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生活资源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农村学生作文能力,应从实际出发,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放开手脚,开放思维,自由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农村生活,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农村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教师;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素材,却不会去刻意的留意,更不会去细致地观察生活,对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作文的时候无法下笔。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让那些催人泪下的、给人启迪的、催人奋进的、令人喜悦的发生在生活中的故事,通过学生的笔跃然纸上,使之成为一段佳话,一个道理,一种品质,一份真情,让学生融进生活,品读生活,感受生活,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作文的能力,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充实、更准确、更优美。为此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提高生活阅历,让学生学会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
  写身边的人和事,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帮妈妈做家务,干农活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把观察到的人物特征,及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很多同学都参加水稻收割,在作文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参加家里种菜,在给菜施肥、锄草、浇水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二、细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和同学们的聊天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养花种树,喜欢养一些小动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在养花种树,和小动物的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出浓厚的写作兴趣来。
  组织活动,让学生亲自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自由写,学生耳闻目睹,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且平添了许多写作趣味。如在写《走进秋天》的习作前,就要开展寻找秋天的准备活动了,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会摄影的学生去照相;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秋景的古诗、名篇,先让他们到野外欣赏一番宜人的秋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走进秋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秋诗;话秋景;品秋韵,介绍《落叶图》、《秋到田野》、《秋到果园》等摄影、写生作品的含义,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走进秋天》的写作活动,可谓“水到渠成”。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充满着农村的生活气息,跳动着山水花鸟的脉搏,折射出淳朴自然的光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山河田野、蔬菜瓜果等;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觉得写作题材触手可及。让作文教学融入熟悉的生活,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
  四、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气息,发现乡村的变化。
  家乡新修的水泥路,新安装的有线电视,一栋栋别墅,房前屋后的瓜果飘香等;都会带给学生新奇的感觉。我指导学生进行家乡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从中发现自己家乡的变化,使写作的主题更加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写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景。
  五、要求学生收集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体会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
  民间有很多故事,只要学生留心收集,都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我每年都在班上举办民间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口述出来,并编辑成册,让学生阅读,即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也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想象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重新予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想象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而产生的喜、怒、哀、乐、从而刺激大脑皮层,引起表象的运动,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一开学,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例,面对中秋明月,苏轼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用心的观察。所以就要要求学生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生活的范围。在注意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还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文章。一次作文課上,我把学生带到小溪边,让他们感受现场的气氛,捕捉素材。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个个兴奋不已,有的站在岸边静静的聆听那潺潺的流水声,有的睁着双眼正在细心的观察;有的干脆脱掉鞋子卷起裤管,来个零距离接触。在大家开心玩的时候,一个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清澈的溪水高兴地唱着歌向远方流去”还有个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我发现鱼儿的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在和我们一块玩游戏呢”......回到课堂,经过现场切身地感受同时又经过我细心指导后,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了,有的写“清澈的溪水流淌着河中的每一块石头,那石头就像睡熟的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久久不肯离去。”有的写“你瞧,激流中溪水贱起朵朵水花,就像那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欢蹦乱跳着,真逗人喜爱”。有学生这样写着: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来,鱼儿成群结队地透出水面,张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翻个跟斗,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小溪流水让它载着我的心愿、我的梦想,驶向那蔚蓝的大海吧。”这样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文章的主题得一升华。
  农村学生的眼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没有变幻莫测的现代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比城市学生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那里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有自然的天籁,有无穷的奥秘,更有丰富无比的人文景观。农村教师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摄取语文素养。让农村学生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培养素养。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其他文献
【摘要】《小狗包弟》的语篇主体通过叙述作者家里一只叫“包弟”的小狗的不幸遭遇,再现了那段动乱的社会状况,深刻表明了作者敢于解剖自我、热切盼望理性归来的精神和愿望。纵观该语篇的布局,作者为了突出强调这一主旨,在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运用了语篇体裁的投射,使自我剖析的笔锋更加犀利,反思的哲理意义也更加深邃。  【关键词】语篇;语篇体裁;投射;功能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6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的最基本的渠道是阅读教学,由此,初中阅读教学极其重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由于受阅读资料匮乏、办学条件相对差等
期刊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用于发电厂及变电站直流系统的测量与监察新型装置的设计方案,它能及时地发现直流的接地和绝缘下降等情况,并能求出绝缘阻值,找出故障支路。它的出现提高了传
当前全省水稻的生产形势很好。四月份育苗期间的温度高,天气好,比历年平均积温高80多度,比去年约高120度左右,所以保苗率高,出的齐,长的快,五月上旬和中旬初,虽然出现一时的
陈晓瑜:(1984,4?——),女,汉族,福建龙岩市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在福建省龙岩市龙岩红炭山学校工作。  摘要:阅读与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与难点所在。本文立足于此,就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分与合做了相应的探讨,首先,文章从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差别出发,指出了两者在教学之中的不同之处,如教学目的等,其次,文章从习作与阅读的关系出发,强调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指出了通
我区水稻受稻苞虫为害很大,但各地对稻苞虫为害的情况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完整的研究报道,使防治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1964年我们对这一问题试作了初步探封,现
本文将文献〔1〕给出的发电单元强迫停运率的贝叶斯估计法发展为加权递推方法,从而有能力处理具有时变风险函数特性的单元可靠性参数估计问题,且便于计算机序贯处理。 In th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育成了早粳“南台粳”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并通过测交筛选和人工制造
微机械敏感元件对于检测多种特性具有很大潜力。到目前为止,成为商品的敏感元件仅限于检测压力和加速度。为了扩大使用范围为确保其可靠性并降低封装成本,我们认为目前的主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