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奖”和“优胜奖”

来源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0405010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我们的黄老师,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单是她那些琳琅满目的荣誉证书,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可是同学们却给黄老师起了一个绰号——“偏心眼”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年级时,黄老师刚接手我们这个班,就定了一条新规矩:每一个学生,不管原来成绩如何,只看今后是否进步,并设了“进步奖”和“优胜奖”。即进入前十名的得“优胜奖”,原来排十一到二十名的同学向前跨一个名次、原来排四十一到五十名的向前跨四个名次的得“进步奖”。黄老师的这项规定,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认为获奖有望,学习劲头可大了,但也苦了我们这些成绩好的。我们得用比其他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保住“优胜奖”,一不小心就會从奖台上被挤下来。
  此后,哪个后进生的作业没做完,黄老师总会耐心地辅导;哪个学生病了,她就家访补课。总之,黄老师的眼里只有中等生和后进生,好像班上根本没有我们这些原来很受老师重视的成绩好的学生。
  在期中考试总结大会上,那些原来靠边站的后进生纷纷笑逐颜开地捧上了“进步奖”,就连以前经常考倒数第一的陈小明也得奖了;不少成绩好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到“优胜奖”。我呢,由于考试稍有疏忽被挤出了优秀行列。此时,我带着嫉妒的心理说:“咱们黄老师是个‘偏心眼’,只管后进生,我真想不通。”这话传到了黄老师的耳朵里,她既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只是说她的做法大家以后就会明白的。
  到了期末,在全镇举行的学科评比中,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排第一。看来,我们的“偏心眼”黄老师还真有点不同凡响之处呢!
  指导老师/黄英菲
  发稿/沙群@一起去捅马蜂窝:哪些学生需要鼓励,哪些学生需要鞭策,“偏心眼”老师心里清清楚楚。
其他文献
事情发生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星期日。  妈妈住进医院的第二天,病房里住进来一位老奶奶。  那天,妈妈要吃油条。我买了来正要给妈妈吃,只听“哐”的一声响,病房的门被人一脚踹开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叔叔背着一位老奶奶满头大汗地闯了进来。  这个叔叔是从三公里以外的小村子把他母亲背到医院里来的。看上去,老奶奶足有八十岁,嘴有点歪,手脚不能动。从进病房后,老奶奶没出过声儿,只听见那位叔叔“娘啊,娘”地叫个不停。医
作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学校的孩子,我们会被学校安排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劳动。这些劳动当然免不了辛苦,有一些甚至非常劳累,却也往往充满意想不到的乐趣,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它们是一张张闪闪发亮的记忆的丝网,将我们每个人网在其中,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原味薯片一样纯净快乐的质地。  说起来,那真是一次意外降临的集体劳动。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一,是在一所名叫渣津中学的乡镇中学就读,学校位于渣津老街的入口处。除
期刊
人的记忆有时会选择性地强调某些经历.有些在当时看起来惊天动地的大事有可能会被时间冲淡,变得难以记起.有些不经意间发生的小事却有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涌上心头,好像是让人重新考量它们的重要意义,让人感到刻骨铭心.
期刊
每当黄昏时  夕阳奶奶提着金圆桶  给大家撒蜜糖  调皮的浪宝宝  在海上追逐着蜜糖  抢到了很开心  笑成朵朵金花  山顶的狗尾草  尾巴尖儿滴着蜜  风娃娃跑来舔一口  一起跳起搖摆舞  麻雀的家在西边  夕阳奶奶把最后的蜜  悄悄搁在树巢上  给小麻雀当晚餐  当她分完所有蜜  收起圆桶回家了  她离开的背影  洒下一片温柔  发稿/赵菱
期刊
吃过一顿丰盛的晚餐,望着满桌的杯盘狼藉,奶奶伸了伸懒腰,慢悠悠地问道:“今天的碗谁来洗?”妈妈立马说:“要不我们抽签吧,谁抽到了谁洗碗!”我一听来了兴趣,从书包里掏出三张纸和一支笔交给妈妈。  妈妈拿起笔刚要写,突然又停了下来,对我说:“你去烧下水,我一会儿就写好。”我转身把水壶装满,放在底座上开始烧水。我边擦手边回头,看见妈妈已经写好了抽签的纸条。三个人,三张签,先下手为强!我迫不及待地抽出一张
期刊
九月开学,我们班来了位新老师——王老师。第一节语文课,王老师没上新课,而是在黑板上写了“精准扶贫”四个大字。说起扶贫,我还是知道一些的,我们村里的村干部经常带着上面的领导来村里扶贫走访。我正诧异,就听王老师说:“从这学期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在正式学习语文之前,我们一起启动一项工程——‘精准扶贫’工程,让需要帮助的同学摘掉成绩落后的帽子,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前期调查,王老师把全班
期刊
日本主妇佐藤朋子在一次泰国之旅后对食物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用日常食品和肥皂进行雕塑,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花式图案,她的手艺越来越好,还开办了自己的雕刻作品展.
期刊
他长着一嘴的胡茬,目光锐利而有神,两根手指之间经常残留一些白色的粉笔灰。他看上去一副很忠厚的样子,实际上“狡猾”得很。  昨天放学前,他笑着说:“今天的作业就根据大家名言积累的情况来布置吧!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  “熟讀唐诗三百首——”他话音刚落,大家脱口而出:“不会作诗也会吟!”他提起笔,在黑板上写下“诗”字。  “饭不可一顿不吃——”他继续说道。  这还不简单,“书不可一日不读!”他重复着
期刊
1  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但我妈是个片警,五点半才下班,遇到突发情况还会更晚,我爸又长期在外地,用她的话说就是“你爹他根本指望不上”。我妈一向警觉,再加上处理过不少丢小孩的案子,所以更不允许我独自走回家,怕我走失,或者被“拍花子”拐走。  于是我只好每天守在学校门口,对着我妈过来的方向望眼欲穿。眼看着周围的孩子一个又一个被父母接走,或者坐在爷爷奶奶的三轮车后面摇摇晃晃地离开。门
期刊
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如何计算时,数学老师让我们把魔方带来当学具。自打能光明正大带魔方进校,同学们对魔方的爱与日俱增。但这些颜色不同的小方块真是折磨死人了,总有一块两块不肯乖乖复位。同学们只能想出损招,把上面的小方块拆掉,然后再按颜色组装上去。不过,这种方法不仅麻烦,还有毁坏魔方的风险。  我灵光一闪,嗅到了商机,决定马上付诸行动。我在网上找来魔方教程,边学边盘算着:如果我会还原魔方,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