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价值观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的结果,是特定阶段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种分配方式,只有当人们认为它是“公平”的时候.才能使人们对分配的结果感到满意。所以,理论上的缺陷需要我们通过价值观念来弥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对经济制度的价值评价归结为效率评价,已不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追求分配的正义即能遏制我国不平等的扩大,又能构建达到共识的价值观。分配正义论有助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HP滤波法得到波动指数,根据经济波动有关理论,通过对湖南与全国粮食产出波动的实证分析,发现湖南粮食产出波动特征与全国粮食产出波动特征具有显著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显示,湖南与全国的粮食产出波动的同步相关系数很高,说明粮食大省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调整当前国家实施的均衡性粮食安全政策,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促进粮食大省粮食产出的稳定增长。
帕加诺模型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机制的经典理论模型。本文运用该模型,将农村金融细化为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三个指标,并将该三项指标与农村人均收入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指标与人均纯收入进行协整分析,以验证各因素与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出了若干有益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结论。
本文以约束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分析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选择及经济增长均衡路径的影响机理,然后根据模型分析了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及调整产业结构方式来破解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约束,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以往研究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和产品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感知质量的单一和综合影响因素,但并未从新产品入市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外生和内源信息的分类,并依据韦伯定律的扩展应用,继续进一步探讨新产品入市的动态变化进程中(首次购买、重复购买、长期购买阶段)消费者感知质量的主影响要素。
市场壁垒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这种反经济行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区域间市场壁垒主要有经济性壁垒、行政性壁垒和法规性壁垒。适度的经济性市场壁垒有助于市场的发育;行政性和法规性市场壁垒将促使地区经济利益“先甜后苦”,降低区域经济的总体福利,削弱地区获得长期贸易利益的经济基础。为此.打破区域间行政性和法规性市场壁垒,调整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的博弈格局与经济关系,强化区域联合与协作将成为中国经济整体均衡发展的适时战略选择。
当今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西方,但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早已有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乃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基础。且中国近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践行,为现代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因此,中国企业存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能够很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制度所产生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为适应约束条件的变化,必须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本文在建立长久性土地使用权、城乡土地市场、土地流转政策支持方面进行了探讨。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为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联系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就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诸如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内容,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及其路径选择。
悖论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广为关注的现象,其魅力就在于其不可消解性。尽管许多哲人如罗素、蒯因、塔斯基以及克里普特等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悖论问题并未因此而得到完全解决。本文从逻辑角度论证了悖论的成因及其可消解性,指出悖论问题实质是逻辑问题,只有克服了传统逻辑中的过于形式化和绝对化,同时引入语境概念,悻论问题方能得到最终消解。
民生问题,是我党和政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及关系处理,加快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