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基础教育面
  临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的核心目标。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小学科学课是最能诠释创新精神的学科。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根据学习《科学(3—6)课程标准》及《解读》的体会,并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创新热情和实践欲望
  学生生性好问、好玩、好动,这就是他们或多或少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再加上科学课本身的趣味性和操作性,更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依据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运用创新性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欲望,使他们乐于推导、猜想、提出想法、见解或推论;善于观察、实验、分析,产生创设动机。比如《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师先放手让学生们尽情地玩一玩桌上的实验器材,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学生玩得都很投入,而且想法新异,玩法奇特,提出了很多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像桌上的这些器材为什么用手一动都会发出响声?为什么不动它们,就没有响声?为什么用铁锤敲敲,在鼓发出响声的同时,鼓皮上的小豆子会跳动?若在钢尺上放个硬币,继续拨动钢尺,硬币为什么也会跟颤动的尺子一起跳动……针对上述问题学生们再经讨论、分析,便找到了“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一规律,进而又推想到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此时,学生们的兴趣更高了,他们自己用实验来证明上述判断,结果是轻松自然地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论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不仅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迈出了创新的步子,有了亲自动脑、动手实践的经历。
  二、设置探究的情景,让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即猜测,是指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答案。有很多科学论断,都是在前人猜想、设想的基础上,经过试验、论证而得出的。达尔文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当他发现植物的幼苗顶端都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时,他便提出了“其中可能含有某种物质跑到背光的一面”的猜想。这种猜想在他生前虽然未得到证明,但是却给后人一种启示。经后人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存在的。由此可见,猜想、设想在人们的发明、创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适度地激活学生,让他们大胆去猜想、设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电磁铁(二)》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时,教师适时提出:“电磁铁的磁力
  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先让学生去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像前人研究问题那样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终,经过他们的努力,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猜想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驱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根据已知的不明显线索进行创造性思维,自己凭想象动手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诚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并非只通过一次实验就获得成功,有时需要几次或更多次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表现在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经常让学生去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学生不但自行获取了课文中的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在研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小组研讨的学习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斜面》一课,在提出“用什么方法能把大铁桶放到车上?”的问题之后,学生立刻以小组为单位议论纷纷,有的说用绳子捆住大铁桶,然后用起重机吊到车上;有的说用杠杆,把它撬上去;有的
  说用滑轮组,既方便又省力;还有的说……
  想象与创新就这样放出异彩。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舍得在这一步上花时间,不要给学生任何限制,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相处尽可能多的办法,“比一比,谁想的办法最多?”小组内的同学通过研讨,每想出一种办法,就在纸上画出一个五角星,并在五角星内注明“小思考家”的姓名。“听一听,谁想的办法最好?”又一次把小组研讨推向高潮,研讨更加重要激烈了,如果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这个办法最好,那么就把它画成一个特大的五角星来表示。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地汇报研讨结果,必要时给予补充,唤起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设组与组交流评价活动,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他们的研究方案不断完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成功,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将是未来的科学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形式。而科学探究的核心策略就是强调“学中做”,强调体验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潜能使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实验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外显过程,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途径。
  首先,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创新精神也更能得到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不怕失败和出错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动手的实验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反之,教师过多干预的实验环境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教学《雨和雪》时,可以把“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经历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明白雨的形成和水蒸气遇冷有关,并推想雪的形成与雨的形成基本上一致的,只是受冷在零摄氏度以下而已。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继续研究“怎样使雨、雪变成水蒸气?”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训练了他们逆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想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自由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
  到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于理解和运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再加其它单调的辅助手段——一块小黑板、一幅挂图,使课文里的抽象内容、情感、意境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较易沉闷,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久而久之
期刊
高中数学作为现在高考的重要科目,是高中生必需认真学习的一门学科。有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成为该学科成绩的佼佼者。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永远成功者,进入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特别是部分女生到了高中以后对数学思维方式的错位造成了成绩的下降。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数学的冷漠。有了怕见高中数学老师、怕上数学课、这种恶性循环现象致使同学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惧怕”
期刊
金秋九月捷报传,在国家质检总局举办的2016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梅州市梅县区被授予“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荣誉称号,这是广东省唯一一家获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的悖论性存在特性进行梳理;通过深入阐释人的悖论性存在理论来揭示人的超越本性。研究认为:体育美作为一种超越性的人文维度,在起源意义上促使体育这一人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天,总是意味着丰收的喜悦。  11月11日16时15分,燕山脚下,雁栖湖畔,湖光山色,疏林如画,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此圆满落幕。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这次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深信,今天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当我们回顾雁栖湖会议这段历史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  山水作证、时光铭记:2014北京APEC会
The first speech of CSCO-Lilly medical experts’ auditorium in the year of 2011 was given on February 15th in Wuhan. Professor Shiying Yu, the chief of Tongji C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平时,我们都听到过这样的一些话:“广告简直没有效果,钱白白浪费了!”“我知道我的广告费至少浪费了一半以上,但是我不知道究竟浪费在了哪里?”说的是因为广告投放的媒体不当
改扩建后的唐山博物馆是唐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更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开发多元文化资源服务;激活城市历史亮点,提升文化服务活力;深化城市文
“十二五”规划将具体化地体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期战略意图。其规划的制订与执行将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关系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推广与实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