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社会重要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
教育,能够赋予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面对我们当前的挑战并找到解决办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强大的路径,广泛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可以帮助建立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倡导可持续消费,崇尚节俭生活,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根本变化,以一个积极公民的姿态参与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活动之中。
一、学校教育的时代使命
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站在时代前沿的功能体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人才,既是节约型学校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学校的重大使命。适应区域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指向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尤其重视将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青少年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二、实施途径
(一)重心所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不同方面,具有跨学科性和整体性,这项教育应植根于整个课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绝好机会。当前,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渗透进课程改革之中,把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建立学科教学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联,倡导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学习者建立与自我的关联,建立生活联系,在体验中建构、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习,关注可持续发展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研制与开发,这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育核心地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培养的重心所在。
(二)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跨学科课程,兼具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中,潜藏着无所不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契机。注重策划与实施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建设方案及创意大赛活动、“绿色北京建设——2011年北京市教育系统节能减排知识大赛” 、“留住一桶水” 节水专项活动等特色项目,指向具体的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实践能力,利用丰富的校内外资源,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这些往往是他们在课堂和考试中经历不到的,但却可能对他们今后的行为和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关注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的创新实践及其发生过程,更应关注上述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实践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为青少年践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空间,在亲身体验与参与中有效促进了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研制政策文件,对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培养目标取向进行准确定位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广和顺利开展需要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支持。200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中国率先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对中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制度安排,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式纳入了政府职责和政府行为之中,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长期、持续、高质量开展的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2008年始,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部分研究机构及相关高等院校、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北京市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京教勤【2010】2号)、《北京市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京教勤【2010】2号)、《北京市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考核评价办法》(京教勤【2010】12号)等政策文件。文件强调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倡导“将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培养具有节约意识与能力的新型公民,满足节约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对面向学生的节约教育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即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掌握基本的节约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法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节约品行。
(四)研发课程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目标梯度与内容梯度体系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出版了《节约型学校建设策略》《北京市教育系统节能减排知识手册》《探索新能源世界(中学版、小学版)》等相关课程资源,为将节能减排教育融合课程体系以及节约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支持与具体的教学策略引导。
(五)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教师、校长系统培训,培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业队伍
邀请权威专家,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培训。此系列专题培训针对国家及北京市的两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状况、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问题做了专题培训。连续举办年度专题培训班,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打造一支专业队伍,有利于提高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校园节能工作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首都教育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养成教育提供了专业支撑。
(六)注重可持续发展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建立学校与社会合作机制,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养成提供更多实践基地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学校节能减排建设与人才培养。既要重视青少年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节能专业建设及科技创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科研单位、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联盟,推进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科技的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型人才。
教育,能够赋予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面对我们当前的挑战并找到解决办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强大的路径,广泛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可以帮助建立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倡导可持续消费,崇尚节俭生活,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根本变化,以一个积极公民的姿态参与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活动之中。
一、学校教育的时代使命
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站在时代前沿的功能体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人才,既是节约型学校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学校的重大使命。适应区域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指向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尤其重视将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青少年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二、实施途径
(一)重心所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不同方面,具有跨学科性和整体性,这项教育应植根于整个课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绝好机会。当前,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渗透进课程改革之中,把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建立学科教学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联,倡导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学习者建立与自我的关联,建立生活联系,在体验中建构、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习,关注可持续发展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研制与开发,这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育核心地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培养的重心所在。
(二)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跨学科课程,兼具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中,潜藏着无所不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契机。注重策划与实施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建设方案及创意大赛活动、“绿色北京建设——2011年北京市教育系统节能减排知识大赛” 、“留住一桶水” 节水专项活动等特色项目,指向具体的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实践能力,利用丰富的校内外资源,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这些往往是他们在课堂和考试中经历不到的,但却可能对他们今后的行为和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关注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的创新实践及其发生过程,更应关注上述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实践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为青少年践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空间,在亲身体验与参与中有效促进了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研制政策文件,对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培养目标取向进行准确定位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广和顺利开展需要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支持。200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中国率先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对中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制度安排,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式纳入了政府职责和政府行为之中,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长期、持续、高质量开展的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2008年始,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部分研究机构及相关高等院校、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北京市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京教勤【2010】2号)、《北京市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京教勤【2010】2号)、《北京市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考核评价办法》(京教勤【2010】12号)等政策文件。文件强调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倡导“将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培养具有节约意识与能力的新型公民,满足节约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对面向学生的节约教育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即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掌握基本的节约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法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节约品行。
(四)研发课程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目标梯度与内容梯度体系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出版了《节约型学校建设策略》《北京市教育系统节能减排知识手册》《探索新能源世界(中学版、小学版)》等相关课程资源,为将节能减排教育融合课程体系以及节约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支持与具体的教学策略引导。
(五)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教师、校长系统培训,培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业队伍
邀请权威专家,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培训。此系列专题培训针对国家及北京市的两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状况、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问题做了专题培训。连续举办年度专题培训班,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打造一支专业队伍,有利于提高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校园节能工作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首都教育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养成教育提供了专业支撑。
(六)注重可持续发展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建立学校与社会合作机制,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养成提供更多实践基地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学校节能减排建设与人才培养。既要重视青少年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节能专业建设及科技创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科研单位、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联盟,推进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科技的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