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e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文学体制皆有所不同,在文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唯有一点未发生变化,即寄观点于生活中的事与景,并由此延伸出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桃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远古时期,桃便作为驱鬼辟邪之物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文学著作中,桃花的引用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业已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意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桃花 意象
  中国是桃的故乡,在远古时期,便已有关于桃的记载。桃花由于色泽艳丽,花形呈梅花状,优美淡雅,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桃不仅具有观赏性,桃果亦甘甜多汁,且被人们称为“五果”之首,其受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桃也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自《诗经》起,桃花在文学作品中便时常可见,桃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饱含了文人学者的审美情感,呈现出种类各异的文学意象。
  一 桃花中的爱情意象
  桃花与爱情一直有着不解之缘,桃花的花语是爱情俘虏,文人学者多用桃花来吟咏爱情。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流传度极广,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能吟诵。这首诗其实是来描述一段才子遇佳人的爱情故事,二人因桃花结缘,在桃花的见证下两人心中均爱意涌动,爱情的种子就此种下,但时光荏苒,到第二年桃花盛开之时,崔护再次来到桃花林,桃花美艳依旧,但佳人却已难觅芳踪,崔护大为感怀,在心伤难解之时,写下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句,并得到后人广泛传诵。此人此情、此景此诗,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人面桃花”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意象,时常用来描写爱情或是形容佳人。所以,崔护这首《题都城南庄》被后世看作将桃花比拟爱情的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之后文人的诗词创作。把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借由对桃花的情感来表达,业已成为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文学手法。爱情与桃花的缘分就此拉开帷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以桃花喻爱情的手法,在历代的作品中时有出现,使后人能够深切体会到诗人的真挚情感。
  二 桃花中的美人意象
  桃花色泽艳丽,以粉红色居多,香气怡人、惹人喜爱。由于桃花极具美感,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时常将桃花比作美人,用桃花之美衬托佳人之美。“桃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姚际《诗经通论》)由此可以看出,桃花与美人的渊源颇深,这种借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以桃花喻美人,所处的环境、朝代不同,所呈现的人文景象也有所区别,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含羞之美,代表作为《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词中用桃为引,用桃花赞美新娘出嫁时的貌美无双,用桃树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形容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其中运用了比和兴的文学手法,将女子出嫁的美丽、愉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类为艳丽之美,代表人物为《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李香君的美艳远近闻名,位列秦淮八艳之中,即便是文人墨客、儒雅之人皆知晓其艳名。
  第三类为清纯之美,代表人物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桃花依旧笑风。”崔护来到城南一处村居赏春,在桃花树下偶遇一女子,如桃花般纯洁、美好。在古时,未深处闺阁,而是在外抛头露面,定是家境较为贫寒。平日里装扮朴素,粗布麻衣,粉黛未施,在庄稼收成时,还需要在农田间辛勤劳作,日积月累,肤色便会健康红润些。与崔护相遇时,桃花、佳人两相映照下,崔护的心湖便难以平静了。崔护能够与此佳人相遇,与其进士未能中选有极大关联。崔护进士未第,心情十分低落,便想借由散心排解抑郁,才有此偶遇。若崔护进士及第,想必高朋满座,与朋友把酒言欢,便无法作出这等经典诗句了,更不会认识清纯如桃花般的美女佳人了。
  第四类为垂怜之美,代表人物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自小便失去母亲,被外祖家抚养长大,在未成年时,父亲又因病离开人世。在祖母家中,平素虽衣食无忧,下人围绕,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园,难免会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时常心情抑郁、睹物思人,感叹世间万物飘零。“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诗中也将桃花与美人相关联,但却不似前三类人、花相映,彼此衬托,此处是单纯的将人与桃花进行对比,传递内心的满腹愁绪。帘外的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的鲜艳欲滴,而帘内的人却心事满怀,泪湿衣襟。此等美景下,为何会有如此心境呢?“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在林黛玉眼中,满园的桃花春色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丝喜悦,她从桃花中没想到自己的容貌,却只想到了眼泪。如果流泪能达到泪眼桃花的程度,该是何等伤心。人们将林黛玉与桃花作比时,往往不会与她的花容月貌相关联,只会联想到春去花残的落败景象。
  三 桃花中的桃花源意象
  在古典文学中,桃花还被赋予了桃花源的意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充满着生机盎然和鸟语花香。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诗人勾勒了一个心中向往的美好社会——桃花源。在桃花源中人们辛勤劳作,自给自足,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敦亲睦邻,没有等级压迫,没有封建剥削,没有苛捐杂税,社会一片详和盛景。这样美好的社会当然仅是陶渊明的一时空想。桃花源可谓诗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是美好的社会构想,但仍没有摆脱我国传统民族制度的整体框架。陶渊明之后的诗人便用“桃花源”来形容心中向往的美好社会,或是远离喧嚣的俗世,过归隐山林的生活:“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唐李白《古风》十五)“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唐张旭《桃花溪》)在我国古代,文化受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政治局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感到压迫难耐、时运不济时,却无法直接表达心中的不满,在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现实的残酷无情时,人们只能在心中描绘理想社会,所以在看到《桃花源记》这首诗时,很容易产生共鸣。王安石《桃源行》说:“重华(舜)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在诗中,作者感叹太平、安定的美好社会仅在远古时期出现过,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斗争和残暴。这是当时社会的人们,读到《桃花源记》时都会发出的感叹。《桃花源记》中作者对世外桃源的殷殷期盼,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这种由桃花借代美好的理想社会,被后世文人纷纷效仿,他们将对社会制度和自身境遇的不满情绪全部灌注于对桃源仙境的憧憬之中。这种通过诗句来解史叹今的写作手法被后人广泛使用,可见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桃花源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同。将桃花源意象赋予桃花之中,像一种精神、一种习俗般被后人沿袭,社会时代在发展、转变,但桃花源的魅力却历久不衰。   四 桃花中的青春易逝与红颜飘零
  桃花花色鲜艳,花形独具神韵,香气淡雅怡人,美中不足是花期较短,三五天便败落,花瓣落入泥土之中,也只落得被人踩踏的凄凉结局。所以,在古代文墨客看来,桃花象征着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却让人无限追忆、怀念。花瓣在风中飞舞的景象又好似美人的身世一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让人感叹世事终难圆满。清代李渔曾言:“草木之花,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周朴有诗《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桃花盛开、众人齐聚观赏的美景,但经历一场狂风之后,桃花纷纷凋落,色泽艳丽的花瓣只能散落在青苔石阶之上。作者经由桃花来描写美人的身世,青春韶华时得到众星捧月搬的待遇,待到青春不再、美人迟暮之时,便无人再来问津了。表达了作者对年老美人的同情之感。表达相同观点的诗作不胜枚举,如刘长卿的《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年年岁岁,桃花庙中的桃花树周而复始的盛开、凋落,在凋落之时难免会感伤、怀念桃花盛开的繁荣之景,诗中描述的应该也是一位美丽已成过往的夫人,在感怀自己曾经的美丽年华。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桃花的这种意象被多次运用。林黛玉在《葬花吟》中说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的《葬花吟》大家都有所了解,这首词是林黛玉边哭边吟唱的,此时的她在怡红院受了委屈,与宝玉又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加之一直以来寄人篱下的种种愁绪,积压心底的怒火便喷薄而出。那花败之际随风飘落的桃花,恰好触动了林黛玉愁思。她用花来比喻人生,花开得再艳丽、随风摆动得再多姿又有何用?结局终不过是凋零、飘落,得到的只是短暂的美好,待到季节变换时,便只能随风而去,没有半点可依可靠。另有《桃花行》写到:“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在这首诗中,整篇表达的情感都十分哀伤,正如林黛玉的人生际遇一般,林黛玉在这首诗中,将桃花与自己作比,表达内心难以排解的愁苦。林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的吟诵愈发浓烈,待到诗的结尾,便是人花合一,用桃花易逝慨叹自己命薄,唯有悲到极至的《桃花行》,才能让“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
  五 桃花中的春天意象
  桃花的花季在初春时节,通常在冰雪悄融,万物在慢慢苏醒时,一抹艳红便进入视线,桃花用自己的淡雅香气,呼唤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在古代文人看来,桃花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宋朝陈亮的《采桑子》开篇即写“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暄妍”,东风通常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桃花在东风中盛开,美艳淡雅仿佛美人醉卧枝头般撩人。在诗中,桃花与东风两相并用,很自然地便引出了“春色暄妍”。桃花在诗中的角色也有所转变,不仅是静态的景物,还是动态的春天使者,告之世人春天的脚步已临近。
  桃花由于其开花较早,并且花色艳丽成为初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文学作品中,桃花不只与东风组合扮演春天使者的角色,桃还可与李进行组合。一如:“桃李栽成艳格新,数枝留得小园春。半红半白无风雨,随分夭容解笑人。”(宋王周《小园桃李始花偶以成咏》)在诗人看来,桃李便是春天,桃李相映盛开煞是美艳,在无风无雨的晴朗天气,让人看后,喜悦之感便由心而发。对于诗人来说,桃花是春天,桃花是生命,桃花亦是希望。
  桃花由于具有一些特有的品质和性格,使得古代的文人志士乐于以桃花作为思想和情感的寄托,随着文学发展、朝代的更迭,桃花已形成了几种特别的意象。对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桃花意象加以研究,对于后人分析古代学者的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意象的研究做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洪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2期。
  [2] 刘莹:《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学理论》,2012年第35期。
  [3] 王维夏:《浅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群文天地》,2012年第23期。
  [4] 朱君梅:《古典文学中桃花与爱情关系小考》,《文学教育》(下),2013年第3期。
  [5] 杨峰:《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寻美》,《文学教育》(下),2014年第2期。
  (陈熙熙,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重要制度,它对于促进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具有积极和重要作用。但由于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宋代僧人宗晓编撰的《乐邦文类》一书,汇集了包括宋代在内的大量净土宗诗文作品,特别是其第五卷,收集了与净土宗有关之赋、铭、偈、颂、诗、词等体裁的作品数十篇,作者大部分
2012年1月14日,山东流动舞台车配发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出席仪式,并为16市基层文艺院团颁发流动舞台车钥匙,省政府副秘书长司安民主持仪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在辽阔的东北、淮海、平津地区,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万军鏖战,挥就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三大战役,共歼灭国
随着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外层空间已成为一个新的“军事高地”。包括军用卫星及其应用系统在内的军用航天装备,在支援地上的军事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它已被纳入武装力量结
关于特异功能的研究中最神秘、最令人不安的一面,是特异功能在谍报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近几十年来,国际特异功能研究界确定的视感、遥感、传感和触感等4种特异功能,已经引起
办理刑事案件,学会代理辩护,是高校法科学生的一个学习目标,也是诊所法律教育的任务。建立和利用刑事法律援助的实践平台.是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基础和条件,因为“诊所教育
花季少女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巨大的秘密压迫了她的心性,忏悔与救赎,记忆和遗忘,城市的优越和乡村的简陋,能撑起成长的代价吗?一“5·13”事件过去了,时间对于我来说过得很缓慢
关于韩国特种部队的情况由于外界对其报道较少,因此世人知之甚少。最近,俄罗斯《红星报》首次撰文透露了韩特种部队的训练情况。 韩国特种部队的始祖是在朝鲜战争期间负责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并日渐成熟,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政府管理职能也日益多样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渴望政府能为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As the 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