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意义的课后追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执教完《项羽本纪》,学生在抒写学习感悟时提出了一些读后的困惑,经过整理,以下三个问题比较有意义——
  1.“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项羽并未建立统一政权,如何可入“本纪”?
  2.杜牧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项羽乌江自刎是合理选择吗?
  3.项羽及其部下都已战死,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谁人见得听得?《垓下歌》如何记入史册?
  课堂学习之后的提问,表现为评价和探究的困惑:问题2涉及对项羽生死抉择的评价,延展成为英雄观的评论;问题1涉及对文题的困惑,其实涉及历史观的探究;问题3是对《史记》“无韵之离骚”特色的疑惑,其实涉及对司马迁著史个性的探究。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文本的困惑贯串于阅读理解——阅读感受——阅读鉴赏——阅读评价——阅读探究——阅读迁移全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个问题,在研习前和研习中学生提不出,所以学生前半程的阅读困惑,大多在课堂内得到帮助,而课堂时空之外、之后的“愤”“悱”,常常遭受教师习惯性的冷漠割舍。
  我们不妨聚焦这些课后追问,课后继续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产生思想。结合上面三问,我带着学生做了如下课后研习工作。
  一、问题1的课后研习
  研习方法:比较阅读法、互文法
  提供资料:《汉书》、《史记》、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研习收获:文题折射出司马迁的著史立场
  “本纪”为“记事之本”,专记帝王世系,是全书的纲要。按理,一个皇帝一篇“本纪”,《秦始皇本纪》后直接《汉高祖本纪》,顺理成章。项羽不成一个朝代,而且“成王败寇”,太史公却专写《项羽本纪》,成为《史记》入汉以来第一篇文字,俨然列汉诸帝之前而无所顾忌。类似的叛经逆道还有:陈涉起事不满一年,后代没有裂土封侯,而列“世家”;孔子并没有世袭的领地与“爵位”,太史公没有拿一句话来指出孔子的伟大与诸子百家不同,只在题目上将“列传”换了“世家”二字,以此推崇“文化的世袭”。
  这样的写法,曾遭后人诟病,到《汉书》中《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就改称《陈胜项籍列传》。不仅降为“列传”,而且简为“合传”。
  细想来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秦楚之间的一段计有五年的历史风云,由英雄项羽推动。司马迁推崇项羽,绝不仅是借失败英雄浇胸中块垒,而是洞见了伟大个人对历史的巨大推动,梁启超认为项羽、陈胜的意义在于宣告“匹夫敢于发难,将相出于平民”,而且自此以后,“中国历朝治乱不同,而易姓改革不能出此范围。”(《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其次,司马迁不赞赏“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霸”业,所以,又不称《西楚霸王本纪》,连姓带名直称《项羽本纪》。
  “人是历史的中心”,这是司马迁的立场,也是司马迁的胆识。关于“良史”,学者们有讨论,刘知几说要兼具“才”“学”“识”:“才”不过使人成为一介文人,“学”不过使人成为一介学者,“识”才能使人伟大,使人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以此论断,从《项羽本纪》与《陈胜项籍列传》的文题看,司马迁比班固更令人敬佩。
  二、问题2的课后研习
  研习活动:文本细读、互文阅读法
  提供资料:《高祖本纪》《史记论文》
  研习收获:生死抉择体现了时势与人格
  对于项羽不过江东的抉择,诗家议论纷纷:杜牧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历史不容重构,然而却引人遐想!“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万人,亦足王也”,乌江亭长对项羽的劝告,未尝不是学生的困惑。
  既然历史只能通过文本来再现,那么,我们也只能通过细读文本推衍意义。有同学研究了一串数字——“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垓下之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乌江自刎)”。有同学查看《高祖本纪》中语及“垓下之围”说“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项羽之卒可十万”,“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
  学生认为项羽自刎,一在于“愧”。八千子弟兵,“今无一人还”!数字的背后,潜藏着英雄的良知与良心。项羽曾对刘邦表白:“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高祖本纪》)。”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出身贵族,24岁当副统帅,27岁为西楚霸王,所以英雄末路,还有傲骨与尊严。二在于“失势”。项羽自刎时长叹三遍“天之亡我”,钱钟书认为“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管锥篇》)”。司马迁别有匠心地描述霸王的不甘心,恰恰暗示了民心大势不可逆。“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一个“左”字,音节短促,暗示五千汉兵紧追不舍,情势千钧一发,而田父斩钉截铁必置项羽于死地。“田父绐曰”是曲笔,不禁令人联想起项羽的残暴,司马迁叙述项羽攻城多用“坑”“屠”“残灭”,《高祖本纪》中刘邦历数项羽“十宗罪”……
  读吴见思《史记论文》一段:“八千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而化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
  三、问题3的课后研习
  研习活动:老师指导、交流讨论
  研习收获:“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的著史观
  郑板桥说:“《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霸王别姬的情节感人至深,华夏子孙口耳相传。然而学生纷纷提问:历史真实可靠吗?既然江东子弟“今无一人还”,那么“项王悲歌”“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史家从何而知,如何得闻?
  在梁启超等大批学者看来,《史记》的伟大,在于“成一家之言”。著史而“成一家之言”,既要继承《春秋》微言大义的传统,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又要敢于拿出自己的主张,激扬独立于政治体制之外的史学观念与人本思考。中国多官修史书,每一部官史背后都是权力的支撑,伟大的《史记》属于私史,司马迁勇于扯开“天授皇权”的遮羞布,酣畅宣扬他心灵中执念的历史观。   因此,司马迁跳出了事件的泥潭,他高蹈地叙述人的行为、精神,而不是搜寻整理腐旧的典籍里的枯枝烂叶。“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阙”,“泣数行下”,吴见思《史记论文》评点《史记》此段文字“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司马迁的文字,有他自己的肺腑与心肠。他善于营造一种氛围、情调,善于在幽微中摩形传神,所以《史记》常常能够探求到人的心灵。追求直录以致略显枯淡的《汉书》一字不变收录“项王悲歌别姬”情节,可见后来史者的对此段文字的高度推崇。
  交流时有学生说:“刘邦项羽皆是英雄。然刘邦弃子分羹,有无赖气;项羽赠马别姬,有英豪气。刘邦赢了江山,项羽赢了历史。我作为现代男儿,职场上要有刘邦的理性铁血,情感上要有项羽的感性热血,一定要做个抉择,等我四十不惑时再总结……”。此种阅读迁移可能引发“影响”与“教化”。
  四、书卷多情似故人:倾听者、鉴赏者、评价者、创造者的角色转换与情意满足
  读书“就像认识一个朋友,如果不晓得他的个性,则说短论长,全无是处(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在上述三组学生提问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全过程包含丰富的情意需求,他渴望理解历史风云,鉴赏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得失、历史大势,进而观照自身生活。预习时期待“解文”,研习时期待“知人”,课堂后转而“论世”“察己”。阅读及指导的时空,需要潜心延拓。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回应了上述学生提问,我就“读史”给学生留了两个问题——
  读史,你揣摩纸背后的生命个性了吗?
  历史人物以及叙述的作者都有生命个性,后者更不能忽略。同样为名将作传,《李将军列传》极力刻画飞将军战场神威、还兼以力射石虎的闲笔;《卫将军骠骑列传》记卫青霍去病以皇亲国戚立军功,只直录诏书中所受到的奖赏、封爵等,对战场毫不作描述,这里可见司马迁的人格。司马迁花二十多年写一部《史记》,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编《资治通鉴》,班固写《汉书》花了几十年,且是父子相传下功夫——我们要懂得前人著史的这番功力。读史要小心翼翼剥开形式的外壳——拨开事件的枝蔓,洞察选择事件的立场;拨开人物的故事,洞察褒贬人物的尺度。阅读者不妨循着时间的地图,作一番文本的考古,作一番思想的历险。
  读史,你的心灵停留在资料文献里、考古遗址里吗?
  历史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是几千年来苦苦思索的人生、社会的问题之后形成的思路、观念。朱光潜说“过去史在我们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所以我们要明白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伟大意义:历史不是过时的死的东西,历史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
其他文献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互动式的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课堂质量,促进初中生全方面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制定适合自身学习的进度和自我评价指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手
2014年之前江苏高考题所选的小说类文本都是国内一些名家之作,但2014年却选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之死》。考生可能始料不及、茫然无措。下面就这阅读题考题情况进行分析,谈谈外国小说的阅读鉴赏问题。  一、考有定向,《安娜之死》考了什么  2014年江苏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一)考外国小说《安娜之死》,既然是小说文本的阅读考查,考查的主要方向也是常规的,有迹可循。它
【正】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滑坡,而滑坡力学参数的研究是滑坡治理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滑坡稳定性研究中,滑坡体的各项力学参数将直接影
针对抗滑桩在限制性航道岸坡整体稳定中受力复杂、计算方法种类多样且各方法中桩及土各自提供的抗滑作用不易量化等问题,依托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实例,
【正】海水常量元素是指海水中离子浓度大于1×103mg/L的离子,属于此类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阴离子有F-,Cl-,Br-,NO3-,SO42-等,这些离子在海洋研究中具有重要作
材料作文在2006年首次被引入高考试卷中,旨在通过学生对给定的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并以正确的角度和立意进行写作。传统的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要结合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则吸收了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的长处,并发展成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立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由于角度的多样化,因此在新材料作文在审题方面增大
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在不断的尝试改革,力图使作文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闭门造车,不再是一些假话连篇的东西,所以在作文的写法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应对作文的方法。作文在改革,我们的思想也要改革。  拿2012年的高考作文为例,材料中有两个人物,船主和修船工。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却可以有好几个立意的方向。站在船主的角度可以是懂得感恩,从修船工的角度立意的话,可以从细节决定成败,善意
阅读教学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一谈起阅读,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有点头痛。通过观察,学生在阅读时,泛泛而读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就体验不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下面我着重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这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中所阅读的大量文本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比如《春》中积极向上的情感,《背影》中
通过在Boussinesq水波模型中引入拖曳应力项来考虑植被对波浪的衰减作用,建立了波浪在近岸刚性植被水域传播运动的数值模型。在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植被特征参数
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在《语文的诗意》一书中指出:“校园呼唤阅读和人文教育的回归!教育呼唤诗意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回归!把文学和童话带给童年,把文学和诗歌带给菁菁少年和莘莘学子,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教师的天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熏陶功能。而诗意,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