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遴选:美国顶尖大学的经验

来源 :现代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石。尽管公立和私立大学之间董事会的构成存在着差异,一些州因实行《阳光法案》而对公立大学的校长遴选造成了不利影响,但这套制度整体而言还是能够为大学遴选出优秀的校长人选。这一制度的精髓体现在它由来自现实世界的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董事主导,同时吸收了解大学内部情况的教师参与,两者共同合作完成遴选。美国顶尖大学在校长遴选时所受的外部干涉较少,董事会决定校长的人选。聘请猎头公司参与校长遴选十分常见。
  关键词:校长遴选;美国大学;猎头公司;哈佛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5-0018-05
  德里克·博克(Derek Bok),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第25任校长,并于2006-2007年担任哈佛大学代理校长。博克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校长之一,他曾多次参与美国顶尖大学的校长遴选。经哈佛大学董事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推荐,笔者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拜会博克,就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话题对他进行访谈。
  笔者:我是波士顿学院的访问学者熊万曦,我和中国浙江师范大学的眭依凡教授以及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凯伦·阿诺德(karen Arnold)教授一起在完成一项关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研究,主要是希望能推动中国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改革。因此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德里克·博克(以下简称博克):好的,很乐意接受你的采访。
  一、美国顶尖大学校长遴选的经验和做法
  笔者:近年来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试图推进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改革,因此,我们非常希望了解美国顶尖大学在这一领域的做法。在您看来,美国顶尖大学校长遴选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博克:我不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做法。通常而言,董事会负责确定校长的人选。一般是由董事和教师组成一个遴选委员会,但更多时候董事和教师分别组成单独的遴选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合作,定期碰面,一起完成遴选。当前,绝大多数的美国大学在校长遴选时会聘请猎头公司,哈佛大学没有这样做。遴选委员会需要广泛地征求教师的意见,不管是单个教授还是教师群体,同时还要征求学生会的意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征求少部分校友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得出一份初步的候选人名单,然后由遴选委员会做二次筛选。在此基础之上,遴选委员会对每一个候选人面试做出审慎的考察,最终确立校长人选。一些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州实行《阳光法案》(Sunshine Law),所有校长遴选的文件都必须对公众开放,这对校长遴选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很多候选人不愿意公开参与校长遴选,尤其是不希望被自己所在的大学知道,因为这听起来像他们抛弃了现在所工作的大学,除非非常确定能得到校长的职位。在校长遴选期间,当需要候选人到大学校园里与一些重要群体见面时,公立大学必须向公众公布这些信息。所以,很多优秀人士从一开始就拒绝成为候选人。这是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校长遴选方面最重要的差别。另一个不同是有些大学会让少数几个进入最后一轮的候选人到校园里与教师和学生见面,遴选委员会再听取他们的意见。哈佛大学通常不这样做。哈佛大学在校长遴选时,遴选委员会独立考察一些重要的候选人,听取不同的人对这些候选人的看法,但不会公开邀请这些候选人来校园。以上是一个简短的关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惯常做法的介绍。
  笔者:刚才您介绍了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惯例,那么在整个遴选过程中,您觉得哪一个环节最为重要?
  博克:我觉得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比如说第一个环节,需要设计好正确的程序,校长今后的工作需要得到校内各个群体的支持。假如大家觉得校长遴选的程序有问题,人们觉得整个过程被排斥在外,遴选委员会本来应该征求一些人的意见,但他们没有这么做,这就很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第二个环节是试图列出一份初步的候选人名单,不要遗漏一些潜在的非常优秀的候选人。如果遗漏的话,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校长人选,因此,这个环节也很重要。第三个环节,当你对初步的候选人名单进行二次筛选,剩下15个左右的面试对象时,你要做的就是去判断哪个人比其他人更适合。所有这些环节都可能会出错,这些差错都可能会影响你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每个步骤都很重要。
  笔者:刚才您提到了遴选委员会从初选名单中二次筛选出15个面试的对象,这个过程遴选委员会是如何完成的?
  博克:刚开始的时候,遴选委员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很多提名。有些候选人自己不愿意参与遴选,他可能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岗位,自己本身对遴选的职位不感兴趣,但其他人觉得他适合,因此也就被列为候选人之一。与此同时,遴选委员会也在征求各方意见,一方面吸收提名,另一方面,积极与了解某个候选人的人或者曾经与候选人共事过的人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这样的了解,遴选委员会可以找出候选人的缺点或者发现他在工作岗位上做得不成功的地方。根据这些提示,遴选委员会会主动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候选人大多数是其他大学的现职校长、教务长或者一些顶尖大学学院的院长。这些人的信息很容易就能找到。当你足够用心地去了解这些人的时候,很快你能发现某个候选人所擅长的领域和不擅长的领域,于是可以做出判断,因为大学校长要扮演多重角色,要会筹钱,能与教师相处,工作努力,当你发现某一候选人不具备这些特质的话,就会思考该候选人是否值得做进一步地考虑。其实筛选出15个进入面试的人选并不难,比较难的是当名单上只剩下两到三个候选人时,那会是一个比较纠结的过程。有时你也会出错,因为这是要预测某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的情况,这不是一项科学实验,更像是一门艺术。这有点像丢骰子,即使你尽全力,还是有可能会出错。
  笔者:到了最后一个环节,遴选委员会是基于投票来做出决定吗?
  博克:是的,大多数遴选委员会都希望在最后能达成共识。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能够一致认可某一个人选。当遴选委员会的规模很大时,不一定能形成全体一致的意见,但很少会出现像11比10,或者12比11这样的投票。如果遴选委员会征求过很多人意见,并且自始至终在一起合作,到最后应该能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   笔者:相对而言,中国是一个比较注重关系的人情社会,校长遴选的公正性是公众很关心的话题。因此,我们很关心美国大学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是如何处理外部意见,或者说遴选委员会是否会遇到外部干涉?
  熊万曦:大学校长遴选:美国顶尖大学的经验
  博克:我不认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然在一些大学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能想到的是当大学坐落在一些远郊的小城镇时,当大学与市政当局的关系不好时,遴选委员会会礼貌性地征求市长的意见。但我觉得美国顶尖大学在校长遴选时,主要还是由大学内部来做决定。因为征求外部的意见,不是受外部干扰,而是倾听熟悉候选人的外部人士的意见。比如说,如果一位候选人来自其他大学,遴选委员会可能会与在该大学工作的教师联系,可能会与同候选人打过交道的当地政府机构的人联系。联系的目的不是为了征得他们的同意,而是从他们那里了解候选人的信息。
  二、猎头公司在大学校长遴选中的作用
  笔者:猎头公司在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哈佛大学在2006年校长遴选时为什么没有聘请猎头公司参与?
  博克:我认为聘请猎头公司的风险在于:尽管你准备很努力地去组织遴选,而且各项工作都开展得不错,但一旦你聘请了猎头公司之后,你会觉得似乎有了一定的保障,因为猎头公司看起来很专业,所以你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你会认为猎头公司会替你把事情做好。猎头公司的确很善于收集候选人的背景资料,这个时候你投入的努力远远不及没有聘请猎头公司时那么多。我亲自经历过很多校长遴选,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聘请猎头公司的好处在于他们可能会提名一些遴选委员会想不到的候选人。有些在其他重要岗位上的现职行政人员不会公开说自己想离开现在的岗位,但猎头公司与他们有私下的接触,一般来讲都是比较大的猎头公司。比如说,这些高层行政人员可能会对猎头公司说,我对现在的工作还算满意,但如果有其他吸引我的职位,我可能会选择离开。猎头公司会把这些人列入人才库。每次只要有猎头公司参与的校长遴选,在初选名单中几乎都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名字。这些候选人不一定都十分适合,但总是能出乎你的意料。哈佛大学之所以没有聘请猎头公司,很大程度上是遴选委员会希望给自己一点压力,把遴选做好。他们不希望依赖于猎头公司。另外,哈佛大学曝光率太高了,校长遴选是一项大工程,遴选委员会要征求数百人的意见,不太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候选人。所以我想对于一些小的不太受人关注的学校来说,可能存在遗漏重要候选人的风险,但对哈佛大学来说,不太可能需要依赖猎头公司才能找到合适的候选人。遴选委员会中有很多能人。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肯定是由知名人士来担任,这样的知名人士寻找起来并不难,所以不太需要依赖猎头公司。但对于一些小的学校来说,通过猎头公司的人脉网络,接触到一些遴选委员会无法找到的人选或许会很有帮助,在这个时候猎头公司就发挥作用了。
  笔者:如果不聘请猎头公司,遴选委员会如何去说服候选人全程参与?
  博克:这要依据情况来定。不太需要去说服别人接受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职位。很多人都对这个职位感兴趣。比较难办的是当一所大学身处危机时,比如说,大学资金不足,也没有太高的声誉,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请人接手倒是蛮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说服。说服的理由可能是有些董事比较富有,如果你接受这个职位,董事们会想办法去筹集几千万美元,让你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我觉得很多人拒绝参与遴选是因为他们在现在的职位上工作得很愉快或者在现在的岗位上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也有些人是对自己工作的大学忠诚,不愿意离开。说服候选人全程参与主要是遴选初期需要面对的问题,一般来讲,到了校长遴选的后期不太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到了后期候选人一般不太会临时变卦退出遴选。
  笔者:基于您的观察,候选人除了不愿意公开曝光之外,是否会担心竞争对手太强大而不愿意参与遴选?
  博克:在你表示愿意参与遴选时,你自己应该清楚结果有可能会输。毫无疑问,每次遴选都有很多候选人,但最终只有一个能成为校长,所以只有到遴选结束才能知道谁最终被选上。在我看来,很多候选人的心态是“我努力争取,但如果没有被选上,总会有人承担这一职位”。很少有人会因为没被选上而觉得不光彩。人生就是这样,你不能在所有的竞争中都赢得第一,就像体育比赛,有时候你会赢,有时候你可能会输。不能因为没有赢得每一局而让自己感到沮丧。
  三、校长遴选中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差异
  笔者:校长遴选过程的保密性一直是美国高教界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在校长遴选时信息的保密性方面有何不同?
  博克:很多公立大学在校长遴选时也采取私立大学的方式,因为不是每个州都实行《阳光法案》。但是在有些州,像密歇根州(Michigan),因为实行了《阳光法案》,校长遴选的全过程都必须公开并且公布。这样的话连开会都比较难,更不要说邀请候选人到校园参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把校长遴选完成好。我想这一法案对大学校长遴选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这样很多优秀的候选人不愿意被曝光而退出遴选。因此所面临的困境不是说有很多优秀的候选人,你不知道该挑选谁。因此,有些校长遴选到最后很可能是所有的候选人都不能令人满意,当然,大家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在这里我要顺便提一个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私立大学总体来讲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董事,因此,私立大学的校长遴选是掌握在一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并且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董事手里。在公立大学,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公立大学的董事是由州长来任命。州长往往会把一些政治同盟或者对他竞选有利的人安插在公立大学的董事会。有些时候公立大学的董事会有来自商业界的代表,来自劳工界的代表,来自专业协会的代表,因此,这些人被选为公立大学的董事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而是或多或少的因为政治因素。在美国,政治领袖和州长并不任命大学校长,但是他任命董事。在一些州,董事的遴选做得非常好,州长建立一个精英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由咨询委员会来推荐董事人选,这些被推选的人往往都是对大学十分了解的人,或者曾经担任过董事的人,这样选出来的董事很不错。但是在有些州,州长可以自己任命董事,比如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尽管我相信州长在任命董事的时候还是会慎重考虑,但是不排除他把自己的一些亲信,对自己竞选州长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安插进董事会,作为回馈。所以有些公立大学的董事会并不是一群优秀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私立大学在校长遴选时候往往做得比公立大学好的原因。当然,有些公立大学的校长确实也很成功。我想说的是正因为公立大学董事会如此的构成给校长遴选带来了风险。   四、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优势和不足
  笔者:在中国,过去主要是由政府来任命大学校长,我们还没有建立像美国这样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一些学者也在呼吁要逐步过渡到校长遴选制度。在您看来,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博克:我一下想不出有什么劣势。在我看来,如果由美国政府来任命美国大学的校长将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首先,政府不了解大学。其次,政府在任命时有自己的考虑,可能会奖励利益的同盟,任命赞同自己政策的人去做大学校长。因此,政府任命的人选可能未必适合大学,即便政府真的想任命合适的人选,这其实很难也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有点像赌博,在不能充分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要判断他是否能胜任一个新的职位。校长遴选还是应该由一些与大学关系密切并且熟悉大学情况的人来完成。大学校长这个职位非常特别,他/她要跟教师、学生和校友打交道,所以,由外部不了解大学的人来选校长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我非常尊重中国,我知道中国正致力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但我认为中国要想诞生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由政府来选择大学校长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从世界范围来讲,没有哪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是由政府来决定的。这并不只是哈佛或者说美国的经验,在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苏黎世理工(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这样的大学,校长都不是由政府来定,而是应该由与大学工作关系密切并且熟悉大学情况的人来决定。
  笔者:那您的建议是大学应该自己来选校长?
  博克:的确如此,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单方面由教师来选择大学校长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美国大学校长的人选是由董事会来决定。董事不是大学的雇员,他们都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律师以及其他大学的教授,他们对大学十分关心,否则不会被选为董事。校长的遴选是由董事会与熟悉大学内部情况的教师委员会密切合作。我觉得不让教师决定所有事情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教师常常不喜欢改革自身,但大学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变化,需要改革。大部分的大学教师对社会改革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却不喜欢改革自身。因此,在校长遴选过程中,教师能贡献很多智慧,但是你不能让教师控制校长遴选。因此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吸收很多人参与,有关心大学的人参与,有对大学熟悉了解的人参与,但是最后具有决定权的是董事会,董事会的唯一目标就是希望大学能办得更好。毫无疑问,美国也有很多很平庸的大学校长,但我不认为这是因为这套制度不好所造成的,而是要预判一个人今后在这所大学能否成为一位成功的校长很难。作为校长,有时候你会很成功,你很少会彻底地失败,很少会做出非常失败的决策,但是往往会做出一些比较平庸的决策。因此,大学校长遴选的制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遴选委员会尽全力收集信息,对候选人进行面试,投入了很多时间,但所选的校长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位校长在原先的岗位上是成功的,但可能原先的岗位没有现在重要,他无法适应现在的岗位。或者他适合原先大学的文化,但到了现在的大学不适应。正像你所知道的,有些校长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非常优秀的,但假如你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可能会做不到。所以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校长遴选的程序并没有错,只因为是人都会犯错误,即便是尽了自己的全力,有时候仍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我相信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制度本身是非常合理的。
  笔者:您刚才谈了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优势,那么它是否存在着不足?
  博克:总而言之,我认为这套制度的优势还是在于最终是由董事会来做决定,董事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他们比较强调校长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筹款能力,他们可能不会太注重校长的学术管理能力,所以这时候教师的参与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很完美的平衡。但是有些时候,董事和教师委员会合作得不好,这不能怪谁,可能是互相不够尊重,没有足够倾听对方的意见。所以有时候,因为董事会有最终决定权,他们选的校长可能是非常好的管理者,甚至有的时候选择的是企业家,当然这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行,但有些情况下不见得如此。比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曾经的校长德怀特·戴维·艾生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将军,他曾经是一位不错的总统,但是他不了解大学,所以他做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并不尽如人意,很平庸。董事会当时可能觉得大学能聘请这位全民英雄作为校长而感到兴奋,但是他们没有仔细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艾生豪威尔确实是一位英雄,但他能成为英雄的大学校长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董事会犯了错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是这套制度的缺陷。
  笔者:假如在董事会中有个性鲜明非常强势的董事,他个人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是否会对遴选产生不利的影响?
  博克: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确有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董事,他们具有很强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听他的可能是因为他是亿万富翁,他给大学捐了很多钱,他非常成功。因此,人们会想“是的,他赚了很多钱,他应该无所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我想这是荒谬的。他的确非常成功,很有权势,但是他不了解大学。因此,如果你过于听从他的建议,很可能会在校长遴选中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些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认为这是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缺陷,因为这是一个由人来完成的制度,只要由人来做,就有可能无法实现原有的目标。所以我不认为要改变这一制度,人人都可能会犯错。
  (责任编辑 张 芊)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散文集《负暄琐话》和《负暄续话》中,国学大师张中行追忆诸多老北大名师的教书育人。在他的笔下,老北大的名师们有会上课的,也有不会上课的。那些会上课的自然是好老师,那些不会上课的也是好老师,因为他们在更重要的“育人”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的“育人”主要通过真学问、真性情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完成。今日大学教师不仅要学习那些会上课的,也要学习那些不会上课的,学习他们如何做真学问,如何活得简单和纯粹。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深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自世纪之交起,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供求分析视角和社会流动与分层视角两种,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目前研究大多关注“市场化”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结合中国制度变迁背景的考察和对市场转型的根源、机制的探讨不足。这不利于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历史处境和未来走向。基于社会变迁的现实背景与就业理论的流变,有必要把“国家”带回大学生就业研究中来。“
期刊
摘要: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然而国内并未建立起相应的能力标准,导致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坊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安排不当,学生能力训练不足。文章采用扎根理论对国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进行了范畴编码,构建了一个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可选择能力在内的能力模型,该模型将能力标准进一步细化为能力要素和能力执行标准;研究进一步指出了与能力标准响应的工作坊实践教
期刊
摘要:通过比较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异同,可以看出:科研经费是两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两校科研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政府;密西根大学是全成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的拨款充分考虑了学校承担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同时具有明显的重“人”轻“物”的特征。上海交通大学是全额拨款单位,科研经费未充分考虑管理和人工成本,其预算具有重“物”轻“人”的特征,偏重科研设备的购置,忽视人员费的支出,且科研项目管理
期刊
摘要:如何处理政府调控与高校自治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也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德国政府放弃了对高校进行细节干预的传统外部管理体制,改为通过高等学校法、目标协定、总体预算和绩效拨款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高校内部管理也由传统的学术自主管理模式转向管理主义模式:学术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权限被消弱,校长和院长层面的管理权力得到加强,同时成立了高校理事会作为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的方式不同,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依托校内学生科研团队、引进企业资源、以真实项目为牵引的“以队带班”实践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企业的积极性,又凸显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工程实践融入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面利益
期刊
摘要:《爱弥儿》的附录以一种复杂的、完整的与严肃的方式思寻了教育理想。它不是对完美教育的浪漫描绘,而是对教育理想的重负、严酷与危机的真实呈现。它迫使我们重审教育理想的存在和意义;认真思考教育对于自我心灵的作用;全面检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想不是一个自我安慰,而是一种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唤醒自我内心的教育斗争,促使自我勇敢地担当这种斗争,从而收获一种对于教育的坚强信心与审慎的、理性的态度。成为一个理性的
期刊
摘 要: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看,高校师生课堂互动既是师生以教学符号为媒介的主体间交往过程,又是师生对教学情境意义进行双向建构的生成过程,还是师生重建自我与整合冲突的协商过程。当前高校师生课堂互动正面临陷入冲突的现实困境,偏狭性的互动目标、单向度的互动主体、凝固化的互动内容、形式化的互动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师生和谐课堂互动关系的生成。重构和谐的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要求实现互动目标从知识占
期刊
摘要:共同治理是美国大学治校理念的核心和大学制度的基础。学术评议会作为学术权力的组织机制,为学术人员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提供组织平台,在大学共同治理结构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治理的历史与实践中可以看出,共同治理制度的形成与学术评议会功能的完善是一个并行共进的过程。共同治理这一治校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学术评议会组织功能的运行发挥,学术评议会起到将共同治理从抽象变为具体、由理念转为实践
期刊
摘要: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已经基本实现外延式发展目标,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是未来若干年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通过对某省20所不同类型、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领导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厘清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主要制约因素,发现:既存在办学自主权不足、政府部门考核评价频繁且导向不科学、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学校周边办学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