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悟禅机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许多诗里都蕴含着哲理和禅机,这也许跟他长年学佛有关。苏轼热心佛学,结交了一些僧人,其中有个叫佛印的,和苏轼来往很多。苏轼从佛印那里受到了很多启发。
  有一次,苏轼觉得自己读了许多佛经,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于是写了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在夸耀自己的修为境界。前两句意思是说,人们对佛陀顶礼膜拜,佛陀是天上的天,他的恩泽普及大千世界。后两句则说自己也像佛陀那样,“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也就是称赞、讥讽、毁谤、荣誉、利益、衰老、困苦、快乐。“我就像佛陀庄严安详地坐在紫金莲台上一样,这八样东西都不能让我有所动摇,都不能影响我的心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佛陀,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达到了超然的境界。
  写完之后,他把诗装在信封里封好,让书童送到对岸的归宗寺去给佛印看。他觉得这次佛印肯定会对他大加称赞的。想到这他就坐卧不安,一直站在楼台上眺望江面,盼着书童的船回来。终于,书童回来了。
  苏轼急忙迎上去问:“佛印怎么说?”
  书童说:“他没说什么,只是在你的诗下写了几个字,叫我拿回来。”说着,他把那封信交给苏轼。
  苏轼打开信,只见诗的下方写着两个大大的字:放屁。他不禁火冒三丈,立刻雇船过江去找佛印。没想到,佛印早已吩咐人说今天不见客。苏轼一听更火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奔佛印的居所。到门口时,见房门掩着,举起手刚要敲门,忽然见门上贴着一张字条,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立刻醒悟到,是自己错了。原来,佛印那字条的意思是说:你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可是区区“放屁”两个字,就让你心急火燎地跑过来找我评理,怎么能说自己达到了超然的境界呢?
  除了喜欢和佛印开开玩笑,聊聊佛法禅理,在生活中,苏轼也爱从小事中琢磨出哲理来,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比如这首关于弹琴的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讲了一个关于弹琴的道理:演奏出一支动听的乐曲,单有琴不行,单有指头弹也不行。更进一步去想,它还包含了关于艺术创作的道理:弹琴不难学,有指头的人都会弹出声响,可为什么有的人弹奏出的乐曲好听,有的人弹奏的乐曲难听呢?
  赏读报告单
  谁也不能单独存在
  苏轼在弹琴的过程中,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说琴声发自琴本身,那么把琴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如果说琴声是发自手指,为什么离开琴的时候手上就发不出琴声?琴是怎么发声的呢?从科学角度讲,用琴能演奏音乐,不光靠琴本身,还需要人的指头弹动,敲击琴弦,产生振动发声,再加上人的演奏技巧,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
  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万事都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这是天地间的规律。
  有的事物之间联系密切,谁也离不开谁,就像琴,如果没有手指的弹奏,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而已。而有些即使看起来相反的事物,其实也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比如白天和黑夜,对于人类来说同样缺一不可。
  和同学相处也是这样,有些同学之间性格相似,爱好相同,这就有共同语言,容易玩到一块儿去。而性格完全不同的同学,也能成为好朋友,因为彼此可以互补,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因为两个人差别明显,还能更容易地从对方身上看清楚自己,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
  写作启示录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大康,你知道古代的五弦琴有哪五个音吗?”阿牛考大康。
  “这还不简单?五音是宫、商、角、徵、羽。这可难不住我。”大康得意地说,他最近才加入了音乐兴趣小组。
  “那你知道,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这……”大康挠挠头,这道题难住了他。
  “等你学了声音的知识就知道啦,琴之所以能发出声音,靠的是振动。”阿牛向大康显摆自己的学习成果。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却不了解声音的原理,大康有点不好意思。阿牛安慰他:“别自责啦,这道题连大诗人苏轼也做不来呢。”
  “你怎么知道?”大康吃惊地问,“难道你会穿越,亲口问过苏轼吗?”
  “不需要会穿越,苏轼的一首诗里说啦:‘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你看,声音从哪儿来,苏轼不是也没搞明白嘛。”
  “原来是这样,看来苏轼虽然很会写诗,但在科学上的水平跟我差不多嘛。”大康感觉轻松了不少。
  “不过苏轼虽然搞不懂琴声从哪儿来,却能写出一首富有哲理的琴诗,这就比你大康高明了。”阿牛说。
  “这倒是,人家是文豪嘛。”大康说,“不过我好像得到了一个启发。”
  “什么启发?”
  “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从何说起?”阿牛有些摸不着头脑。
  “想想看,苏轼虽然不了解琴的发声原理,却能写出与此相关的好诗,这都是因为他懂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大康侃侃而谈。
  “琴放在琴匣中自然不出声,光有一手弹琴的技巧,却没有琴,也弹不出美好的乐曲,这都是人人皆知的事情,然而只有苏轼捕捉到了这些现象,并把它们呈现在诗里,这都是因为他在弹琴时思考了琴声从哪儿来这个问题。”
  “对,我们每周都上音乐课,也常听演奏,可每次写作文时,都抱怨没话可写,原来都是因为缺乏好奇心,想不出新的问题。”阿牛感慨地说。
  “是呀,写作文离不开思考,可思考是从问问题开始的。换句话说,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写起文章来自然也就容易了,起码不会为写什么犯愁。”大康说。
  “对,下次我听完音乐会,也问问为什么,写一篇《声音来自哪里》。”
  “你这可不是好奇爱问,而是拾人牙慧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再问问别的‘为什么’。”
  “别的‘为什么’?”
  “对呀,比如说你去听音乐会,单从乐器上说,一场音乐会上有哪些乐器,它们的声音都分别是什么样儿的,有哪些区别,都是怎样演奏的……问题太多了。问得越多,你对音乐会的了解就越深入,越具体,这样写起作文来,还会犯难吗?”
其他文献
家乡的风有点儿味道。家乡的风没有颜色,看不到是红是黄,但我却时常见到,她有两个小小的酒窝。小酒窝,一个长在北面,一个长在南面,笑起来,就是一阵风,让你的心情微微地颤动。  我的老家,既没有黄土,也见不到高坡,是一顺溜儿的平原。东边是一条大河,叫灌河,一河的水,一河的沙,让人感觉很细腻。只要你热了,就到河里去吧,微风吹着,满心的清爽。西边不远处,就是坡岭,老家人都称“岗上”,那岗上是黄土,只隔不到十
期刊
1.临近过年,家里大人该带我们小孩子去做新衣了。吃过午饭,妈妈带我到街上的裁缝店取新衣。妈妈说,手头钱再紧,也要给我一年做一套棉衣、一套罩衫。  2.裁缝店的小老板叫蔡换银,跟我爸爸从小就很要好。见到妈妈和我,蔡师傅停下手里的活儿,从桌子下的纸箱子里拿出一身新衣。他前后看看,用牙咬掉一个线头:“穿穿看。”  3.我脱掉身上的棉袄棉裤,穿上新的。新棉衣轻,新棉衣软。我一穿上,它们就贴紧了我。  4.
期刊
说起现代动画片的“祖师爷”,就算是不关心动画的人也会马上想起那个经典的动画标志:一颗流星划过城堡。没错,就是迪士尼。  在3D(三维)技术广受追捧的今天,最初那个黑白、模糊、粗糙的米老鼠是不是已经被人遗忘了?才没有呢!不仅没有,他还和3D动画玩了把“穿越”。不信的话,看看今天分享的2013年迪士尼动画短片《小马快跑》吧。  阳光明媚的一天,米奇、米妮和伙伴们坐在拉着稻草的马车上,哼着歌。皮特开着他
期刊
这一期,让我们来读一篇“有故事”的美文。怎样诵读才能优美动听,同时也把故事讲述得精彩有趣呢?听一听“诵读小明星”朱亦丹的演绎,再跟少儿节目主持人关心姐姐学一学,相信你也可以读得很好。  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  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
期刊
暑假到了,正是出去旅行的好时候。每次“时光之旅”都是来去匆匆,也没来得及在古代好好旅行游览。不如这次回到古代,和古人一起出行旅游吧!看看没有污染、没有破坏的大好河山,真是令人向往!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马上出发!  高小白的穿越笔记:和徐霞客在旅途中  置身山谷溪林之中,一下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了。这是在哪里呢?  水墨画一般的天地间,传来几声船桨拍水的声音,一叶扁舟缓缓行来。船夫热情地招呼我上船
期刊
你见过珍珠吗?圆圆的,晶莹剔透。珍珠和玉石不一样,不是从岩石里开采出来的,而是由海水或者淡水里的一些双壳纲软体动物制造出来的。  关于软体动物,我们之前介绍了腹足纲的蜗牛是怎么走路的,头足纲的鹦鹉螺是怎么游泳的。今天,我们要讲讲一些双壳纲的贝类是怎么生产珍珠的。  你若在河边玩耍,有时会看到黑黑的河蚌。河蚌有两片对称的贝壳,当它觉得安全时,就会将贝壳露出一丝小缝儿,让你看到它白白的身体。这块白白的
期刊
妈妈出差了,爸爸的厨艺实在让人不放心。不过,刘徐鹏同学却从爸爸烧的饭菜中吃出了“世上最美的味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妈妈要出差一个月,这段时间我都要忍受爸爸那糟糕的厨艺。记得爸爸第一次为我做饭,当他把菜端上桌时,我满脸惊喜。可是,当我尝了第一口却忍不住大失所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爸爸白天工作,晚上忙碌着为我做饭。我不知他从哪学来的厨艺,菜虽说不上好吃,但已明显有了进步。  一天,一位同学来我家做
期刊
小毛:我最近读了《荷塘月色》,发现朱自清先生的文采不一般。  阿土:哦?  小毛:里面不是有这样一句嘛:“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耳朵听到的歌声来形容鼻子闻到的花香,实在太绝了!  阿土:哈哈哈,你说得没错。其实,打通五官的本领并非文豪的独门绝技,也不只在文学作品里才有。不信的话,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两组字词吧!  光有“音”,声有“形”  在赞美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
期刊
“今日事,今日毕。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这是节数学课,说话的人,正是五年级教我们的数学老师陶枫。  陶老师个头不高,肤色白净,大眼睛有时圆瞪有时笑眯眯,一头披肩长发微卷似细浪。别看陶老师长得像个洋娃娃,可她严厉着呢!  记得有一次,陶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剪几个梯形,还在这项作业上额外标注了五角星,作为重点。可回家后,我光忙着完成其他作业,偏偏忘记了这项。第二天上数学课时,陶老师让同学们拿出梯形,我一下
期刊
观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写作也不例外。看看宋昊南同学是如何用眼睛发现美丽的风景的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中的这一名句千古流传。每当读到这句话,我眼前都会出现傍晚彩霞铺满长空的壮观景象。  夏天的傍晚,是霞光最美丽的时候。金红色的太阳沿着狮子山徐徐西沉,我站在露台上向西望去,夕阳就像是一颗硕大无比的红宝石,镶嵌在狮子山的上空,射出耀眼的光芒。金灿灿的霞光给万物涂上了一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