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祖国 传播汉学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ersonKK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端然,1956年生,云南昆明人。曾为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教授。现在美国杨伯翰大学、盐湖城学院教授中国书法。2002年美国国际艺术研究院出版了他书法教学的专著《字髓》和《端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快乐,他又把这份快乐传递到了不同语言的遥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艺术。
  
  戊子仲夏,经杨开金先生介绍,笔者与旅美学者樊端然教授在北京相聚。樊先生中等个头,温文尔雅,颇具学者风范。他定居美国多年,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并在美国多所大学主持中国书法教学工作。整个下午,我们在品茗赏音观佳作的快乐氛围里,围绕着书法话题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交谈中,樊教授娓娓道出了他对书法、事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
  


  樊端然教授自幼喜爱书法,他曾插过队、当过工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毕业后,出于对艺术的酷爱,主动要求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工作期间,潜心书法创作,对两汉碑刻以及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伊秉绶、金农、康有为等历代书法大家作过深入研究,1996年破格晋升为书法学科专业教授。
  
  以“世界杰出艺术家”身份移民美国
  
  迄今,在云南著名的佛教圣地昆明圆通寺里悬挂着一块4米长的鎏金巨匾,上书“佛谷云深” 四个雍容雄浑的遒劲大字,便是出自樊端然教授之手。1997年,樊教授应邀到牛津大学讲学并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在展览中此匾墨迹受到了高度的赞誉,类似的匾额,在云南多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都能看到。2000年,樊端然教授以“世界杰出艺术家”身份,移民美国。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樊先生应邀赴美国参加由美、英、法、日、加等国家共同举办的第21届世界文化交流大会,并在旧金山举行个人书法展,他的一件带有汉简笔意的《琵琶行》行楷长卷有人用10万美元购买。2002年,樊教授在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中国日”举行个人书法展览。此后每年都在美国不同城市举行书法展览。美国《世界日报》《金山时报》《侨报》《东方报》,英国的《星岛日报》还有香港《文汇报》等报刊相继对樊先生进行了专访,邀请他介绍中国书法艺术,这使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影响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谈到在美国的经历,樊教授颇有几分欣慰。他说:国外不乏有热爱书法艺术的人和群体,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学习书法都是身心的锻炼和修养。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广泛的、空灵的、寄托人文情怀的心理属性,这个属性是人类文化中所共有的。他在给学生们讲授中国书法课时强调:中国书法是视觉艺术,只有让人产生美的享受、心灵的感动,有遐想,有回味,才是好作品。而要写好汉字书法,需要认识结构,掌握笔法,笔法是毛笔写好汉字的前提,结构是准确把握汉字的基础。同时,书法是见情见性的视觉艺术,是“心画”,它有自身的规律,因人而出性情,不能去“做”,去故弄虚玄,重要的是须用心、用情、用力去“写”,“写”则直抒胸臆,“写”则直见心性。汉字书法的一笔一画、一字一幅,无不体现着“功夫”,是千画万画的练习,是心手双畅的结果。他还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是其笔画线条的“质感”,这个“质感”就是笔触,就是线条痕迹。在他的书作中很突出的质感线条有如“绳索”,仿如“车轮压痕”,他说这是古人对笔墨线条所形容的“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的延伸,是所谓的“古气”“金石气”。而书法线条中“绳索”“车轮压痕”的效果,则是笔墨弹性和粘力的表现。形象地说,笔画的“绳索”状、“车轮压痕”形,就是书法用笔中古人强调的“疾”“涩”所形成的笔墨韵味。而对整体布局和章法结构,樊教授又强调在笔画间的穿插联系,字与字的顾盼相生,要求落笔、收笔的准确、精妙,即迅疾行笔,戛然而止,占住空间,守住黑白,力追线条与线条间无中生有、黑中见白、密不透风、疏不散白的艺术规律。
  
  在大洋彼岸传播中国书法文化
  
  为了精研中国书法,樊教授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大英博物馆和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名碑法帖中临摹、学习。他从中国最早的汉简、写经碑文墨迹和历代法书中,探索中国书法用笔的奥秘,验证其临池学书中的感悟:要使笔墨显气韵、见精神,一定是蓄势藏锋,中锋行笔,在笔画的运行中运腕行笔、顿挫廻锋,才能始终保持中锋铺毫疾行的线条真力弥漫纸上。
  


  樊端然教授的书法秉承汉魏古朴雄强的书风,崇尚阳刚豪放、酣畅淋漓的笔墨气韵,在他的书作中弥漫着大开大合、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章法格局。其特点有如康南海所说的:“大”“重”“拙”。看他的書作:大气、凝重、朴茂。在倾其全力、如刀似斧的笔势中见精神,显力度。他说唯有倾全力,方显厚重、方见风神,中锋把笔变为刀,“刀”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线条崩脆,使沙子滚落。1987年,沈鹏先生看了樊端然的书作后,欣然写下“返璞归真”四字相赠,以示对其书法作品的嘉许。古人云:“高怀雅韵,翰逸神飞”,与学者品茗,和书家论艺,妙音悦耳,墨香沁脾,在洋溢着对祖国文化艺术浓郁的情意里,欣赏樊先生的书艺,聆听他在海外研究、传播中国书法文化思想的感悟,真乃幸事也!
其他文献
近日,范伟出演的20集抗震救灾电视剧《震撼世界的7日》以及陆川电影《南京!南京!》都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两部作品让范伟,对死亡、对亲情有了更深的感受,他将父亲一段很独特的亲情故事向笔者娓娓道来……    认为父亲偏心,那个敏感倔强的孩子好失落    范伟于1962年9月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范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在一家炼铁工厂当宣传干事,母亲则是一个商店里
期刊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鲁国大夫,曾官及士师(监狱的官),因他执法严峻,得罪权势人物而弃官,归隐于柳下(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故而一称柳下季,“惠”是谥号。柳下惠是文武双全之才,据说他曾授计于弟,智退齐兵,是当时鲁国老幼皆知的人物,但是真正让他流芳百世的,却还是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那段佳话。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老百姓是非常熟悉的,尽管我们对他的生平和经历所知甚少,但这并不
期刊
“囧”,这么一个看上去怪怪的汉字,却正在成为内地网民最热衷使用的一个字。“囧”的读音为“jiǒng”,原义为光明,网义最初为“郁闷、悲伤、无奈”,而随着被广泛应用,它涵盖的语意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在网络文化中,它上可以代表“沉重的思想”,表达浪漫和激情,下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变态猥琐”,用以嘲讽和打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几乎可以无一不“囧”。“囧”在百度搜索上竟有超过1000万的相关网页,有人给它开了
期刊
吉林一女生考上北大后,全家人决定在北大附近租房4年陪读。7月7日下午,这样一份求租广告张贴在北大校园后,引发了北大学生的热议。(《京华时报》7月10日)  看到这则新闻,该校一名大学生说,家长陪孩子来校报到是可以理解的,但全家安营扎寨四年不走,实在不妥;某教育专家则称,父母对孩子过分依赖堪忧。不过,在解读这则新闻支之前,恐怕不能放过新闻的细节。事实上,这位吉林女生的父母并非都在吉林,她的父亲其实本
期刊
国人一直对隐士很尊崇。在闹市中,在城墙外,在云山里,在密林深处的竹园一隅,在柳树垂立的小巷深处,那飘着的几缕孤独而又飘逸的炊烟,就是隐士存在的地方。隐士的身上似乎总带着仙气,使人琢磨不定。因为他深藏不露的智慧和对纷繁尘世的淡定,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中受尊敬的人之一。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是知识分子,即“贤者”,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
期刊
资本市场不景气,基金不好卖,新基金开始送大米食用油。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一家新基金推出的渠道销售奖励方案中说,“认购基金1万元,奖励价值××元的大米;认购2万元,奖励价值××元的大米或油;认购3万元,奖励……”对客户来说,送大米、食用油是好事,但其中包藏的隐性风险值得思量。   基金公司送大米、食用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什么人拿了大米、食用油最高兴?就是经常买菜的“大妈级”人物,居家过日子的人家,
期刊
30岁那年的春天,已经快成“豆腐渣”却依然形影相吊的我在秦淮河边的一家企业成为一名白领。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爱情,甚至没有一次可怜的初恋,许多同学都说我的命运不济,而我却时常用一种表面的冷静掩盖内心深处的恐慌,我告诉他们,花正在开。  就在那年春天,我收到了生平第一封情书,情书的作者叫张奇然,他是一家画院的学生,二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绘画,他给我写的情书其实是一幅画,画中一位女子神采飘逸,
期刊
我和阳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学,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直到大学他去了北京,我们才分开。不知不觉间,儿时的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长成一棵青枝绿叶的恋爱树。四年的分离,情窦初开的我们用年少的痴狂对抗时空的阻隔,几乎每天都要写一封情书。鱼雁传情,时光飞逝,毕业了,我们的感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大家很快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婚后不久,阳被公司派驻上海,我则留在西安工作。记得一位外国著名作家说过
期刊
因为老婆是会计,所以我家财政大权均由她一人掌握,而且严格按财务规范操作,但相关概念与社会上的说法略有不同。  怕老婆:在我们家那叫尊重知识,你不懂财务当然不能管钱,关于钱,一切都听老婆的。  老婆的属性:在我们家老婆的定位是消费者,当然消费者就是上帝。  人情来往费:为别人婚丧嫁娶所支付的钱、本家相关项目所收的钱老婆称之为流动资金。  私房钱:那叫预算外资金——在我们家有严格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
期刊
杨立强1947年出生于甘肃成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国内举办多次展览。在日本举办过山水个展,并赴日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出版有《杨立强画选》《杨立强中国画选》《杨立强画辑》《杨立强花鸟画集》和艺术随笔集《彼岸无岸》等。  杨立强的山水田园画,以特有的视角和构图表现了陇南的风貌,故乡的土地、山水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故土充满着绚丽的色彩、醇厚的韵味、恬静的诗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