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洗课”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在学校上公开课。他拿来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课件给我看。这是七年级的一节文言文课《孙权劝学》。我不得不佩服他的仔细与用功,单是教案就写了4页,仅“教学目标”就列了5点。我笑说:“一节课时间很短,这些内容与目标能完成吗?”他的课件非常丰富多彩,比如有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剪辑,有声响、有动画。我提醒他:“有了你这个课件,学生就只有看热闹去了,不会学习。”
   一提起公开课,不少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希望通过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管是否有必要,不管这会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教师的教案活教学设计中,不仅教学内容多、密度大,而且形式多样,程序复杂。这么纷繁的课,教师花费的准备时间多,投入大,上起来也很辛苦,许多教学环节其实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在“配合”和“应付”中也会感到紧张,没有时间深入体味和思考。对此,我们要学会“洗课”,就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和高效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简单、明了、具体,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要“洗”去那些大而空、不切合学生实际、不能很好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简约、恰当、充实。突出重点难点,“洗去那些预习中学生能理解掌握的,或与本节课无关紧要的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简便、合适、有度,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洗”去那些作秀式的教学形式;教学语言的表达应简练、准确、铿锵有力,清晰生动,“洗”去那些“口头禅”以及空洞单一的教学评价等,练习的设置应简要、典型、灵活,有代表性、实效性、“洗”去那些机械性、重复性、质量不高的习题。
   “洗课”应成为我们的习惯。不仅公开课要“洗”,常态课也要“洗”。平时备好课后,我们不妨用挑剔的眼光来重新重视:教学目标切实可行吗?可以不教的教了吗?所采用教学手段都需要吗?通过“洗课”,我们可以把教什么、怎么教、教出什么效果等核心价值凸显出来,使课堂教学的目标更明确、不仅课前要“洗”,课后也要“洗”。上完课后,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没有应做到而没有做好的事情?存在纷繁冗杂的东西吗?教学语言简练吗?通过“洗课”,我们能看到自己教学的缺失与不足,明确以后课改的方向,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洗课”的过程,是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过程,是推敲、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现实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淘尽狂沙始见金”。经过一番“洗礼”的课,一定是清晰、自然、本色的课,是“含金量”最足的课。让我们学会“洗课”,坚持“洗课”,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洁与丰富相统一,实现课堂的简约、朴实和高效。
其他文献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理论上说,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专门设置了“名著阅读”题,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名著阅读题考查的大多是“说出你所喜欢的某本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并列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之类的题目。这种考查样式简单粗糙甚至僵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认识和效果:名著阅读不就是考这样的常识吗?用得着读书吗?考前速记就能够
期刊
一、课题界定   阅读,就是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新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记叙文,本课题所指的记叙
期刊
一、读,读出三境界   要想激活语言文字,就要让学生不断地触摸它、熟悉它,它才能成为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活体。靠什么触摸、熟悉、了解?靠读。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总得读。”多年前听过一位老师上《沁园春.雪》,至今难忘。他先让学生读全词,正音后又齐读了几次;读得较流利后,引导学生简单的理解了词的内容,让学生再读,有个人读,也有分组读;接着老师范读,再让学生读;最后通过多媒体配合画面、音乐的录音示范诵
期刊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期刊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期刊
“作文作文,难死小人。”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畏之若洪水猛兽;也有的学生长期以来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对方法,老三段,或新八股,总之很难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这是学生的软肋,也是语文老师的悲哀。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去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呢?我在教学中经常的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一个人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主要取
期刊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
期刊
一贯以来,语文教师往往同时还担任着本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学校,语文教师当班主任已属一定之规,足见语文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习俗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素质培训的重视,教师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语文教师一统老班的格局早已被打破,固然可喜,这能够乐观的理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了新气象——有识之士却看出其中的危机:一方面有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不当班主任了,思想教育已不是自己
期刊
语文是一门集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写作技巧、口头表达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大胆地尝试了一种“课前讲演”的活动。   所谓“课前讲演”即是在每节课开讲前,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请一名学生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讲演。   讲演的内容主要是从当天学习的课文中选取,如课文的片段叙述,作者介绍、写作时代、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