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韩自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在贸易总量、规模、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不断扩大和显著提高。但日益扩大的逆差成为制约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岛市作为国内对韩贸易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在对韩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代表性。本文以青岛为例,客观分析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形成的主要基因,提出逐步缩小贸易逆差的主要路径,尽快形成对韩贸易的良性发展态势。
关键词:中韩贸易逆差;成四分析;青岛市;对策
一、青岛市对韩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
优越的地理位置、互补的经济结构以及相似的文化底蕴决定了青岛市在中韩两国贸易中重要的战略地位。2009年。青岛市对韩进出口总额达到70.45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8.49亿美元,进口为41.9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5.0%、5.3%和4.8%。韩国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对韩贸易发展过程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投资总量及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韩国企业投资不断增长,韩国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截至到2009年底,韩国在青岛投资企业累计超过4500家。占全国总量的11.3%:累计投资项目达10493个,合同外资203.6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6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外来投资总量的48.5%、35.7%和39.3%,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2.投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升级
2000年以前,青岛市韩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投资为主,大多数是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的服装、鞋帽、箱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项目,贸易层次较低,但已基本形成规模。2000年之后,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个行业,投资结构逐步向高端转移,承接韩国高技术含量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3.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加之青岛市对韩贸易具有诸多优势,吸引了大批韩资企业米青投资发展,投资规模及总量稳步提升。2009年,青岛市韩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对韩出口总额的56%,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的11.9%:加工贸易进口占从韩国进口总额的66.1%。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口的47.6%。对韩贸易仍处于“中国制造”阶段。
4.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岛市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韩国投资商积极利用我国对外政策和青岛市的发展环境,纷纷在青岛投资建厂,扩大企业规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目前,青岛市外企投资总量占贸易主体7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对韩出口总额的74.9%。
5.产业内贸易现象突出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同类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这是青岛市近年来对韩进出口商品出现的新特点。2009年,全市产业内贸易产品主要以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金属制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进口分别占对韩的40.1%、46.9%,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进口的11.1%和37.0%,进出口总量及比例差较大,且主要以进口成品、出口中间产品为主,是形成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的成因解析
1.青岛市韩资企业多为“U型”企业
此类企业的设备、原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都在国外,但生产:加工在第三国,这对第三国不利。青岛市韩资企业的订单主要是欧美国家,而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从韩国进口。加工后销往他国,部分返销韩国。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这类企业原材料进口对韩国依赖度达40%,而产品销到韩国的比率仅16%。这类企业充分运用了我国相关贸易发展政策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获得了丰厚利润。所以这类企业在我国越多,产生的贸易逆差也会越大。
2.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的产品主要属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品质量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品之间存在明显质量差异,是一种基于产业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形式。2009年:青岛市对韩形成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高新技术、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等,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1.5亿美元,而进口19.8亿美元:高新产品出口为2.0亿美元,进口为12.5亿美元。可知,这种类型产品的贸易量越大。逆差也就越大。
3.中韩双方生产过程差别很大,中方处于产品价值的低端。韩方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2009年,青岛市对韩出口的产品处于高价值链的产品总值为9.6亿美元,占13.6%;对韩进口的高价值链的广。品总值为41.5亿美元,占58.9%。随着对韩国进口的逐年增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逆差趋势不会改变。
4.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大,容易形成贸易逆差
到2009年底,在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韩国在青岛的投资项目已达10695项,这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贸易逆差很难扭转。但及时采取措施逐步缩小逆差是可能的。
5.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限制他国商品的进入,而这些措施对他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商品进入韩国市场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突出表现在,一是关税及关税管理壁垒,特别是对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被韩国政府纳入关税配额管理范围;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韩国几乎对所有中国农产品都采取严格的进口检验检疫措施,同时,韩国将中国全境视为一个检疫区,一旦发现某一地区或某一企业的产品存在其禁止入境的动植物疫病或虫害,就会将中国其他所有地区生产同类产品均列入禁止进口范围。受此限制青岛的新鲜水果、蔬菜、海鲜等难以进入韩国市场:三是进几限制。韩国政府在招标农产品进口中韩国农水产物流公社的招标标准过于苛刻,合同规定不合理,使得出口商迫于压力不敢参与竞标,中标后也往往不能正常出口,造成严重损失。韩国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大大扩大了双力。之问的贸易逆差。
三、逐步缩小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的路径选择
第一,逐步将“U型”企业转变为“O型”企业
一是积极引导韩资企业拓宽发展路径。提高产品的国产化比率,就必须提高国内的产品质量,同时推荐青岛市或相邻省份的知名企业或著名品牌产品,促进合作。二是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来引导讳资企业增加国内采购比率,拓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三是实施针对性招商,缩小或放弃“U型”企业投资项目,从引进项目上避免逆差的形成。
第二,加快改善产品的出口环境
一是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对国内产品在质量、工艺、包装、外形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整或改进,提高传统产品的附加值。二是针对韩国市场提高研发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只有扩大附加值升值空间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对韩出几的比例,才有可能改变长期贸易逆差的局面,
第三,加快建立信息平台,协助韩资企业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拓与交流
一是为韩资企业提供国内企业情况、销售市场状况以及销售信息等,为韩资企业在国内发展升辟发展路径提供市场服务;二是举办洽谈会或产品博览会,为韩资企业了解国内市场,并在青岛根植化发展提供服务:三是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内容涵盖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产业发展及技术、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和中介机构等,为韩资企业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情、山东省情和青岛市情提供服务。
第四,加大研发力度
一是深入研究韩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韩国市场,扩大对韩国出口;二是在出口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尽快扭转以“廉价低质货”挤入韩国市场的思维:三是在韩国各地区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特色产品展览推介会”,大力推出高档质优的青岛商品,以扩大在韩国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四是相关部门应积极为全市企业提供韩吲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有利于国内企业及时了解帏国市场变动情况,提高国内企业在韩圈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认真研究韩国对外贸易相关政策
要进一步整合“青岛市国际商会”和各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统计和预测研究实力,吸引或组织专业人员,针对韩国经济发展态势、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和预测,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上报研究成果,不断提升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应对能力,为促进青岛市对韩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方涵)
关键词:中韩贸易逆差;成四分析;青岛市;对策
一、青岛市对韩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
优越的地理位置、互补的经济结构以及相似的文化底蕴决定了青岛市在中韩两国贸易中重要的战略地位。2009年。青岛市对韩进出口总额达到70.45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8.49亿美元,进口为41.9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5.0%、5.3%和4.8%。韩国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对韩贸易发展过程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投资总量及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韩国企业投资不断增长,韩国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截至到2009年底,韩国在青岛投资企业累计超过4500家。占全国总量的11.3%:累计投资项目达10493个,合同外资203.6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6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外来投资总量的48.5%、35.7%和39.3%,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2.投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升级
2000年以前,青岛市韩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投资为主,大多数是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的服装、鞋帽、箱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项目,贸易层次较低,但已基本形成规模。2000年之后,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个行业,投资结构逐步向高端转移,承接韩国高技术含量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3.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加之青岛市对韩贸易具有诸多优势,吸引了大批韩资企业米青投资发展,投资规模及总量稳步提升。2009年,青岛市韩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对韩出口总额的56%,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的11.9%:加工贸易进口占从韩国进口总额的66.1%。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口的47.6%。对韩贸易仍处于“中国制造”阶段。
4.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岛市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韩国投资商积极利用我国对外政策和青岛市的发展环境,纷纷在青岛投资建厂,扩大企业规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目前,青岛市外企投资总量占贸易主体7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对韩出口总额的74.9%。
5.产业内贸易现象突出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同类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这是青岛市近年来对韩进出口商品出现的新特点。2009年,全市产业内贸易产品主要以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金属制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进口分别占对韩的40.1%、46.9%,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进口的11.1%和37.0%,进出口总量及比例差较大,且主要以进口成品、出口中间产品为主,是形成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的成因解析
1.青岛市韩资企业多为“U型”企业
此类企业的设备、原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都在国外,但生产:加工在第三国,这对第三国不利。青岛市韩资企业的订单主要是欧美国家,而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从韩国进口。加工后销往他国,部分返销韩国。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这类企业原材料进口对韩国依赖度达40%,而产品销到韩国的比率仅16%。这类企业充分运用了我国相关贸易发展政策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获得了丰厚利润。所以这类企业在我国越多,产生的贸易逆差也会越大。
2.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的产品主要属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品质量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品之间存在明显质量差异,是一种基于产业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形式。2009年:青岛市对韩形成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高新技术、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等,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1.5亿美元,而进口19.8亿美元:高新产品出口为2.0亿美元,进口为12.5亿美元。可知,这种类型产品的贸易量越大。逆差也就越大。
3.中韩双方生产过程差别很大,中方处于产品价值的低端。韩方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2009年,青岛市对韩出口的产品处于高价值链的产品总值为9.6亿美元,占13.6%;对韩进口的高价值链的广。品总值为41.5亿美元,占58.9%。随着对韩国进口的逐年增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逆差趋势不会改变。
4.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大,容易形成贸易逆差
到2009年底,在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韩国在青岛的投资项目已达10695项,这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贸易逆差很难扭转。但及时采取措施逐步缩小逆差是可能的。
5.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限制他国商品的进入,而这些措施对他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商品进入韩国市场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突出表现在,一是关税及关税管理壁垒,特别是对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被韩国政府纳入关税配额管理范围;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韩国几乎对所有中国农产品都采取严格的进口检验检疫措施,同时,韩国将中国全境视为一个检疫区,一旦发现某一地区或某一企业的产品存在其禁止入境的动植物疫病或虫害,就会将中国其他所有地区生产同类产品均列入禁止进口范围。受此限制青岛的新鲜水果、蔬菜、海鲜等难以进入韩国市场:三是进几限制。韩国政府在招标农产品进口中韩国农水产物流公社的招标标准过于苛刻,合同规定不合理,使得出口商迫于压力不敢参与竞标,中标后也往往不能正常出口,造成严重损失。韩国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大大扩大了双力。之问的贸易逆差。
三、逐步缩小青岛市对韩贸易逆差的路径选择
第一,逐步将“U型”企业转变为“O型”企业
一是积极引导韩资企业拓宽发展路径。提高产品的国产化比率,就必须提高国内的产品质量,同时推荐青岛市或相邻省份的知名企业或著名品牌产品,促进合作。二是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来引导讳资企业增加国内采购比率,拓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三是实施针对性招商,缩小或放弃“U型”企业投资项目,从引进项目上避免逆差的形成。
第二,加快改善产品的出口环境
一是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对国内产品在质量、工艺、包装、外形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整或改进,提高传统产品的附加值。二是针对韩国市场提高研发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只有扩大附加值升值空间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对韩出几的比例,才有可能改变长期贸易逆差的局面,
第三,加快建立信息平台,协助韩资企业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拓与交流
一是为韩资企业提供国内企业情况、销售市场状况以及销售信息等,为韩资企业在国内发展升辟发展路径提供市场服务;二是举办洽谈会或产品博览会,为韩资企业了解国内市场,并在青岛根植化发展提供服务:三是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内容涵盖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产业发展及技术、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和中介机构等,为韩资企业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情、山东省情和青岛市情提供服务。
第四,加大研发力度
一是深入研究韩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韩国市场,扩大对韩国出口;二是在出口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尽快扭转以“廉价低质货”挤入韩国市场的思维:三是在韩国各地区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特色产品展览推介会”,大力推出高档质优的青岛商品,以扩大在韩国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四是相关部门应积极为全市企业提供韩吲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有利于国内企业及时了解帏国市场变动情况,提高国内企业在韩圈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认真研究韩国对外贸易相关政策
要进一步整合“青岛市国际商会”和各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统计和预测研究实力,吸引或组织专业人员,针对韩国经济发展态势、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和预测,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上报研究成果,不断提升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应对能力,为促进青岛市对韩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