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凉山彝族社会普遍重视人生礼仪,即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丧礼。在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童裙”仪式,彝语称“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成年礼仪作为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凉山彝族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凉山彝族;“换童裙”;成年礼;文化内涵
在世界许多民族中,成年礼仪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人生仪式之一,它象征着一个人生命中的儿童时代的结束,正式进入成年人阶段,这也意味着由一种社会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环境。而这种转变,是通过成年礼仪式来完成,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进入社会,担当社会所要求的责任。在凉山彝族社会,彝族女孩需要举行成年礼仪式,一般称为“换童裙”仪式。
一、凉山彝族“换童裙”仪式简述
凉山彝族少女的成年禮仪被称为“沙拉洛”(彝语,“沙拉”意为童裙,“洛”意为更换),汉语意为“换童裙”。一般在奇数年龄13-17岁举行,在行礼前要请毕摩、苏尼或算命者依据受礼人的生肖确定日期。要请村里一位有福分、家中人财两旺的妇女主持仪式,以图吉利。举行仪式的场地,一般选择在羊圈或柴房中举行仪式。
彝族女孩的成年礼仪式庄重而有趣,带有几分神秘色彩。仪式一般在傍晚举行,此场合男人是不得参加的,一般是少女的母亲、村里的长辈妇女、儿童等参加。仪式开始,人们便把少女簇拥在中间,说些风趣话逗弄和教育女孩。主持仪式的年长妇女用一件红黑两色织成的羊毛裙子,在女孩头部和大腿部绕几绕,象征有福气和开禁。彩裙从受礼人的头顶上穿下去,并将换掉的童裙向其脚下脱去。接着就由主持者为少女疏理头发,并改变发式,把原来垂于脑后的独辫梳成双辫,戴上镶有花边的黑色头帕,用双辫扎紧。之后是更换耳环(“断耳线”)。女孩原是穿着耳线的,现在就要将这耳线去掉,换上银子做的耳环,这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来宾们纷纷向受礼的少女表示祝贺,并向其施以成年女性所需的教育。
二、凉山彝族“换童裙”仪式的文化内涵
1、“换童裙”仪式反映的彝族原始思想文化
彝族女孩成年礼年龄一般在13-17岁,就行礼的年龄而言,以奇数为限,这是彝族先民思维的延续,他们认为奇数是万物的基始。就行礼的地点而言,以羊圈或柴房为主,因为在传统意识中,羊粪肥地,薪柴旺火,象征着女子日后生育能力强,儿孙满堂,这反映了彝族的生殖崇拜情结。就行礼的重要象征物——“童裙”而言,将黑白或红白两截的童裙更换为五彩色布的三截百褶长裙,以此作为女童成人的标志,体现了彝族人独特的服饰文化。此外,择日择宾均由毕摩、苏尼或算命者来占定,整个仪式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彝族宗教色彩。在仪式进行时,受礼者和宾客都进入到这种特殊文化氛围中,无形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显然,“换童裙”礼仪不仅关涉女孩一人,而且对整个族群都意义非凡。
2、“换童裙”仪式蕴含的重要教育意义
“换童裙”仪式是彝族人塑造后辈的一种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换童裙”仪式保存了彝族生存和发展的基质,在行礼时向受礼人传授生理知识、历史知识、生产技能、风俗习惯等,对受礼人进行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传承了彝族文化,还实现了对后人的培养与塑造。
通过“换童裙”仪式,老一辈人向少女传授必要的生活知识、伦理知识,祝愿她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祈求后代聪明伶俐、身体强健,家族人丁兴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必要的训诫。比如,“青年彩裙往下穿,姑舅之子往上来;莫乱伦,莫降级......”就明显含有传统公德教育的意味。“换童裙”仪式的主持者就是受礼者的楷模,在彝族人看来,选择能干、貌美、儿女多的中年妇女作为仪式主持者,能为受礼者设定一种价值取向。在这里,成年是与生殖联系在一起的,在“换童裙”仪式后,姑娘可以自由赶场、谈朋友,“换童裙”仪式传达了一种繁衍后代的责任意识。
3、“换童裙”仪式标志着彝族女孩社会身份的转化
“换童裙”仪式是彝族女性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宣告了受礼者新的社会定位。这是告别“旧我”,迎接“新我”的过程,帮助受礼者实现社会意义上的角色转化。彝族的“换童裙”仪式正是这样的青春期仪式,是女童向女人过渡的“通过礼仪”,为姑娘确定了新的社会地位,也为将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做好铺垫。
通过“换童裙”礼仪的姑娘首先要脱离母亲等长辈的养护,这是象征与原先社会地位的脱离,以一个新的身份获得社会成年人的群体认同。此后姑娘享有婚姻和性生活的权利,并开始担负起为家族联姻和繁衍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成年人角色感的获得,意味着成年之后要面临新的社会角色带来的许多挑战。
“换童裙”这种成年礼仪,意味着受礼人不能再参加家庭的一切宗教活动,禁止上楼、上房,否则会亵渎神灵,给家庭带来不祥。对于将要举行“换童裙”礼仪的姑娘们来讲,其内心世界是矛盾的,既憧憬新的人生阶段,又伤心难过。因为在行过仪式后,就不能在家里享有与兄妹们相同的地位。“换童裙”仪式帮助姑娘们自我调整、融入社会,以期在成年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完成从生理成熟到社会价值观成熟的过渡。这一礼仪具有重要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功能。
三、结论
凉山彝族女孩的换童裙仪式是彝族社会四大生命礼仪之一,是为承认具有进入社会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式。彝族女孩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换童裙仪式,改变发髻、服装、耳饰等表明身份发生变化的标志,彝族社会才承认他们进入成年,享有成年人的一些权利与责任。彝族的换童裙成年礼具有重要文化内涵,这样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习俗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吉克曲日主编.彝族文化知识读本[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白兴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赵建平.彝族婚俗中的信仰观念[J].大众文艺,2010.11.
关键词:凉山彝族;“换童裙”;成年礼;文化内涵
在世界许多民族中,成年礼仪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人生仪式之一,它象征着一个人生命中的儿童时代的结束,正式进入成年人阶段,这也意味着由一种社会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环境。而这种转变,是通过成年礼仪式来完成,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进入社会,担当社会所要求的责任。在凉山彝族社会,彝族女孩需要举行成年礼仪式,一般称为“换童裙”仪式。
一、凉山彝族“换童裙”仪式简述
凉山彝族少女的成年禮仪被称为“沙拉洛”(彝语,“沙拉”意为童裙,“洛”意为更换),汉语意为“换童裙”。一般在奇数年龄13-17岁举行,在行礼前要请毕摩、苏尼或算命者依据受礼人的生肖确定日期。要请村里一位有福分、家中人财两旺的妇女主持仪式,以图吉利。举行仪式的场地,一般选择在羊圈或柴房中举行仪式。
彝族女孩的成年礼仪式庄重而有趣,带有几分神秘色彩。仪式一般在傍晚举行,此场合男人是不得参加的,一般是少女的母亲、村里的长辈妇女、儿童等参加。仪式开始,人们便把少女簇拥在中间,说些风趣话逗弄和教育女孩。主持仪式的年长妇女用一件红黑两色织成的羊毛裙子,在女孩头部和大腿部绕几绕,象征有福气和开禁。彩裙从受礼人的头顶上穿下去,并将换掉的童裙向其脚下脱去。接着就由主持者为少女疏理头发,并改变发式,把原来垂于脑后的独辫梳成双辫,戴上镶有花边的黑色头帕,用双辫扎紧。之后是更换耳环(“断耳线”)。女孩原是穿着耳线的,现在就要将这耳线去掉,换上银子做的耳环,这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来宾们纷纷向受礼的少女表示祝贺,并向其施以成年女性所需的教育。
二、凉山彝族“换童裙”仪式的文化内涵
1、“换童裙”仪式反映的彝族原始思想文化
彝族女孩成年礼年龄一般在13-17岁,就行礼的年龄而言,以奇数为限,这是彝族先民思维的延续,他们认为奇数是万物的基始。就行礼的地点而言,以羊圈或柴房为主,因为在传统意识中,羊粪肥地,薪柴旺火,象征着女子日后生育能力强,儿孙满堂,这反映了彝族的生殖崇拜情结。就行礼的重要象征物——“童裙”而言,将黑白或红白两截的童裙更换为五彩色布的三截百褶长裙,以此作为女童成人的标志,体现了彝族人独特的服饰文化。此外,择日择宾均由毕摩、苏尼或算命者来占定,整个仪式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彝族宗教色彩。在仪式进行时,受礼者和宾客都进入到这种特殊文化氛围中,无形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显然,“换童裙”礼仪不仅关涉女孩一人,而且对整个族群都意义非凡。
2、“换童裙”仪式蕴含的重要教育意义
“换童裙”仪式是彝族人塑造后辈的一种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换童裙”仪式保存了彝族生存和发展的基质,在行礼时向受礼人传授生理知识、历史知识、生产技能、风俗习惯等,对受礼人进行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传承了彝族文化,还实现了对后人的培养与塑造。
通过“换童裙”仪式,老一辈人向少女传授必要的生活知识、伦理知识,祝愿她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祈求后代聪明伶俐、身体强健,家族人丁兴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必要的训诫。比如,“青年彩裙往下穿,姑舅之子往上来;莫乱伦,莫降级......”就明显含有传统公德教育的意味。“换童裙”仪式的主持者就是受礼者的楷模,在彝族人看来,选择能干、貌美、儿女多的中年妇女作为仪式主持者,能为受礼者设定一种价值取向。在这里,成年是与生殖联系在一起的,在“换童裙”仪式后,姑娘可以自由赶场、谈朋友,“换童裙”仪式传达了一种繁衍后代的责任意识。
3、“换童裙”仪式标志着彝族女孩社会身份的转化
“换童裙”仪式是彝族女性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宣告了受礼者新的社会定位。这是告别“旧我”,迎接“新我”的过程,帮助受礼者实现社会意义上的角色转化。彝族的“换童裙”仪式正是这样的青春期仪式,是女童向女人过渡的“通过礼仪”,为姑娘确定了新的社会地位,也为将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做好铺垫。
通过“换童裙”礼仪的姑娘首先要脱离母亲等长辈的养护,这是象征与原先社会地位的脱离,以一个新的身份获得社会成年人的群体认同。此后姑娘享有婚姻和性生活的权利,并开始担负起为家族联姻和繁衍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成年人角色感的获得,意味着成年之后要面临新的社会角色带来的许多挑战。
“换童裙”这种成年礼仪,意味着受礼人不能再参加家庭的一切宗教活动,禁止上楼、上房,否则会亵渎神灵,给家庭带来不祥。对于将要举行“换童裙”礼仪的姑娘们来讲,其内心世界是矛盾的,既憧憬新的人生阶段,又伤心难过。因为在行过仪式后,就不能在家里享有与兄妹们相同的地位。“换童裙”仪式帮助姑娘们自我调整、融入社会,以期在成年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完成从生理成熟到社会价值观成熟的过渡。这一礼仪具有重要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功能。
三、结论
凉山彝族女孩的换童裙仪式是彝族社会四大生命礼仪之一,是为承认具有进入社会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式。彝族女孩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换童裙仪式,改变发髻、服装、耳饰等表明身份发生变化的标志,彝族社会才承认他们进入成年,享有成年人的一些权利与责任。彝族的换童裙成年礼具有重要文化内涵,这样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习俗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吉克曲日主编.彝族文化知识读本[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白兴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赵建平.彝族婚俗中的信仰观念[J].大众文艺,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