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时刻”告诉我们的……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0日,我国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25个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消逝。
  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震级被确定为9.0级,为世界地震观测史上最高震级,此次地震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引发核危机。据全球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的报道,9级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随后的大海啸几乎将整个城镇抹平。同时,尽管这场海啸发生在日本,但很有可能对全世界形成长期影响,早期估计这场灾难将对日本造成1000亿美元(约合66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如果核危机恶化,这些计算将会发生大幅改变……
  有识之士惊呼,我们已经进入了“巨灾时代”,令人难过的是,情况似乎就是这样。要是我们的眼光跳过今年的3月,回望过去的一两年,各种不期而遇的灾害屡见于报端,频发的地震和各种灾害突降大地:暴雪、海啸、干旱、战争……每天的新闻中总有一些事让渴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人们忧心忡忡,措手不及。
  庆幸的是,大自然的每一次“不友好狂飙”,都逼迫着我们去思量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不由地想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狄更斯《双城记》开篇里的这句话,这句话被重复了很多次,今天,我们只能再次重复,因为,找不到更准确的表达。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来支撑起现今美好的生活,可我们仍然无法阻挡自然“最坏的袭击”。
  面对灾难,悲伤,恐惧,勇气,帮助……成为我们共同的表情,除此之外,也还有其他的表情。奥地利“贫困时代的诗人”里尔克最著名的一首诗——《沉重的时刻》,再次在这个本该万物复苏的春天成为数万人心中的灵歌。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看着我
  作于20世纪初期的《沉重的时刻》一写出,便有很多人去解读这首诗,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沉重,以及“人和他人”之间的各种情感,都在这首诗中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折射。此次日本地震,凸显出的一些人和事,在提醒我们认真考量“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时,也折射出了“人和人”之间不同的情感表达,以及人对环境的自我认知。正如英国广播公司所说的:“等待灾难已成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常态,尽管全世界都对地震感到震惊,但日本人似乎已经学会如何应付灾难,他们都不知道任何时候,脚下的土地会爆发出巨大威力,每个人都为此准备着,等待灾难已成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但灾难,总还是“沉重的时刻”,即使我们做好了准备,何况,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准备。
  
  一、寻找被我们遗忘的习惯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俗话所说的四件最可怕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老爹”,其中,以地震居首。因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缘,日本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仅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日本造成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地震就高达10次,其中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伤亡特别惨重。正因为地理的特殊性,使得日本国民的危机感特别强,这种危机感造就了日本人对待灾难的“正常心态”,而在这样“正常的冷静”中凝聚成的民族性格,值得我们敬佩,通过这次地震背后的故事,我们试图寻找一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习惯。
  1.排队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是部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面对横扫一切的海啸,井然有序地救援、撤离,避难,日本国民表现出来的排队令人印象深刻:仙台市民在躲避地震时,主动让出了车道,排队过马路,排队等候撤离的火车,超市里也没出现抢购物品的现象,每个人都只拿够自己用的一些东西;民众在街道上排队打电话,汽车排队购买汽油,没有埋怨争吵和互相推搡……通过到地震重灾区仙台市采访的记者日记(摘自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博客),我们能看出一些更具体的细节:
  排队队伍最长的是超级市场门口,距离开门还有一个小时,拐了三个街角,依然看不到队尾。超市的工作人员把货物从商店里面推出来,在门口摆起了摊档,货品上面写着价钱,以及每个人可以购买的数量,比如方便面,一个人只能购买一包。一些日用的物品,比如橙子,苹果,大米等,不单单没有加价,比记忆中来日本买东西的价格还要便宜一些。超市员工还用手推车推出一车的糖果巧克力,一边免费给排队的顾客,一边不断地表示:请大家原谅,要让大家等这样久。因为人多,超市提前营业,排在最前的顾客有秩序地拿着购物篮选购商品,其实也有一些商品并不限购,但是即便是这样,这些顾客并不贪心,每个人都是拿着很少的货物去柜台结账,显然是为了让更多排在后面的人至少可以买到点东西。
  排队,是我们熟悉而又“有点羞涩”的词,排队的口号我们能天天在公交站台上听到,可我们还是习惯了争先恐后和蜂拥而至,文明的社会秩序似乎离我们还有点远。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只要你在地上划上一条线,或拉上一条绳,日本人就会按照你划的线、顺着你拉的绳排队,顺序等候。不管等候多长时间,没有“加塞儿”,也没有“替人排队”,更没有“大呼小叫”,即使是在困难时期。虽然有时我们觉得排队过于死板,但“一窝蜂而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方式,还是比死板更为让人汗颜的。
  2.干净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去,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在地震的时候,我与其他市民疏散到广场上,大家都是安静地坐在地上,并不会很慌张,震完了大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广场上一个垃圾也没有,真的就是一个垃圾也没有,这个是绝对的。”亲历日本此次地震的旅日中国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样的干净,好像超出了我们的常识。而最让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日本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垃圾箱,更不用说垃圾站了,无论是在东京银座、新宿的繁华街头还是乡村的僻静小道,除了饮料自动售货机旁会设置一些供丢弃饮料瓶、饮料罐的专用垃圾箱外,想丢弃一张废纸,都找不到垃圾箱。日本人的做法是把垃圾放在塑料袋中带回家,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外国人感到不太适应,但客观上却保障了日本街道的整洁。各自收集回家的垃圾,居民会用指定的白色垃圾袋把垃圾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摆放在自家附近的垃圾摆放点,上午8点钟左右,政府的垃圾清理车会沿居民区收集垃圾,然后直接运往垃圾处理厂。
  这样的垃圾回收方式,好像我们不习惯,不仅仅是我们,别的许多国家也不习惯。但这样的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熟知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但有多少细节我们能细水长流地坚持?而我们做不到的事,其实有很多人做到了。
  3.媒体
  在我们的印象中,灾难,是伴随着悲痛和泪水的,但经历了9.0级大地震后的日本,很难看到对着镜头哭泣的民众,也看不到极度渲染悲伤气氛的煽情报道。不哭,是震后日本留给世界的印象。一场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释放的破坏力相当于汶川地震20倍,地震天然地触动着人们对“末日来临”的敏感神经,可我们很难在日本的公共媒体上看到撕心裂肺或者绝望的哭腔,即使这些是一个普通人在面临灾害时的自然反应。日本媒体高度的专业主义让我们对灾难新闻多了另外的一种认识。日本最大的公共传媒NHK(日本广播协会)的新闻里,主播们始终保持镇静的面容,虽然余震不断,主播们带着安全帽出境,播报最新的消息,给人的感觉非常坚强,电视画面上没有灾民们呼天喊地的镜头,也没有第一线记者虚张声势的煽情式报道……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经历了地震之后发出感想:(日本)电视台的新闻特别平静,我觉得无可挑剔,有信息量却不侵犯个人,有数据却不煽情,有各种提示却不造成恐慌。有人觉得,日本的新闻“冷静得出离了悲伤”。面对灾难突降,别人的伤痛不应只得到“围观”,也许哀而不伤是最合适的情感出口:平静而不恐慌,冷静而不煽情。
  据报道,“不给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常识,这句话出现在给小孩学习的《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在大地震后,日本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悲哀,反而对因自己的悲哀而让别人担忧和牵挂表示歉意。在大地震中,如果家人朋友遭遇不幸,日本人通常也不会号啕大哭,只是默默承受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当有人获救时,用“对不起”代替“谢谢”的人也不少,对他们来说,比起感谢,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情内疚更多。而这种对于自己感情的克制,也使得媒体不会也不能去报道、炒作这种悲伤的气氛。
  如上所述,截取大地震的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神化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坚韧,更不是“压低自己而抬高别人”,关于日本的经典读本《菊与刀》里说“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软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正说明了其间的“性格矛盾”,并非我们要全盘地崇拜和视为榜样,只是我们应该相信,善于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二、追问那些影响我们的“矛盾体”
  1.人类的仇恨与大爱
  对于日本,我们怀着某种复杂的心情。遗忘历史就是背叛未来,可当所有的爱恨情仇凝固成一己之念时,我们是否又走进了另外一个“死胡同”呢?海明威说:“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必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也因为,感同身受是人类共同有的情感,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心理结构,便有着对于生命怎样的态度和信仰,而生命的存在,跟国界无关。因此,让我们远离“地震报应论”,让爱增长,让人性的力量增长。
  “你们在日本人民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日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这是21日凌晨前来迎接从日本归来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山崎和之说的。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强烈地震后的第2天,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向日本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并提供紧急救灾物资等。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于13日飞赴日本实施紧急救援。“救援队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连续奋战6天,拉网式排查了4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范围内的每一栋建筑、每一辆汽车、每一艘船舶。我们对141处重点废墟进行排查和搜救,我们离开的时候,当地的消防队员还有自卫队员都来给我们送行,大家都是依依不舍。”这就是人道主义的力量,大爱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是的,爱正在增长,人性的力量正在增长。这可能是上苍对于我们最大的馈赠,是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没有爱,自私、仇恨、猜疑就会盛行,就会最终把整个民族拖进一场精神上的内战,残忍的算计和斗狠、残忍的破坏就会成为常态,再怎样的繁荣、再怎么强大的物质基础,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这最终会撕裂整个民族,精神上的赤贫就会最终导致物质上的返贫。
  ——知名评论人笑蜀
  2.技术的美好与残酷
  在这次的日本海啸大地震中,除了网络技术支撑起“微博寻人、微博报平安”之外,有一个新的新闻热词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那就是“核泄露”。普通人对核电的了解不多,所以产生的“核恐惧”随着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露”开始加剧。目前世界各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为17%,核发电量超过30%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16个,美国有104座核电站在运行,占其总发电量的20%;法国有59台核电机组,占其总发电量的80%;日本有55座核电站,占总发电量的30%以上。因为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会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铀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在燃料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依靠日渐成熟的“核反应堆裂变”技术发展核电,成为多个国家发展电力的一个原因。
  但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一样,技术在发挥着正面的功用时,也会产生某种“技术时代新的危险”。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亲历现场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威廉•劳伦斯写道:“一种被禁锢了千万年的自然力量从自身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但此后发生在日本广岛和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让人类对这种伟大的自然力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此次日本地震,在确认福岛核电站出现泄漏后,大批居民被疏散,一些城市成了“空城”。
  
  【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被称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技术,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强大工具,但它也犹如一把高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类在欢欣鼓舞技术的实用时,也不得不开始面对这只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除了核事故,核战争等等的“技术残酷”,使得人类如同取暖却被烫到的孩子,对火有了恐惧的阴影。这种痛楚留在历史深处,像一个伤疤,时刻警告着技术的危险。但因恐惧而“因噎废食”肯定是不可取的。
  3.信息的冷静与癫狂
  在日本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3月17日,一场抢购风潮席卷中国,一天之内全国货架上的食盐几乎被全部买光。有网友在新闻中留言说,日本人很淡定,中国人很盲目,中国人心里发生了10级地震!这场波澜壮阔的抢购,让还在抢险中的日本核辐射震区倒显得有些平静了。可是,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内,据外国媒体报道,在美国,因为地震原因,导致一些碘化钾产品脱销,许多药店热卖这种无需处方便可出售的药片,在一些拍卖网站上,一盒14片的碘片竟卖到了540美元。而抢购,源于一个流言:核辐射污染了海盐,盐不够吃了,马上得涨价;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从网上看到食用盐中的碘可以有效防止核辐射(其实这也是谣传,食盐里碘的含量很低,而且碘酸钾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钾,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效果,而且摄入过多的盐,更会引发别的病症)。我们还记得“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的疯狂,其实对于这样的“争抢”,我们不能轻易地去批评,毕竟,生活有时候有很多苦衷。但从中折射出来的一些现实,值得我们去探寻。我们心中其实藏着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乐于相信”谣言?心理学家说:“谣言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事实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这样的解释告诉我们一个逻辑:这件事关乎我的生老病死,我为什么不能选择相信呢?所以,简单地以“素质低下”来评价抢购风潮,也许并不合理,经验总是告诉我们,“信总是比不信强”,这也许是“人性的弱点”。
  知识与理性的匮乏让抢食盐和打鸡血一样离奇风行,缺少权威的信息使得食盐身价陡增;缺乏安全感的人抱团取暖,造就了口口相传的谣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让从众心理大行其道;公民自治精神稀有,社会人心才总被人操纵。在“谣盐”之下,我们都“杯弓蛇影”了,导致了一场“无盐的结局”的闹剧。(摘自凤凰网)
  探求这样的话题,显得过于沉重和庞杂,但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至于选择“信”或者“不信”,那都是个人的事。
  
  三、为每一个生命祝福
  生命有时候很脆弱苍白,在一瞬间,也许就天各一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守候和祝福。每一个生命,都不应该无缘无故地消逝。
  让我们彼此祝福,世界安宁,生活美好。
  
其他文献
【魅力评荐】指导老师赵才甫:“阅历”,常须亲历;但作者借阅读(鉴赏)的经历,探世态炎凉,人生冷暖,不也是一种“‘阅’历”?诚然,阅读是一种经验。能于“阅读”之中,知古鉴今,知人论世,于己或可多一些“冷暖”的认知,或可少一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人,总要成长的。因而,阅读不仅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自我修为:改变、改善人生的态度。以此文视之,可观,亦可期待。    宋岳柯《程史记龙眠海会图》有句很经典的
期刊
方慧,1990年生,双子座,现求学上海。有时很文艺有时很庸俗。曾获第1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10岁开始在杂志开设个人童话专栏,长期在《意林》《中外文摘》《萌芽》《中国校园文学》等杂志发表文章,作品《你在那一刻患过伤风》,收录于《出名要趁早——十大90后作家男女PK》一书。作家郭敬明曾评价她的作品“有一种超出了实际年龄的成熟”。    一  “你这样走出去,可以迷倒所有长了眼睛的男人。”  
期刊
出身贫寒、母亲早逝,他尝尽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而正是这种困苦磨砺了他坚毅的性格,练就了他宽广的胸怀。沐浴在耶稣的春风里,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从滦州起义,到北京政变,再到反蒋战争,一路走来,一路“倒戈”,他成熟了,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将军”、“基督将军”、“布衣将军”,这些称谓是人们对他的崇敬,是历史对他的铭记——冯玉祥,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真挚朋友,踏浪而归,却魂
期刊
读方慧,实际上就是读正在长大的这一代人。方慧的小说《魔女游戏》,具有90后“炫”一代的某些明显特征。可以说,她的文字与以往所有代际的写作者有了很大的异同。记得当年的卡夫卡们,还只能一手艰难地阻挡着人生的风雨,一手跌跌撞撞地去做一个现场的记录者。而方慧所处的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则更多地具备了网络写作才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比如,方慧在这个小说里写道:“陈镯整个人都被深褐的夜色和斑驳的橙色灯
期刊
本期擂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名,是当今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如果说几年前王宝强的成名还是个例的话,那已经过去的2010年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草根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成名。如上海电视台“中国达人秀”节目不仅让“钢琴王子”刘伟成名,而且让“孔雀哥哥”“鸭脖夫妻”“农民歌剧家”等草根走红;在北京西单地下通道卖唱的“西单女孩”任月丽以一首朴素的《天使的翅膀》感动无数人,农
期刊
【魅力评荐】指导老师邱文华:文章首先提出论点,以义取利有何不可。然后反驳将义和利对立的观点,又分别以袁隆平院士为例说明行义事的义人利至时不拒绝利,不但不会被诟病,反而会被认为实至名归;以神威药厂的事例说明即使行义时会失去利,也定会得回来。最后,再次论述行义得利,以义取利。通篇条理清楚,论述紧凑。而论证时引用古语,援引事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义救鲁奴不报账,众人赞而孔子训之;义救溺水者
期刊
或许你也是这样一个少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一心想外出探险。可是,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给你28年两个月19天,你能做什么?也许很多人无法对这个将近一个人三分之一的时间说清楚,丹尼尔笛福可以告诉你,《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将我们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尽现纸上。  《鲁滨逊漂流记》一经问世即风靡全球,并且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问世以来,它一版再版,除了《圣经》以外,它是再版
期刊
【魅力评荐】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作者先以童年的回忆讲述自己如何从游戏中的制胜法宝——“急转弯”中总结取胜的经验,由小见大,进一步阐释如何利用好人生的拐弯,走向成功。也许很多同学觉得在写作文的时候无话可写,其实写作的素材往往存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肯观察与思考,相信手上的笔会有更多的内容呈现。    弯道有什么用?  小时候与小伙伴嬉戏时,我很喜欢玩一个“捉鬼”的游戏:游戏里,一个人当“鬼”,其余
期刊
新华每日电讯:权利“落座”才能避免“喋血抢座”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让座却不是年轻人的法定义务,被让座也不是老人的必然权利。自觉让座值得提倡与鼓励,但老年人也没有拿出老人证强迫年轻人让座的权力;年轻人不让座应该受到舆论、公序良俗的谴责,但老年人却也没有直接拿年轻人开骂的权力,更没有直接打人的特权。我们在提倡年轻人主动让座的同时,也应该呼吁落座者积极给予年轻人的道德付出以道德回报。  
期刊
我打小就只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偶尔才会外出走走。出去走走,是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想去寻求遇见新鲜的事和别样的人;长待一地,是在外跌跌撞撞后,能回到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安居之所,想回归平静的安顿心情。  将近二十年后,这样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打着预备独自生活四年的草稿,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求学,而后挥别了父母,也暂时告别了那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新的城市高楼林立,马路也很宽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