴望有个这样的空间。
就像我们用苹果手机,每个人都有一个线上的云,换手机时可以直接从云里把资料导进来。如果每个人需要天上一朵云存放无形的“数据”,那么相对应,他也需要一个地下的库,存放他的有形物品。什么地方的“库”最有特色?毫无疑问,上海中心地处中国金融中心,是在全世界仅次于迪拜塔的第二高建筑,在它地下五层处的宝库不仅壁垒森严,而是建筑设施非常坚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这就是宝库独一无二的特色。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种状态,都需要一个存放私密的空间。这样的需求一旦被激发出来,上海中心的宝库1号就变成一个稀缺资源,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可投资产品,而不再仅仅是一个金融配套功能的东西。迄今为止,我没有去敲任何一家陆家嘴金融机构的门,去推销宝库,相反,宝库一建成,金融机构主动找上门洽谈合作的很多。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知道,自己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是极其安全的,跟你的情怀相匹配。
这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需求,这个需求的前景非常大。宝库1号不止是一个保险柜,保险柜里是放钱的,这里不止能放钱。现代人最渴望独处,都需要有个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珍贵的东西存放进去,应运而生的宝库恰恰提供了这个空间。就像你买包时,一开始或许也没想清楚自己会放什么,只是觉得它美观,有用。宝库也类似,当你准备买它的时候,也许也没有完全想清楚要放什么,但最终你存放了你的财富、生活、文化,你发现你有这个需要。
这些想法跟我原来的思路是有冲撞的,原来我觉得宝库可以供个人和机构存放收藏品和资产品,这已经有足够大的市场了,其实真正的市场需求比我想象得更大。
《新民周刊》:所以宝库卖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和生活方式?
周忻:是,当你往下沉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些需求。一点也不虚幻!
《新民周刊》:国外人们租用保险箱是不是也会放情怀?
周忻:在国外人们用保险箱还是放财富的,我认为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世界领先的,我们打造的是生活方式。通常,保险箱都是存放财富的,证券啊、黄金啊、古董啊,等等,但现在我们发现,人还有许多比财富更有意义的东西需要存放,许多珍贵的纪念、情感的秘密,都需要一个绝对私密和安全的空间。这个概念以前全世界也没有,是我们发掘的。往后走,我们可以规划很多蓝图,如果我们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就会演变成一种商业模式,这是国外没有的,没有人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保险库与生活方式,去做了“配对”。
即使你一时没想到放什么在保险柜,你可以思考,回去想一想,这思考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你会思考人生过程中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思考,宝库就给你带来了收获,最后你拥有或不拥有保险箱都不那么重要了。
《新民周刊》:其他的保险箱是用来放财富和艺术品,宝库是收藏所有人私密和情怀的空间,那它的竞争对手是谁?
周忻:是云。有些重要东西你可以放到云上,但是有形的物品只能放到地下。
《新民周刊》:您自己放了什么在保险箱?
周忻:我放了我的一个秘密。
《新民周刊》:可以透露么?
周忻:不能。这是我自己的秘密。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我能告诉你,公司的发展战略我也能告诉你,但我存放的私密东西不能告诉你。如果你想去看,我可以带你去看,但是不能写出来,你看完以后就会知道,我前面讲的东西都是真的! 《新民周刊》:是不是有一些充满情怀的物品没办法放进宝库,比如红酒?
周忻:红酒不行,因为是液体,会影响宝库安全性,但红酒瓶可以。宝库的外延展开以后,也有人来找我,要放干细胞,我说那好,以后我专门给你造一个能放干细胞的库。
《新民周刊》:在做成上海中心的宝库1号以后,易居还会继续做其他宝库项目么?
周忻:我们会提供持续的服务。宝库1号还会在徐汇滨江和深圳蛇口复制,还有一些宝库在谈。蛇口的宝库项目则选在海上世界,这座高楼汇聚了英国V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经济要素创新组合的人。这,正是周忻的写照。
我的竞争对手是数据云
《新民周刊》:宝库1号项目诞生之前,陆家嘴金融区已经有2万多只保险箱,分散在各个银行和金融机构,而你们创建宝库项目,最初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周忻:上海中心是“中国第一高楼”,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功能定位。我们参与了它的功能定位的头脑风暴。最初,考虑到上海中心的灵魂是文化,对于宝库项目,我们的设想也是基于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将以文化为核心,以建筑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工具和传播手段,用创新、融合的思维模式,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当时一切设计理念都围绕着,如何让建筑支撑文化的高度,又让文化成为建筑的灵魂。而空中博物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独特,它的运营也是需要用很多钱的,如何给它一个运营模式?我们当时想到,空中建一座博物馆,地底下必须建一个库房,存放跟文化艺术相关的藏品。当宝库项目往下进行时,我们又觉得陆家嘴地区是著名的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本身也有很多金融机构进驻,地底5层的保管箱除了存放博物馆的文化艺术品以外,也还可以承担陆家嘴金融城的配套服务啊。
艺术品保管和金融服务配套,两者已经足够支撑起宝库的功能了。可是宝库亮相以后,我们从市场的反应里骤然发现,人们去看了,随即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它的外延大了很多。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文化机构需要宝库,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一个私存空间。这一下子让人脑洞大开,发现了保管箱在新时代有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
譬如,有个朋友说,我要把我女儿的胎毛、脚印放进保险箱,每年给她放进一些有意思的成长记录,等她十五六岁成年时把箱子给她。从这个场景似乎又延伸出无数需求。譬如,有个老人,老伴没了,他将老伴用过的东西放进去,箱子就变成了一种情怀,它不仅仅是商业配套、文化配套,而是普通百姓心灵里的深层次需求。每个人都渴望有个这样的空间。
就像我们用苹果手机,每个人都有一个线上的云,换手机时可以直接从云里把资料导进来。如果每个人需要天上一朵云存放无形的“数据”,那么相对应,他也需要一个地下的库,存放他的有形物品。什么地方的“库”最有特色?毫无疑问,上海中心地处中国金融中心,是在全世界仅次于迪拜塔的第二高建筑,在它地下五层处的宝库不仅壁垒森严,而是建筑设施非常坚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这就是宝库独一无二的特色。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种状态,都需要一个存放私密的空间。这样的需求一旦被激发出来,上海中心的宝库1号就变成一个稀缺资源,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可投资产品,而不再仅仅是一个金融配套功能的东西。迄今为止,我没有去敲任何一家陆家嘴金融机构的门,去推销宝库,相反,宝库一建成,金融机构主动找上门洽谈合作的很多。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知道,自己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是极其安全的,跟你的情怀相匹配。
这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需求,这个需求的前景非常大。宝库1号不止是一个保险柜,保险柜里是放钱的,这里不止能放钱。现代人最渴望独处,都需要有个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珍贵的东西存放进去,应运而生的宝库恰恰提供了这个空间。就像你买包时,一开始或许也没想清楚自己会放什么,只是觉得它美观,有用。宝库也类似,当你准备买它的时候,也许也没有完全想清楚要放什么,但最终你存放了你的财富、生活、文化,你发现你有这个需要。
这些想法跟我原来的思路是有冲撞的,原来我觉得宝库可以供个人和机构存放收藏品和资产品,这已经有足够大的市场了,其实真正的市场需求比我想象得更大。
《新民周刊》:所以宝库卖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和生活方式?
周忻:是,当你往下沉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些需求。一点也不虚幻!
《新民周刊》:国外人们租用保险箱是不是也会放情怀?
周忻:在国外人们用保险箱还是放财富的,我认为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世界领先的,我们打造的是生活方式。通常,保险箱都是存放财富的,证券啊、黄金啊、古董啊,等等,但现在我们发现,人还有许多比财富更有意义的东西需要存放,许多珍贵的纪念、情感的秘密,都需要一个绝对私密和安全的空间。这个概念以前全世界也没有,是我们发掘的。往后走,我们可以规划很多蓝图,如果我们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就会演变成一种商业模式,这是国外没有的,没有人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保险库与生活方式,去做了“配对”。
即使你一时没想到放什么在保险柜,你可以思考,回去想一想,这思考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你会思考人生过程中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思考,宝库就给你带来了收获,最后你拥有或不拥有保险箱都不那么重要了。
《新民周刊》:其他的保险箱是用来放财富和艺术品,宝库是收藏所有人私密和情怀的空间,那它的竞争对手是谁?
周忻:是云。有些重要东西你可以放到云上,但是有形的物品只能放到地下。
《新民周刊》:您自己放了什么在保险箱?
周忻:我放了我的一个秘密。
《新民周刊》:可以透露么?
周忻:不能。这是我自己的秘密。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我能告诉你,公司的发展战略我也能告诉你,但我存放的私密东西不能告诉你。如果你想去看,我可以带你去看,但是不能写出来,你看完以后就会知道,我前面讲的东西都是真的! 《新民周刊》:是不是有一些充满情怀的物品没办法放进宝库,比如红酒?
周忻:红酒不行,因为是液体,会影响宝库安全性,但红酒瓶可以。宝库的外延展开以后,也有人来找我,要放干细胞,我说那好,以后我专门给你造一个能放干细胞的库。
《新民周刊》:在做成上海中心的宝库1号以后,易居还会继续做其他宝库项目么?
周忻:我们会提供持续的服务。宝库1号还会在徐汇滨江和深圳蛇口复制,还有一些宝库在谈。蛇口的宝库项目则选在海上世界,这座高楼汇聚了英国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