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司其職,友善向上流動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澳門,公佈的失業統計率在2%左右,在綜合各種數據,單純本地人的失業率大概在3%上下,目前統計局所呈現出來的失業率,我們稱之為統計失業,是統計局利用各種途徑(就業平臺、企業數據、市場調查等),搜集就業、失業資料來做出的統計,這與內地的登記失業是存在區別的。內地主要根據失業者進入職業中介機構登記等待就業的情況,以及前往政府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情況從而獲得對就業狀況和失業比率的了解。
  全民就業下的“短缺”
  澳門目前採用的統計失業得出的失業率幾乎可以認定為“零失業”的狀況,因為在一般的調查認為,4%以下屬於“摩擦性失業”,這其中包含幾種情況,比如原來的這份工作不做了,可能要去讀書深造,可能辭職後旅遊一段時間再回來做一份工,也就是在轉工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當這種統計比率在4%以下時,我們就認為基本上實現了“全民就業”。
  當然,在澳門,根據了解,事實上存在1000-2000人的長期失業,他們之中有些是因為要照料家庭、無法出門工作而導致失業,也有部分可能希望從事沒有束縛的自由職業(例如在拱北口岸往來運輸水貨等)而引起的失業,因此這部分失業情況需要視不同的情況考量,有時要考慮到個人尋找工作的滿意度、家庭狀況、行業特性等。
  得益於賭權開放後的澳門經濟騰飛,澳門整體社會呈現較快的向上發展趨勢,目前我們的“全民就業”或者“充分就業”並不代表著社會的客觀需求得到了滿足。遍觀澳門各行業發展與整體社會提升,澳門尤其需要,第一類是高質素的技術人員。博彩業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雖然博彩行業基本上不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狀況,但是在與博彩行業有關的配套行業中,確實存在顯著的專業技術人員欠缺。例如,開幕不久的永利皇宮前有一個大型的水池,它要配合音樂、燈光等進行噴泉、舞蹈等一系列表演,而這樣的設備就需要定時的維修,整個關鍵的維修入口在噴水池的中央水底位置,不僅需要維修人員懂得機電修理,同時也要求他們掌握潛水等技能;同樣在水池之外,例如有關配飾花藝的佈置,要考慮到節慶和季節的變化,每六周需要更換鮮花一次,這種大型花藝展覽要如何設計搭配,也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類似的還有新濠的“水舞間”,相關水幕的運作、機器的維修等同樣需要專門的維修管理人員,目前相關的技術工人就非常之缺乏。
  第二類需要的就是表演、歌星、演藝人員等。隨著民眾在收入不斷增加後,對於娛樂等消費的需求增加,加之一年3000多萬的遊客對於與博彩旅遊業相配套的演藝娛樂行業的需求增加,澳門自身所能提供的演藝人員非常之少,因此也是非常需要的。
  從人力資源分配的角度看,因為澳門本身存在人口較少,但服務群體數量龐大的現實,幾乎各行各業都存在一定的人力資源不足問題,特別是難招人的問題。當下,唯一人力資源供應較充足的是“公務員隊伍”,政府開放180多個職位,大概就能吸引超過20,000人報考,這樣的工作,本地人中有大把希望能夠去做,因此那些存在高技術含量或者較為辛苦的工作,就難以實現足夠的人力資源供應,其他的例如酒店、餐飲行業的清潔、保安、洗碗工等尚能通過現階段的輸入外勞等外僱制度進行提供與補充,而核心的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仍將會持續困擾澳門。
  目前很多技術性工種仍然缺乏新血進入,大眾在傳統的教育與新的生長環境影響下,在求學階段早已經將管理、法律、醫師、文員作為自己的就業目標,因此能夠做到辦公室的不少行業都有人擠破頭想進入,而一些技術類的行業包括機電、建築等行業,即使社會上提供了大量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優厚的薪酬,但因為存在著職業風險以及較為辛苦,很多人還是不會選擇此種行業進行就業。在澳門本地人口數量只有65萬的情況下,同時又要接待每年3000多萬人次的遊客時,澳門30幾萬的勞動人口每天需要服務75萬左右的人口(遊客加上本地常住居民),因此只要遊客數量保持穩定,澳門的就業情況就能得到充分保障,從2000年(回歸初始)的6%左右的失業率,到2003年開放賭權以後,隨著澳門金沙開幕,需要大量的建築工人,這就解決了原本嚴重失業的建築行業。隨後又需要大量的莊荷,當時只需要就業者具備初中以上學歷加上三個月的培訓,就可以上崗,解決了部分中壯年人士的失業問題。鑑於莊荷入職的門檻不高,工資薪水也比較理想,吸引很多人紛紛從原來的崗位上轉工到莊荷行業,這也在無形中解決了澳門不少低學歷人士的就業困難。本地居民充分就業的同時,不代表就業者人人滿意,這其中反映出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就業質素”。在就業“量”上,澳門做到了“充分就業”,但是其質並非理想,存在較為嚴重的市場狹小現象。
  市場狹小,選擇單一
  一方面,澳門人在面對就業市場時,選擇較為單一化,這本身受限於澳門是一個相對地域狹小的地區,產業單一,可以提供的選擇不多,農業現在幾乎不存在,工業上只存在少部分的加工業,例如食品加工等。在金融業這種相對高端的服務產業方面,澳門現時多以銀行服務為主,雖然現在澳門政府開始提倡發展特色金融,但畢竟存在一個發展過程,無法在短期內就發展壯大,吸收大量的新興就業人口與改變現有的澳門就業結構,其他服務產業則大多與博彩旅遊行業有關。當然,未來澳門還是存在不少機遇的,隨著產業多元化的深入推進,在互聯網創新時代,不少行業都會發展壯大或者應運而生,尤其是物流等行業。過去,由於澳門地域限制,因此沒有太大的發展,只是範圍與規模較小的貨物運輸等,隨著電商、國際間貨物等運輸頻繁,涉及到物流業的多個分支,例如物流倉等都需要不同的人才進入,活化整個產業。
  現今,澳門人除了在就業選擇上的單一化等問題之外,也會面臨到“流動”困境。在職場上的流動,本身就包括了“橫向流動”與“向上流動”兩大類。在“橫向流動”中,由一個行業直接跨度到另一個行業,比如從莊荷直接轉工到廚師,就存在較大的困難,需要掌握新行業的技能,也要存在那樣的職位空缺才可行,因此橫向流動目前而言,存在的困難在於機遇與技能,特別是專業技能,這個往往是求職者自己會深入思考的。而在“向上流動”上,主要是指升遷與向上發展,比如從莊荷的職位到分區經理,這樣的不同職位同在一個發展線上,因此在原則上,向上流動是比橫向流動要相對容易。現在社會上多有討論的是本地人向上流動的空間不夠,機遇不多,這其中是存在歷史發展的脈絡的,賭權開放早期,由於人手、管理經驗等,引入了外地高質素的管理人才介入博彩行業的管理等,現在本地人覺得自己已經開始熟練掌握很多技能與經驗時,就認為相關的管理職位應該要由本地人來負責,這也符合當初引入外地管理人員的初衷,在本地人無法有效管理前,由部分外地高管負責,等到本地人掌握了相關技能與經驗後,自然鼓勵本地人向上流動,掌握部分職位。其實,政府部門近幾年來都在積極努力推動本地居民的向上流動,對於一些本地人已經可以掌握從事的職位,已經逐漸不與外地管理人才與僱員續期了,從而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和流動機會。同時,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培訓機會,讓本地居民盡可能多掌握相關職業技能,從而有充分的能力來管理。但培訓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需要理論學習、實務操作以外,語言上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目前澳門的一些外國企業中對於英文的要求是較高的,部分本地職員能否適應又是一個新的問題,也就是本身的技能是否過硬,決定了他是否能勝任這樣的職位。因此,未來要進一步實現本地居民向上流動,除了政府培訓與政策配套以外,個人的能力與努力非常之重要。   寧“白”不“藍”,社會應反思
  努力對於青年一代的就業者而言更為重要,政府多年來在青年就業上推出多項政策,鼓勵青年充分就業,目前澳門學生的大學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經高達近90%的比例,可以說澳門的下一代年輕人基本都是大學畢業,而在畢業之後大部分就開始接觸社會,走入職場,相對於上一代人成為技術人員的高比率而言,這一代的年輕人即使是機電、工程、製造、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畢業生,都希望直接進入技術上的管理層,或者直接在辦公室中從事管理、文職等職位,白領是大家普遍的職業期待,幾乎很少有人願意做藍領,爬上爬下,修理機電或者檢查工程,大家的專業選擇上也無非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希望進入司法與律師行業,工程專業的學生直接成為工程師體系的一員,這其實也不是這些青年學生的問題,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的氛圍如此,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成為高端白領而非街頭藍領,認為只有做了律師、醫生、工程師、管理層才是這個社會的精英,因此使得學生們在專業選擇上“一窩蜂”,在實際的就業中也是“一窩蜂”,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要全社會來一起推動觀念的改變,要形成一種認識,那就是“職業技術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術與社會職位”,近些年來,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一直在推動相關技術培訓,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之下的“IT技術”,不僅培養大專院校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帶領他們參與各項國際賽事,提升實際操作的經驗,有利於他們步入職場後,能夠較快入手,同時又掌握學習的技能,不斷提升,從基層能夠快速地累積經驗升遷到管理層等。
  同樣競爭力對於這一代的年輕人也尤為重要,除了專業技能上的競爭力以外,軟實力同樣重要,雖然對於澳門整體的就業人群而言,競爭力都是核心因素,但是面對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區域化甚至是國際化的競爭日益加劇,年輕一代包含語言、溝通、電腦軟件等的應用都顯得尤為重要,由於行業的差異,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標準適用於所有職業,但相比之下,語言溝通能力是目前大多數行業技能的核心要素之一。澳門,相對於鄰近地區而言,外語能力還是較低,在國際化的溝通交流上仍有欠缺,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近些年澳門青年一代在電腦資訊上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包括了Microsoft、Adobe 等軟件的掌握,因此未來政府與青年人都要在軟實力的提升上下功夫,從而提高澳門整體的就業競爭力。
  而這背後的關鍵輸送者:“教育”,就顯得非常關鍵,歐洲的德國從小學教育開始就培養學生對於職業、職業技能的了解,在高中職技與大學教育上也多有所引導,造就了德國長盛不衰的技術就業人口與高端、精準製造業的數百年延續與發展,在亞洲區的南韓,近幾十年來的發展經驗也同樣如此,因此澳門的教育也必須反思,我們需要怎麼樣的教育培養下一代,適應澳門的發展,接受全球的激烈競爭。只有教育系統、政府、社會、就業者各自能夠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發揮不同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個友善、充滿向上競爭力的職業就業環境,澳門社會才能在各種競爭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其他文献
“星宿——尼古拉斯·德拉羅什作品展”以星宿為題,展出法國藝術家尼古拉斯·德拉羅什的的全新攝影系列《初見》、一座巨型雕塑《岩石》以及在杭州所創作的《土狼在中國的冒險》繪畫作品。  《初見》攝影系列以一個外國人角度來觀察、探索和捕捉初次看到的中國印象,同時透過置於展館中間的望遠鏡,引領觀眾從縮放的視窗去探索作品,品味作者創作過程。  而《土狼在中國的冒險》則是尼古拉斯以動畫《Road Runner》中
期刊
截止2017年4月,小城澳門的垃圾焚化中心月接收近4萬5千噸垃圾,本澳唯一的堆填區已經接近飽和,垃圾處理問題日益嚴峻,如今的澳門會否面臨“垃圾圍城”的威脅?  傳新澳門協會林宇滔理事長直言,回歸前葡國政府對澳門的環保基礎建設投入了不少資源,垃圾焚化爐技術先進,消化了澳門巨大的堆填垃圾,更滿足了居民的日常垃圾的處理量,成為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然而,正由於焚燒垃圾太過容易,導致澳門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
期刊
垃圾中的廚餘很令人頭痛,尤其是本澳垃圾中百分之四十為廚餘垃圾,儘管有部分酒店已進行廚餘回收計劃,但並未得到全面推廣。如今有否必要全面推行廚餘垃圾回收計劃?若推行對於餐飲業及普通市民而言,將會帶來哪些利弊?  林宇滔直言,澳門日均產生一千三百噸的垃圾中,有四成是廚餘垃圾,其中商業廚餘應該佔據一半以上的量,如果妥善回收處理商業廚餘,垃圾量可減少百分之十,足以見得廚餘回收處理的方法見效快,社會各界沒有理
期刊
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瓦礫——亞歷山大·法圖作品展”,為本年度澳門藝術節展覽項目之一,展出超過二十件作品。  亞歷山大·法圖被譽為都市藝術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擅長巧妙地運用在模版上的繪畫、牆壁刻鑿、告示牌、絲網印刷、煙火爆破和霓虹燈等多樣的媒介,不斷突破藝術表現形式的界限。展覽展出運用澳門元素創作的作品,以歷史和文化為基礎,包括街頭海報拼湊而成告示板,撿來的舊門創作浮雕,在澳門街頭拍攝的慢鏡錄
期刊
由體育局主辦,教育暨青年局、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及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協辦的“2017親子運動日”活動,已於6月18日(星期日)在塔石體育館圓滿結束,吸引了4000人次參加。活動中,父母與子女互相合作進行了多項的康體競技活動,場面熱鬧、親情洋溢、滿載溫馨畫面。  活動按照參賽兒童的年齡,分成A組(7-10歲)、B組(4-6歲)及C組(2-3歲)3個年齡組別,各自進行兩項康體競技活動,角
期刊
前 言  正當大多數東亞國家都對“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中國提倡的“區域合作”計劃一片叫好之際,不管是英美還是日本的投資顧問公司,對全球(包括大中華地區)的傳媒企業前途,都作出相當悲觀的評估和預測。  更令人震驚的是,十年前還在香港和台灣傳媒市場每年賺錢數以億元計的“壹傳媒集團”,經過最近兩三年虧損數億元之後,對旗下員工發出正式通知,企圖把旗下《壹週刊》及《蘋果日報》部分版面,包括副刊、娛
期刊
澳門藝術櫥窗今次推出“百樣生態——陳佩玲作品展”,特意將場地設置成藝術家的“研究實驗工作室”,讓觀眾觀察各樣取材,與藝術家一起探索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  陳佩玲主修繪畫,作品以裝置、攝影及繪畫等多媒介創作,以日常生活體驗與想像為題,表達自身、城市及自然三者之關係。展覽包括“百樣生態”、“藍色彼丘”、“城市藍圖”及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新苗計劃資助舉辦首個個展“我們你們他們”。作者以古老的藍
期刊
澳門美高梅特別呈獻古“金”中外——黃金藝術珍品展,該珍品展是法國五月銀禧慶典活動之一,由Le Mus e la Carte館長安妮·凱米勒及Maecenae會長龐智睿先生聯合策展,帶來超過250件精雕細琢的黃金工藝製作及藝術品,包括由17世紀至今的藝術品、宗教文物、古董傢俱、服裝和配飾、珍貴珠寶腕錶,以及具代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等。  展區劃分為6個區域,包括“黃金與材料”、“神聖的黃金”、“黃金與
期刊
“雞”、“吉”諧音,這讓看到大雞便預感到喜慶吉祥就要到來了。雞也就成為吉祥的象徵。雞被人們稱為“知時鳥”。在鐘錶出現之前的漫長歲月裡,公雞一直擔負著“報曉”的職責。  雞有“德禽”的雅稱。古人認為雞有五德,是文武兼備,勇敢仁義又可信賴的動物。《韓詩外傳》中記述了田饒的一段話:“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與“吉”諧音,所以被人們認為
期刊
由體育局與澳門武術總會合辦的澳門青少年武術學校,6月25日於澳門國際射擊中心——決賽館舉辦“澳門青少年武術學校同樂日”活動,吸引約600人參加。  澳門武術總會理事長陳永傑致詞表示,澳門青少年武術學校在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走過了整整的十年,期間有2,000人次的澳門青少年參加了學校的武術訓練,更有一批優秀的苗子經過訓練之後,在學界比賽、青少年賽、公開賽及亞洲、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取得優異的成績。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