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652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造力必须从小培养,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从小思想解放,敢想,敢说,敢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1 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个人的见解,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验证自己的看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
  1.1 提倡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争论、辩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道练习时,当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之后,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大家都点头示从,但问及原因时,他们却无以答对。思考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相信那位成绩好的学生比自己强,认为他们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如果自己的答案与他的不同,那一定是自己在哪儿出了问题。如此现状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极力倡导学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争论,乃至辩论。教师如以调控和指导,对其中观点有错误的学生,也要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热情地鼓励,同时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互助讨论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汲取错误的教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1.2 鼓励学生向老师指正错误、质疑和问题。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发表完一个正确的观点之后,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随即反问,虽然不说出反对的字眼,但语气、神态都表明是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的。然后再去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察言观色,很少有人同意、支持那位同学正确的观点,来批评指正老师的错误。究其原因,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统课堂”,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学生盲目地顺从和服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把老师看成他们群体中的一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热烈讨论,无所顾忌。学生质疑时提出的问题,有时听起来很荒唐,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但在这样的问题里面,往往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智慧火花。加之,老师也不是无事不晓的圣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把握不准。所以此时,教师切不可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对学生的问题主观武断地给予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责怪提问题的学生,而要妥善处理,以产生一种良性互动,激发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质疑,并通过质疑问难、亲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3 组织学生评学评教。有部分学生,其思维方法、学习经验非常之好,值得推广和借鉴。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和学生问的相互评价,总结失败教训,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上丰富了“教学相长”之内涵。
  
  2 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映在课堂外,就是让学生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地思考、探究、解决遇到的困难。
  2.1 敢于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父母不按照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而人为地替自己的子女设计一条呆板的“发展”之路(与其说“发展”,还不如说一种“桎梏”)。我校有一位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设计了一份双休日作息时间表,从早到晚分秒必争,琴棋书画无所不学,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全才”、“通才”,殊不知“望子成龙”心太切,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应教育学生既要尊重自己的家长,又要敢于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说清自己的兴趣、愛好及理想抱负,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做自己想做、乐做的事。同时,教师要利用闲暇时间,多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与家长共同研究,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2 要敢于对书本提出疑问。我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有个学生,看完《十万个为什么》(修订本)中《恐龙是什么动物》后,发觉关于“鱼龙、翼龙”的说法与自己读的小学第六册《恐龙》一文中的说法不一,经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确定小语教材中“鱼龙、翼龙”是恐龙类的说法不正确。于是他勇敢地向教师反映。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总之,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些书籍(包括教材)中的知识老化,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加之作者、编者也难免有疏忽犯错之时。所以,我们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能迷信书上的一切,不辨是非地一概接受,而应多渠道地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生活知识,敢于对书本知识大胆质疑,并能通过查询或实践等方法获取正确、新鲜、灵活的信息。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教师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有心人,要始终如一地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要求,使其受到鼓舞,并充满信心地尝试和思考人生。
其他文献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    1 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
期刊
[摘要]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农村学生在数学应用意识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前景不容乐观,应试教育模式“毒害”较深。农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还急待数学教育工作者,特别一线的数学教师去研究。现在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立项课题的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来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 问题情景 生活情景 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一门讲授公民知识、传授心理知识和法律常识的知识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德育课,就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来讲,更应该侧重德育课,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但现实却不如人意。    1 现状分析   
期刊
[摘要]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中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参加数模竞赛活动能够从诸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可以推动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
期刊
[摘要] 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给人以美的陶醉,美的享受。  [关键词] 体育审美 体育美学 人体美 艺术美欣赏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
期刊
[摘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实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而教学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深刻认识教师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评价制度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而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对这种改革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
期刊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些,学校和家庭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和家庭环境要宽松和谐,教师与家长间要紧密配合和协作,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健康地成长。    1 学校与家庭间存在不和谐现象    1.1 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存在
期刊
[摘要] 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和平、战争和发展;国内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无疑对21世纪的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素养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尤其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现代意识方面,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学,应该树立面向2l世纪的教育观。  [关键词] 生物教学 21世纪 教育观  
期刊
老子的幸福感是“无为而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幸福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态、价值观和心境。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但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书育人、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教师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
期刊
“师德”是教师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在字典上“师”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或学习榜样的意思。“德”是道德、品德。合起来“师德”即是向别人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或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应具备的道德和品德。我认为师德的核心内容应是师爱即爱学生。  记得有一个专家组对某校进行了一次调查,题目是“你爱学生吗?”有98%的老师认为自己非常爱学生,同样的问题提给该校的学生。却只有34%的学生认为老师爱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