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响诗意浓 校园耘耥尽春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ryu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仪征实小这所百年老校里,“赏柳”一直是个恒久的话题,老校区的池塘边、操场旁,群柳摇曳,师生津津乐道;新校区,一进门便见九株柳树“一老八幼,和谐相生”,常引人驻足凝望、深思。说起柳树,总绕不开一个人,那便是实验小学的老校长、特级教师陈秉章先生。陈秉章先生是“栽柳人”“池边看柳”的缔造者,“门前思柳”的守望者。陈秉章先生就像那株老柳树,虽已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关爱后辈,引来“万条垂下”的教研繁茂。我1987年来到实小工作,从一名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感受着陈秉章先生的教育情怀与治学风范,更感受到他对后辈学生的殷殷期许与悉心关怀。陈秉章先生的谦逊、坚韧,似清泉,似清风,滋养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时刻保持警醒,不敢懈怠。
  一、谦逊包容,静待花开
  陈秉章先生面容清瘦,无论何时,慈祥的微笑永远挂在脸上。做校长时,他一路带风,只要不出差,永远奔波在校园中,与教师说说话,与学生谈谈心。他说,在学校里,他的心才安定,与师生拉拉家常,他很愉快。退休后的20年间,他依旧奔波在校园中,虽然脚步慢了,但是课堂上那满头银发、侃侃而谈的样子仍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陈秉章先生是谦逊的,对每一位教师都给予了充分尊重。虽然是特级教师,是校长,他从不用学术权威、行政影响力去压制不同声音。老教师们因生活琐事、教学工作争论时,便会“找陈校长评评理”,从陈校长办公室出来,矛盾已烟消云散。年轻教师愿意找他听课、评课,他的脸上永远挂着“陈秉章式”的微笑,静静地听,不时地点头应和,偶尔插上两句询问,结束时再来一句“有新意,再钻钻”,更让年轻人激动不已。每当我公开教学后,陈校长总是笑盈盈地夸上几句“有进步”“又有新突破”,我往往激动半晌,有时又觉得似乎没陈校长说得那么好,想得那么深。为了不让那双笑盈盈的眼睛失望,我就再扎进书本去阅读、思考、探索,期待下一次公开教学做得更好。
  若干年后,当我也成为校长,去年轻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时,我也逐渐明白了陈校长的良苦用心。谦逊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力量,它能直达人的内心;包容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它将多方智慧、力量融合汇集。陈秉章先生虽是教学权威,却能包容一线教师的观点,哪怕是不同的声音;他对年轻教师关怀呵护,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求新求变。在这样温馨的校园中工作,教师心情愉悦,乐于在三尺讲台求索思进。学校的教师队伍总是生机勃勃,人才辈出——丁雪飞、张秀花、杨广祥、郭仕红、丁宏喜、田英、姜金芳等一个个特级教师、省市级优秀班主任崭露头角,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既个性鲜明,又朴实、扎实,带有鲜明的仪征实小特质。
  二、坚定坚韧,许身孺子
  陈秉章先生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勤勉扎实,孜孜以求。因历史原因,实验小学南院产权复杂。陈校长广泛调研后形成报告,向政府汇报,寻求人大支持,最终为实验小学的发展扫清障碍。1996年前后,江苏省启动“省实验小学”创建工作,他虽临近退休,但依旧忙碌奔波,寻求各方支持,让实验小学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我想,这就是陳秉章先生的教育情怀——甘洒热血为学校,许身孺子终不悔。
  陈秉章先生常说,教育像耕田,有它的规律,揠苗助长贻害无穷。这么多年来,实小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古诗文辅读实验”启动时,小学能不能学文言文、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等曾引发各方关注。学校课题组在反复讨论研究后,坚信小学阶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文化积淀、思想熏陶,便顶住压力坚持实验,从一个班逐渐扩展开来,终于将“古诗文辅读”打造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品牌项目。
  从学生视角看问题,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这就是陈秉章先生给我及实小同仁们的教诲。于是,我们策划“少儿艺术节”,20年不间断,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活动,小舞台,大梦想,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启动“带着梦想远航”毕业典礼,让学生牢记母校嘱托;“相约枇杷树”让普通的采摘活动变成课程,让分享扎根学生心田;“一本好书的旅行”播下阅读的种子,从班级到校外,从仪征到新沂,甚至到外省如安徽、四川……教育不再枯燥,因为有爱,所以课堂变得温暖,学校充满生机。陈秉章先生退休20多年,依旧不忘学生,不忘教育,只要学校有需要,学生有需要,语文学科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倾尽全力。
  办学校就要办有根的学校,有根的学校才是有品位、有生命力的学校。陈秉章先生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广泛调研,为学校制定发展方略。省教委的文件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后,陈秉章先生汲取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语文领头,沟通渗透,协力育人,和谐发展”的教改计划,走出了一条仪征教改之路。“语文领头”的实践引发我们对“古诗文辅读实验”的再思考,对“新形势下诗文育人如何深入”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奏出了古曲新弦又一章,为新世纪的诗文育人实验指明了方向。“协力育人,和谐发展”的思想则逐渐生发、凝练为学校校训中的“协同”,成为学校发展之根。围绕“协同”,我们将学校办学愿景提炼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幸福成长的乐园、放飞梦想的天地、文化交流的窗口、追求创新的学校”,作为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从陈秉章先生那里汲取管理智慧,相信教师,依赖教师,坚信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变革的第一动力。我们从调研入手,在学校发展脉络中寻找精神力量:在对“乐仪书院”溯源中,提出“重仪式、重仪节、重仪表”;重读老校歌《晨会歌》,坚定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校区建设之际,我们坚持楼宇建设与文化设计同步,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取楼名、建雕塑、布长廊,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共同打造有故事、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
  三、教研科研,且行且思
  著名教育专家朱作仁先生在《世纪末的思考:教育理论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为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要提倡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又是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者……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可以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效率,在教育体系的基层产生变革的动力和活力。”   在教育实践中,陈秉章先生十分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在1990年前后,他率先在学校设立教科室,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让广大一线青年教师进入“双重角色”,在小学教育一方园地上勤奋耕耘,自由驰骋,演活了全校教改“一台戏”。他鼓励教师不当“教书匠”,争做“教育家”,对教育科研成绩出色的教师在精神上予以鼓励,在物质上予以奖励,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将教育科研成绩列为重要内容。对教学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学校倍加珍惜,采用“引水养鱼”(即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或“送鱼入海”(即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缩短培养周期。陈秉章先生还通过组织、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精兵强将。
  陈秉章先生率先垂范,做“双重角色”的实践者。他学习《实践论》,改进作文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退休,从认识与表达、练文与育人、命题与指导,到读写结合、游戏作文、立体作文,他边实践边研究,一步步走进作文教学的自由天地。他著述的《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一书,是一本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著作,杨九俊先生说它是“基础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熠耀出炫丽的创造性火花”。
  “古诗文辅读实验”坚持30载,更是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典范。1985年,实验最初在一两个班级中自发进行。读古诗文在小学阶段是否可行?能否在更大层面开展?这些都需要做出回应。于是,陈秉章先生在中央教科所申请实验立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滕纯、张田若等来校指导,实现自发活动到理性实验的转变。1999年,在陈校长的指导下,学校又提出“古诗文启蒙教育活动化实践研究”的新构想,着眼于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自我发展,把以读背为主的课堂辅读变为自主创新的诗文吟诵,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沟通,课内外、多时空、多形式主动愉悦地在活动中学习的过程。正因为有坚实的课堂实践、系统的理论研究,“古诗文辅读实验”方能历经30年而不衰,从一校一班发展到扬州市全面推广,并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教育永远是鲜活的,新问题不断出现,新理论不断生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需要时间,需要思辨,需要思维的碰撞。“乐仪大讲堂”给一线教师以舞台,讲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个人的“草根”经验,激活教师群体智慧,燃旺研究热情,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双重角色”的实践者。
  “许身孺子终不悔,校園耘耥尽春秋”,这是陈秉章先生简朴的卧室里的一副对联,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一辈子扎根学校,情系学生,矢志不渝。
  春风吹过,柳叶更绿了,那细柳在老树的深情注视中,舒展身姿,茁壮成长!柳树的故事还会在仪征实小传唱,或许还会有新的版本、新的故事,我想,这也正是像陈秉章先生一样的教育前辈们所期望的吧.!
其他文献
绘本故事中的经典主角是谁,你能猜得到吗?对了,是老鼠!还记得吗,我们曾经一起认识了“可爱的鼠小弟”,今天小魔仙给你们介绍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鼠……不过呢,它有一点小小的麻烦……这个……还是让这个故事来告诉你吧!
期刊
老师,节日快乐!  谢谢,我不需要礼物。
期刊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
期刊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教师的讲话精神,落實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关部署,我校积极行动,于2020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部分有一说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该课程标准于2001年公布以后,在语文教育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有愤怒谴责的,也有高度赞扬的,至今还时时有人提起。当然见之于报刊,绝对是批判之词铺天盖地。这句话是我在起草时写进去的,以前在一些会议上,也已公开表达过。现在,我想说一说怎么会在课程标准中写进这么一句话。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说起,某老师主编一套
期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期刊
7月27日到31日,一百多位来自省内外的小学生齐聚在风景如画的南京行知儿童教育活动中心,愉快地参加了第五届“七彩语文”自助夏令营的活动。夏令营活动内容益智有趣、丰富多彩,对小营员来说,夏令营生活是一种独特的磨炼,更是快乐的源泉。几天下来,营员们长了知识,开了眼界,锻炼了体魄,学会了独立自主,也更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了。离别的时候,不少同学依依不舍,期待着能再次相聚下届夏令营。
期刊
可爱的小种子在黑乎乎的地底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季。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时,她醒了。“你好,阳光!”“你好啊,可爱的小种子!”“你能告诉我,我是什么植物吗?” “当春天的第一场雨来临时,你问她吧!”阳光微笑着说。“沙沙沙……”这个春天的第一场雨来临了。“你好,小雨!”“你好啊,可爱的小种子!”“你能告诉我,我是什么植物吗?”“当春风来临时,你问她吧!”春雨 亲切地对小种子说。  “我到底是什么植物
期刊
小学生说作文感到“没东西可写”,是奇怪的事,在这个时段,往往不是他没东西可写,有可能是他感觉到有一种力量不希望他把看到的事物全写出来——“判断”和“选择”过早地出现在学习中了。老师希望学生写点“有意义”的事,可是儿童刚刚“开蒙”,经历有限,硬要他讲意义,他只好模仿学舌。如果得到肯定,那他就渐渐明白:他的真实生活不可靠,常常没有意义;作文要会“编”,“编出来的生活和感情”能得到肯定。这样的学习能有什
期刊
穿上运动鞋,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锋利的东西,女生头上不要戴发夹,尽量不要戴眼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