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夫子,怀念您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去了恩师中石先生的灵堂,算是见了先生最后一面,面对先生遗像,久久不忍离开。这些天,回忆从先生问学三年,毕业后又多次看望、请教先生,诸多往事历历在目。
  差点不让进门
  2008年,我从湖南师大宗教学专业硕士毕业,以36岁“高龄”考入首都师大,跟随欧阳中石先生与叶培贵教授攻读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终于可以把爱好变为专业了,而且跟随的是这样的名导师,除了暗自庆幸之外,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将职业与事业结合起来,要做出点成绩。
  开学后,大概是新学期第二周就有先生的授课,大家都很期待。原来都是在报纸电视上见过先生,复试时见过真人,却没敢多看,也担心先生看不上我。我们这一届有六位博士:冯广贺、王亚辉、李杰、王晓亮、姜赵玉莲(香港)和我,实际参与听课的还有两位博士后大李静和小李婧,偶尔两位访问学者杨豪良和姚庆良也来听课,或加上杨志恒师兄,一般是十个人左右。上课的地点就是学院的小教室,小教室里边是先生的办公室。那天上课,先生讲了大概两个小时,讲完后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其他同学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而我觉得终于可以面对面请教老人家,有点小兴奋,心想多年来学书法碰到好多的困惑,要问呀。于是口无遮拦一连问了三四个问题,也记不得问的啥,大致是关于如何创作、投稿、怎么搞形式之类的无聊问题。前一两个问题先生并没说什么,当问到三四个时,先生看着我,说:“不要把一些社会习气带到这里来,如果你喜欢那一套,可以不进我的门!”先生聲音很轻,却很严厉。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我的脸在烧,不敢看先生的眼神,已经不知如何是好,知道自己把这些年热衷于投稿参展的功利思维带到课堂上来了。尤其不懂事的是,先生当时已经八十高龄,讲了一两个小时,应该尽快让他休息,而我却有紧追不舍问个没完没了的架势,关键是问的都不着调,与学问无关。后来知道,先生并不赞成随便用“创作”这样的说法,也并不觉得参展做形式是我们博士应有的学术目标。现在想来,自己真的该骂。经此修理之后,我开始思考现在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时提醒自己,进了先生的门,丢不起先生的人!
  先生是出于对我这种被社会“熏陶”久了的学生的爱护,进门之前先给个警告。后来,他对我呵护有加,让我倍感温暖。
  主动给我本子
  先生每周二上午给我们上一次课。一天,我把自己写的小字章草作业给先生看,先生连连点头,让我好好写,就这样坚持。第二周,先生带来一沓纸质有点泛黄的装订好的本子,在课堂上交给我说:“这个本子好写,拿去用吧,写完了再找我要。”我突然感觉到先生给我一种莫名的力量,就像小学生得了老师的小红花一样开心。
  我问:“先生,我写什么呢?”
  先生说:“把你上次写的《论语》全部抄完给我看。”天啦,把《论语》抄完啊!于是之后的两个星期,我天天抄,小字章草。第三周,我就给先生交了作业。先生很满意,叫我有空的时候去家里再取一些本子。后来,我到先生家里也很随意了,还真的问先生要了两次本子,老宣纸真好写。它们跟着我从北京到兰州,又从兰州到郑州,现在珍藏在我的书架上,哪里舍得写啊!
  语速可以慢点
  我的博士论文《敦煌汉简书写研究》,运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的方法,做的是文字学与书法学的交叉课题。研究极其细致繁杂,做了大量的数据统计,三年读博时间,工作量相当大。这个课题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没有导师的鼓励和指导简直难以想象能够顺利完成。叶培贵老师对于我的论文选题,尤其是对论文中设置的参数与统计学研究方法,动了好多脑筋,花了很大的功夫。研究思路基本成型后,他让我跟先生做一次详细的汇报。先生指导学生的学习是极具耐心的。他不仅要听你选题研究价值的汇报,还要问每一个参数设置对于实现研究目标的意义。他很赞成我用“书写研究”这个词,先生对于汉字书写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他说,这种汉字书写本体研究,颇有开创性的价值。我知道先生用词是十分谨慎的,他能用“开创性”,我又一次像小学生得了大红花的感觉,开心了好久。写作过程中,先生多次催看我们的论文进度,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答辩那天,先生跟我说:“你的文章,好好说,语速尽量慢点。”一上午答辩,先生坐在导师位置上,静静看着,一言不发。我知道,这是对导师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期待各位答辩委员的评判,又是对学生的一次考试,需要他坐在边上鼓劲加油。有先生坐镇,大家心里确实很有自信和力量。
  在先生与叶老师精心指导和鼓励下,我学书、吟诗、作对、填词、做学问,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底子,学会了对待学术与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当年,我的论文被评为首师大2011届毕业生“十佳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从博士论文中析出的论文《敦煌汉简横向笔形书写考察》获得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最高奖;2014、2017、2018年,又连续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绩微不足道,但永远心怀感恩。
  西北值得你去
  毕业时,我准备跟随我的论文答辩老师、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做博士后,请先生写推荐信。
  先生说:“你让小叶(叶培贵老师)拟一个初稿给我。”
  两天后他取出学院的信笺,根据叶老师写的初稿,慎重写下:
  逸峰从我问学三年,为人谦谨朴诚,尊师睦友;为学勤勉精进,慎思明辨;为艺守正笃学,循规入理。各方面颇获我心,我对他寄予后望。今转益明师作博士后研究,我深为赞同,特向池瑜先生郑重推荐,望先生不弃,给予严琢是幸。
  欧阳中石敬识
  2011.6.17
  陈老师和清华大学博后办看了先生的亲笔信,欣然接纳了我。只是不到半年,西北师范大学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要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我去创办书法专业,在北京见到时任校长王嘉毅,谈妥几个条件,说好转过年就上班。这对于想要做点成绩出来的我来说,感觉机会来了。我跑去跟先生汇报,先生说:“好啊,到需要你的地方去,甘肃的书法氛围我知道,西北师大是老牌大学,值得你去,支持你去!”先生的教诲和支持又一次给了我巨大的力量。2011年底,我从清华退站(后来重新申请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工作),去了甘肃兰州,开启一段创建当时中国最西端的书法学科点的征程。   2012年初到了兰州,西北师大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与北师大同根同源。抗战期间西迁兰州,抗战胜利后留下一半继续办学。我去那年,刚好110年校庆。甘肃人讲信用,答应我的引进条件一条条兑现。5月,学校开始新一轮机构改革,在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于树青带领下,成立西北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于书记跟我商量两件事,一是请欧阳先生题写书法院院名,二是邀请老先生担任我们的名誉院长。随后,于书记和我专程前往北京拜访先生。先生在院里办公室接待我们,两个要求爽快答应。于书记又说,西北师大正值110周年校庆,逸峰正在策划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如果先生方便也请赐个墨宝。先生二话没说,起身来到外间上课的小教室,展纸铺毫,当场写下“西北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书学理念”两幅字,一个四尺对开,一个四尺整纸。于书记奉上学校给的一点润笔,先生坚辞未收并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跟逸峰说,尽量完成。2014年我请先生又题写了两幅字,一幅是“隆回县富寨光彩小学”,一幅是西北师大图书馆馆训“积学储典,启迪智慧”。我跟先生说,在老家村里筹建一所小学,想请先生题个校名,先生很支持做这样的事情,校名写得非常精彩,注定将成为老家村小的传世文物。西北师大领导说请先生给图书馆写“积学储宝,启迪智慧”八个字,先生看了内容之后想了想说,改一个字吧:“宝”改为“典”。我说太好了,这样更加贴切图书馆的特点。后面这幅字是先生生病前两天我去他家里取的,那段时间先生看上去很疲惫,但万万没想到,两天后先生就病倒了,而且,从此以后,再不能聆听先生耳提面命。
  先生再焕神采
  2016年10月30日,我去医院看望先生。说实在的,先生病倒后,一年多来还是第一次去看望,怪惭愧的。我到病房,先生并不知道,轮椅上的他,眼睛眯着,我以为他睡着了,师母说他在听戏。我在想,也许是想通过音乐的刺激,期望先生早点好起来吧。我蹲在轮椅旁边轻轻唤先生,说我是您的学生李逸峰,我是西北师大的李逸峰,先生并没有太多的反应。然后我开始介绍西北师大书法学科发展的情况,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每次我向他汇报专业建设情况,他会不知疲倦地和我聊上很长时间。于是我在他耳边慢慢介绍:我们的本科从2013年开始招生,在校生已有四届120人,第一届三个研究生也入学了。我们从2014年开始开办了面向成人的高研班,每年一届,已经结业两届100人。我们还承担了书法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任务,与市县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了多期教师培训……这时,先生眼睛睁开了,又焕发出少有的神采!先生说不出话,他用这种神采来激励学生,他的神情很满足!先生曾幽默地说,他不是大师,是老师。先生是一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的老师,是一位诗书画哲学戏曲全能的老师。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尊者。老师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自先生病倒后,我非常害怕这一天到来。
  但终究来了!这一天,奉上一瓣心香,化作两句联语:
  先生素有士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何处更寻尊者,诗之清,书之精,画之雅,教之专。
  伫立灵堂,我静静地望着先生,先生的眼神,充满慈爱,充满温暖,严厉而平和,期待而满足。
  先生遗像旁,是叶师培贵教授撰写的挽联:
  德洽千秋,望尊山斗;
  道弘六艺,泽被梓楠。
  这是对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也表达出大家对先生的無限敬仰和缅怀。
  先生,您一路走好!
  弟子 李逸峰于郑州大学
  2020年11月8日
  (李逸峰,200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叶培贵教授。现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坡头镇白杨村,位于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旁,一个中国自然村落的缩影。一代一代的洞庭湖人沿湖而居,柴米油盐和着日出日落有序运转,在湖水的流淌声中种植繁衍,他们就像是湖里的鱼,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融入到生养他们的土地中去。  携手相伴67年的周文训和史桂先夫妇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普通农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始终围绕着这片土地,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他们在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忙碌不停;他
期刊
在西班牙学舞蹈时,我从不在星期四出门。  不知是不是西班牙人特有的习惯,礼拜五对他们来说算半个周末,所以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会放在星期四。比如舞蹈技巧课,会在周四完整的复习回顾;又比如mercadona(西班牙的连锁超市)的热卖商品,也会在周四进行补货,仿佛周五一到大家都会自动开启“勿扰”模式。入乡随俗,所以即使疫情让无法正常上课的我成了家里蹲,我依然會利用每周四来收拾房间和公共区域并整理一些笔记,顺
期刊
摘要:书法的用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积淀为具有民族审美心理与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技巧式样,其中由技巧到审美因时因人不同。“用笔千古不易”的提出是沿着知笔——用笔——使锋——构字——共性——个性——格调——书品——人品的理性思维对书法艺术做出的理论思考与价值判断。能准确的使用中国传统毛笔,在传统的宣纸上能精准的再现传统经典笔法的“能力”就叫“传统功夫”。对此,如何理解书法艺术“当代创新”中所蕴含
期刊
周沛  1985年出生于湖南常德,打过零工,当过学徒,跑过业务。通过自学设计、摄影,成为独立设计师、摄影师、策展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艺境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入选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对象、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培养对象、第三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潜力摄影新锐、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获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奖、第
期刊
恩师欧阳中石先生走了,离开了讲席,离开了书房,离开了砚池,也离开了京剧舞台。悲痛稍纾,如潮的追忆却又让我觉得,就像先生所经常说的“有始无终”一样,他的精神会一直引导我们。  “书面文心”是先生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科时提出的理念,后来发展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表面看来,这不过是教学理念的丰富,但事情并不这么簡单。  “书面文心”概念主要强调的是笔墨与内在精神的关
期刊
摘要:赫哲族鱼纹饰是美丽而神秘的存在,本文以图像学的视角,从鱼纹饰的应用与视觉因素结合的角度分析东北赫哲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纹饰图像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并进行图像比较,总结提炼出赫哲族鱼纹饰的独特美学特征。  关键词:图像学 赫哲族 鱼纹饰 图像比较  1.图像学概述  图像学是对图像进行研究与解释的一门方法和学科。针对图像的解释可以分为三层:首先对图像本身的外形结构、外在意义进行解释分析;其
期刊
摘要:渐江作为明清画坛巨匠,上承元季四家,而后开创新安画派;其在山水画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山水画艺术形态的发展。笔者以渐江山水画中的构图法为研究对象,对渐江的山水画构图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剖析和研究,进而探讨渐江山水画构图法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和今天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有哪些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渐江 山水画 四僧 构图法 艺术特点  渐江存世的山水画作品,主要分为手卷、图
期刊
我认识方鸣君已经多年了,知道他是侨界的一个大文人。他早年写诗,记得他跟我说过,他上大学时曾把一组抒情诗拿给艾青看,艾青阅后只说了两句话:诗写得很好,诗人很会写诗。大学毕业后,方鸣研习西方哲学,写康德、狄尔泰和雅斯贝尔斯,又成为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哲学家。方鸣先在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日報社任职了二十多年,是一个知名的文化精英,后来又步入侨界,到中国侨联的出版社担任了十几年的社长兼总编辑,把华侨出版做得风生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展厅时代,“二王”逐渐成为了取法的主流,从理论上看“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取法“二王”即“取法乎上”存在逻辑上的自恰,但实际上抱守“二王”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千人一面”,所以取法“二王”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从正面看,取法“二王”是正途,可以有效避免“野狐禅”,有助于深入理解书法传统;从反面看取法“二王”难度极大且并不能带来个人面貌。取法“二王”是“取法乎上”
期刊
摘要:梅山文化是湘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是梅山乡土产品设计可以承载和整合的价值来源。本文首先探究了梅山民间艺术中几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提出了梅山典型文化符合在乡土产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地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协同创新原则。文章着重从具体形象的提取和变化、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及传统色彩的提炼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梅山典型文化符号在乡土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