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弄潮而歌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痛心于中国糟糕的文化艺术环境,掀起大型户外实景体验剧之浪潮,与张艺谋、樊跃被称为“铁三角”。她堕入艺术之“坑”,怀着敬畏之心,“癫狂”而歌
  五台山的夜已被秋凉浸透,寺庙屋瓦凝了一层露水,风吹檐下铜铃,叮当作响,更显苍山寂静。王潮歌的窗外,天空已由黑变灰,她又一夜无眠。眼看夜即将过去,但演出中的某一个环节具体该如何展现,她还没有主意。这一刻的寂静让她恐惧。
  她是“老导演”了,有着丰富的剧作经验和技巧,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她导演过十余部大型演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的主创人员之一,对她来说,如何用舞台展现她的想法,这并非难事。但这一次有些不同。由她执导的《又见五台山》是国内首部佛教主题大型情景剧,王潮歌告诉自己,“不能亵渎佛教,也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要做到“深者看了不浅,浅者看了不深”。
  在《又见五台山》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害怕、担心、忐忑常伴王潮歌。恐惧无眠的夜晚,她在五台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作为总导演,她是主心骨,天一亮,她必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去指导演员排练。“我真是自己给自己吓了个半死。”王潮歌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2014年9月19日这天,《又见五台山》情景剧在山西忻州五台山风铃宫首演。演出结束,王潮歌露出一分“狂妄”。她说,“《又见五台山》是给佛经提纯。”而台下坐着的,是包括五台山的众位高僧以及上百家媒体在内的1600多位观众。 “我是艺术家” 演出结束后,风铃宫剧场的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地没有送王潮歌鲜花,而是送了她一口装满萝卜青菜的铜火锅。
  王潮歌对她的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虽然有执行导演,但她在山上一扎就是一两个月。五台山海拔较高,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作物单一,美美吃一顿涮火锅是她近期的愿望。
  艺术创作时,王潮歌很投入,她时常想不起自己到底几天没洗头,她也时常“癫狂”,一会身在炼狱,一会升到天堂。若灵感乍现,抓到一个好东西,她高兴得逮谁亲谁,大家都跑;心不顺的时候,她瞪起眼珠子,见谁骂谁,“一米之内都是血光。”
  《又见五台山》首演前两天的排练中,男主角状态不够理想,被她骂了个半死;男主角在表演中找到灵感,她跟着泪涌不止。“哭了一会特轻松,眼睛特别亮,感觉自己醒了。”
  王潮歌眼馋国外的文化艺术环境。从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街区,到英国伦敦的300多家剧场,在一些欧美国家,文化艺术的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一部剧目成功,迅速被复制到另一个城市或国家。她认为,中国缺这个,她应该做这个。
  “不管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包括二线、三线城市,几乎没有哪个城市有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演出、固定的观众群,大家没有消费艺术的习惯和崇尚艺术的意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王潮歌说,“作为一个搞艺术的,我心挺疼的!”
  从《印象刘三姐》开始,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组成“铁三角”,随后又共同创作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等多部大型户外实景剧,掀起了“实景演出”的浪潮,陈凯歌、冯小刚也分别执导了户外实景剧。2013年,为能适应北方较为寒冷的环境,王潮歌又推出了“又见”系列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至今已有两部,《又见平遥》与《又见五台山》。
  这些剧目,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不小收获。只《印象刘三姐》一剧,迄今已演出5000多场,接待观众超过1200万人次。
  王潮歌“特别乐意”向媒体展示她艺术作品的这些“附加成果”,她不回避艺术给商业带来了好处,同时也认为商业可以给艺术带来支撑。“我个人认为商业和艺术,商业和宗教,乃至全世界的事,就没有对立二字,都会找到一个和谐和统一的过程,找到了全都解了。”
  对于商业是否会影响她的艺术创作,她很坦然,“我是一个职业导演,是纯正的艺术家。” “别叫我女导演” 9月19日这天,从祈福仪式开始,展演、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一整天,王潮歌都在亢奋中,她连着两天没合眼,但讲话仍然干脆利落、幽默大方、妙语不断。在她的亢奋中,或许仍不乏忐忑、紧张,但更多的可能是欣喜与兴奋。
  历时90分钟的《又见五台山》演出中,观众由剧情引领,从室内情景体验区穿过舞台,直到落座观众席,在3D视觉和音乐的配合下,长达200米的环形舞台360度不停旋转,上演着人生万相,不断发生、幻灭又轮回,让观众完整体验了一场自出生到死亡、由蒙蔽到醒悟的过程。
  演出结束,王潮歌走上舞台,“今天我得到了五台山几大方丈给我的认定。他们说,第一,佛理讲的是对的;第二,深入浅出,讲的是透彻的;第三,通过人间的某一种判断来折射出佛理,再给人间返回去的这样一个脉络,他们是认可的。我一块石头就落地了。”
  王潮歌是导演,也是北京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作为“领袖”,她常以自信示人。工作中,她脾气急、严格、敏锐,有点不容人,团队有人出了错,她便目露凶光,“恨不能用眼神毙了人家”。多年以来,她已经成了人们眼中的“女强人”。但她也敏感、细腻而又柔软。“当我是我们家老徐的老婆时,我可女人了。”
  王潮歌不认同“女强人”抑或“女导演”这类称呼,在她看来,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称女性导演为“女导演”,是不是要称男性导演为“男导演”?导演就该尽导演的职责,妻子就该有个妻子的样子。生活与工作可以混在一起,但王潮歌从不混淆自己的角色。她的爱人是她的初恋,二三十年来,家里从未出现过危机和严重分歧,一如当初。她也感慨,“我们怎么就那么和谐啊!”
  五台山创作排演的日子,王潮歌将她的“四个宝宝”带在身边,爸爸、妈妈、丈夫和女儿,他们如同王潮歌行李的一部分,因为她不想与亲人聚少离多,她欣慰,因为她是家人的荣耀。 “我心向善” 王潮歌并非佛教徒,但她称自己是“一个忠实的佛教的拥戴者”。吃素、念经,在她看来都是形式,只要向善,人人都已然信佛了。
  王潮歌不会用电脑,但她阅读量惊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她的房间里甚至有一些梵文书。做《又见五台山》之前,王潮歌对自己理解佛法并无信心,也想找高僧指点,甚至希望能给剧组成立一个讲解佛法的团队。“他们共同给了一句话,说不用了,你说的是对的。”
  关于《又见五台山》,王潮歌认为它不只是个艺术作品,或者是“又见”系列、“印象”系列的某一个演出,她认为它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讲经说法的地方。
  《又见五台山》使用了佛教经典《华严经·净行品》,并秉承了其中的佛教观点。“自己觉悟叫自觉,自觉后又去帮助他人,施予你的善意和慈悲心,这就是觉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互相帮助,就互为菩萨。”
  王潮歌的确很乐于“觉他”,讲起佛理滔滔不绝,一位参加首映式的某记者甚至在私下里说,“王潮歌怎么越来越像‘青年导师’?”
  王潮歌确有做青年导师的天赋。上五台山采风时,团队去看寺庙,结果看到香客求财求官,“跟佛祖做交易”,回来后,有人对传说中超脱远离名利的神山大失所望,找王潮歌诉说。不料遭到王潮歌破口大骂,让他再去看。第二天,他回来要跟王潮歌做“思想汇报”,王潮歌让他闭嘴,再去,看到感动为止。几天后,他终于被一个衣着体面、虔诚跪拜的香客感动哭了。“他心中一定是有一个大事才这么磕头的,兴许是父母病了,兴许是孩子考学,人人都有无助的时候,求人不行的话求求神佛不行吗?”
  王潮歌也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地为他人指点人生。对于艺术,在一番“自信”的表达之后,她也会掏出敬畏之心。对她来说,搞艺术要有天赋,显然,她认为自己是有的;另外,“还要拿出自己的小命放在秤盘上”。
  在王潮歌看来,每一次艺术创作都是堕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是一个“在坑里向上爬的过程”,姿势相当难看,有血有泪。她不能穿高跟鞋,因为她要加速跑,要越过非常多的障碍。爬上来,才看到年轻如花的姑娘和帅气的小伙。
  关于青春,她说青春美好,因为可以谈恋爱;关于遥远未来,她自己也很好奇,想看一看这个叫王潮歌的人到底还能干什么,她没法预计。她刚刚从“坑”里爬上来,可以预计的是下一个“坑”,《又见马六甲》。
其他文献
李东生坐在我对面,发型稳妥地“三七开”,金丝边眼镜,目光柔暖,语调温和,语速适中。虽然他曾带领TCL完成“鹰的重生”,至今仍被人当做商业传奇而津津乐道,但他看上去并不如鹰,至少表面上不像。他脸上没有鹰的桀骜与凶猛,更看不到鹰的野性与野心。要不是采访在北京香港马会会所阅览室里进行,邻桌非富即贵,我想我会忘了他是中国一线企业家,而叫他一声“李工”—我记得电视剧里对单位工程师都是这么称呼的。  李工大学
期刊
除了长期致力于为所服务的家族建立基于相互尊重而非彼此猜忌的沟通系统外,Familias & Company的服务项目还包括定制家族宪法、家族企业管理咨询、家族下一代成长计划、家族企业公益慈善规划  撰文_徐会坛 摄影_张旭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8月刊  “五六百人齐聚一堂自始至终地参加完所有环节,他们学习的渴望和分享的热望,就像浪潮一样,让我几乎淹没其中!”数天之后,回忆起此前参加的由慈传
期刊
进入家族基金会后,相比与父亲之前只注重捐款,高千媛会谨慎地去查看账目,看受捐人是谁,捐款的效应如何  撰文:毕维尹 摄影_张旭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8月刊  23年前,11岁的高千媛收到一张卡片,卡片上,8个肾病患者共同写下“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命,没有你捐出来的这些钱,我们无法活下去。”当时,为了帮做义工的好朋友卖掉筹款卡片,高千媛第一次加入到义工行列。这封回信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现在,
期刊
你需要一盏LuminAID Light,因为它轻薄、防水、太阳能充电、吹口气就可以变成大灯泡,对于喜爱户外活动的你来说,这简直是绝佳的户外装备。当然,还有更吸引你的—LuminAID Light的销售战略是“买一捐一”,你买一盏,缺少能源和电网的贫困地区就会免费得到一盏。 LuminAID Light的创意来自安娜·斯托克(Anna Stork)和安德烈娅·斯雷什塔(Andrea Sreshta)
期刊
苗世明说他擅长忽悠,他把一位精神障碍学员的一幅奥巴马素描赠与了奥巴马本人。马云也获赠了一套印有学员创作的“绅士狗”图案的靠枕  “如果说WABC能发展到现在,有第三点原因的话,就是我这个创始人比较跨界,能‘忽悠’。”苗世明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说。他把一位精神障碍学员的一幅奥巴马素描赠与了奥巴马本人。马云则获赠了一套印有学员创作的“绅士狗”图案的靠枕。  1980年出生的苗世明,在2010年创办了
期刊
按语:这是个“小时代”,宏大叙述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看到《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陈越光NGO讲演集》这本有些“宏大”的书,我原想此书必枯燥,翻翻,且看有哪些行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头读到尾。此书不仅不令人生厌,反而好读易读,因为给出的思想都是“个人记忆”和“细微记忆”,暗合《论语》。从该书不同章节节选部分段落,竟组合成一篇文章(段落后标明节选的页码和演讲的时间),主题又契合这个时代看不见却又正在发
期刊
从默默无闻的工厂工人到声震华人世界的“江湖大哥”,从成功商人到佛教徒,吕良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个人升华,他将商业与公益慈善结合,而经商,是为何更好地做慈善  撰文:白筱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8月刊  空气被一阵武装直升机的螺旋声桨搅动,越南西贡市堤岸区的夜晚随之颤抖,不为所动的,只有一旁静静流淌的湄公河。  直升机声音愈来愈近,11岁的吕良伟急匆匆跑上自家天台,看到一颗颗军用照明弹将黑夜化
期刊
20世纪50年代,顾准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比大多数中国人超前了30年。时至今日,距他出生已整整一个世纪,距他离世也过去了40年,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  稻盛和夫认为,真理的布是由一根线编织出来的。找到线头,追本溯源,从洋务运动的变器物到新文化运动的变思想,构建互联网思维的哲学基础,是时代的题中应有之意。  然而,在写作《非如此不可:顾准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重塑社会价值观,不能依赖
期刊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为什么会想到要做“绿色手绢计划”?  刘芳菲:做“手绢计划”的想法始于2011年。那年,我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主持联合国环境署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一个论坛。开会之余,我和环境署的官员探讨自己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由于一直有使用手绢的习惯,而周围的人都用纸巾,我开始考虑能否说服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用手绢代替纸巾。但当真正开始准备推广手绢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手绢无处可买。没人做,我来做
期刊
现代公益是怎么发育起来的?首先是个人的“发育”。没有个人的完全的发育,就不可能有现代公益  何道峰 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  慈善与公益的源起与差别  慈善的源起。  在古希腊有一个“火把论”。人类点燃他人火把的时候,会照亮他人的行程,但同时自己的火把不会因此变得昏暗。也就是说,慈善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的时候,并不损害自己,是不停地让世界变得光明。古罗马的时候也是有慈善的,他们认为慈善是自然法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