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其职能。在当代,博物馆的许多活动都与公众有关。可以说博物馆公众问题是所有博物馆面临的问题。
一、博物馆与公众的定义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对个人而言,公众的基本含义有二: 1、从广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具有排己性。2、从狭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及与自己有相当关系或一定交往的人(或团体)外的人群,具有排他性。“公众”一词由英文“public”翻译而来,简单说来就是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公关业务中,则特指有着某种共同需求、共同爱好、共同态度或共同行为,且与一定机构发生利益关系的、并对这个机构的目标和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和影响力的所有个人、群体和组织。
二、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陈列语言如何让一般观众看懂
免费開放之后,博物馆的观众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工、老人、孩子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者日益增多。面对这样的变化,如何让更多历史文化知识有所欠缺的观众,也能够比较轻松地欣赏高品质的陈列展览,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无论什么性质的博物馆,其陈列展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传播、普及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大多数观众来讲,他们不可能对考古、历史等专业领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因此,要使观众接收到丰富的文物信息,让他们感到参观有味道,就必需在诠释上多下功夫,改变“辅助品越少越好,说明文字越简单越好”的办展思路。文物说明要从“名称、时代、出土地点”的简单格式向更加通俗、生动和较为详细的阐释方向发展,尽量缩小学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通过恰当的展示方式,让文物更好地说话。
(二)馆藏文物如何为社会公众提供鉴赏服务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藏品的使用效率极低,各馆展出的文物只是馆藏文物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文物都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妥善地保管着,观众在博物馆展厅里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广大观众的需要。根据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和博物馆的规章制度,一般情况下,就是博物馆的职工也不能随便到文物库房中近距离接触文物,更不要说社会公众了。但随着文物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普遍提高,社会上的文物爱好者越来越多,在展厅里看看展览、听听讲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有近距离鉴赏文物的需求。
三、公众如何参与博物馆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保障了公众的文化权益,说到底也是保障公众的政治权益。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是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如何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众参与机制显得非常地必要,也非常地迫切。具体措施有:
(一)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
公众参与,说到底就是权力的让度。博物馆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让度权力,公众才会有相应的参与空间。没有免费开放政策,公众参与无从谈起。只有当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招标乃至展览的策划等核心业务允许公众参与,只有当这些公共产品的产生到使用整个过程得到公众的参与,博物馆才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
公众参与能力的提高同样取决于权力让度的程度。没有权力的让度,公众参与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过去,公众对于博物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选择权、监督权、发言权和否决权,因此也就很难约束管理者的行为。除此之外,参与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与博物馆的教育有关。博物馆举办专题性的文化论坛和讲座,可以提高公众解读博物馆藏品资源的能力以及对话能力。让公众参与到展览中来,在展览中提高对话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方法。
总之,博物馆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公众的参与,在于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众参与的机制,并在制度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一、博物馆与公众的定义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对个人而言,公众的基本含义有二: 1、从广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具有排己性。2、从狭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及与自己有相当关系或一定交往的人(或团体)外的人群,具有排他性。“公众”一词由英文“public”翻译而来,简单说来就是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公关业务中,则特指有着某种共同需求、共同爱好、共同态度或共同行为,且与一定机构发生利益关系的、并对这个机构的目标和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和影响力的所有个人、群体和组织。
二、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陈列语言如何让一般观众看懂
免费開放之后,博物馆的观众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工、老人、孩子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者日益增多。面对这样的变化,如何让更多历史文化知识有所欠缺的观众,也能够比较轻松地欣赏高品质的陈列展览,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无论什么性质的博物馆,其陈列展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传播、普及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大多数观众来讲,他们不可能对考古、历史等专业领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因此,要使观众接收到丰富的文物信息,让他们感到参观有味道,就必需在诠释上多下功夫,改变“辅助品越少越好,说明文字越简单越好”的办展思路。文物说明要从“名称、时代、出土地点”的简单格式向更加通俗、生动和较为详细的阐释方向发展,尽量缩小学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通过恰当的展示方式,让文物更好地说话。
(二)馆藏文物如何为社会公众提供鉴赏服务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藏品的使用效率极低,各馆展出的文物只是馆藏文物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文物都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妥善地保管着,观众在博物馆展厅里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广大观众的需要。根据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和博物馆的规章制度,一般情况下,就是博物馆的职工也不能随便到文物库房中近距离接触文物,更不要说社会公众了。但随着文物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普遍提高,社会上的文物爱好者越来越多,在展厅里看看展览、听听讲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有近距离鉴赏文物的需求。
三、公众如何参与博物馆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保障了公众的文化权益,说到底也是保障公众的政治权益。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是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如何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众参与机制显得非常地必要,也非常地迫切。具体措施有:
(一)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
公众参与,说到底就是权力的让度。博物馆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让度权力,公众才会有相应的参与空间。没有免费开放政策,公众参与无从谈起。只有当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招标乃至展览的策划等核心业务允许公众参与,只有当这些公共产品的产生到使用整个过程得到公众的参与,博物馆才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
公众参与能力的提高同样取决于权力让度的程度。没有权力的让度,公众参与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过去,公众对于博物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选择权、监督权、发言权和否决权,因此也就很难约束管理者的行为。除此之外,参与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与博物馆的教育有关。博物馆举办专题性的文化论坛和讲座,可以提高公众解读博物馆藏品资源的能力以及对话能力。让公众参与到展览中来,在展览中提高对话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方法。
总之,博物馆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公众的参与,在于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众参与的机制,并在制度上给予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