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分析的高校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分析课程建设的功能、成本和价值,并以青海大学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为例,提出课程建设思路与具体方法。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教—学—研”互动 价值分析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是传授知识技能、形成思想观念、培养行为习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1]。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2]。课程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工程,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建设基本要求
  第一,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源特点,考虑到本课程与诸多课程的知识点交叉关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而且应当根据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目标要求,分别设置课程内容体系。
  第二,要强化形象教学,用多媒体、雨课堂等手段将丰富的社会经济现象融入教学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要加强实地教学,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学的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实践,以战略眼光从事前瞻性研究,为教学积累案例。
  第三,要创新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要重视教材和教辅资源建设,妥善处理拿来与创新的关系,根据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要求,编写特色鲜明并经得起教学实践检验的教材。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建设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
  一些教师在教材选择、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各方面不能密切结合培养目标要求。尤其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出现教材专著化或过于复杂化现象,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同时,没有建立反映本课程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课程建设全面铺开,不分主次,既浪费资源,又不能解决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
  2.课程建设重教学,轻创新。
  作为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它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和管理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这类课程理论基础进行重构。但目前对课程建设考核更注重教学本身,忽视理论与实践领域创新,从长期看,将制约人才培养水平提升。
  3.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目前的课程建设从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涉及教学各个方面,但是课程建设有规定期限,课程建设师资精力有限,出现了注重形式建设、忽略内容质量的现象。比如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课程网站,却很少在教学中使用;课程建设中刻意追求信息化,制作全程课程录像,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反而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考核方面,盲目照搬一些基础理论课建设试题库的做法,既花费大量精力,又不能起到全面考核学习效果的作用。
  4.课程建设重课内,轻课外。
  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重点仍在课内教学环节,对于课外研究与实践环节重视还不够。在课程建设中,重视课堂学习条件和手段建设,忽视实践环节设计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另外,只强调本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忽视课程之间的关系,造成学生对于相关课程背景知识的逻辑关联认识不清,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课程建设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
  三、课程建设的价值工程分析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研究对象(产品、作业或服务等)的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建设什么(重点内容)及怎样建设(方法),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价值工程的功能分析回答。
  1.课程建设的功能分析。
  价值工程中产品(服务)功能按其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结合经济管理类教学要求,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意识的增强,培养高素質、高水平、综合实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二,进行教学环境条件建设:包括教材建设、案例编写、网站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
  第三,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制作和开发教学课件,充分应用多媒体、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四,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化,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教学科研团队培养。通过课程建设形成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六,辐射带动相关课程建设和发展。要深入分析每一门专业课程,梳理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密切联系。通过课程建设,及时推广建设成果和经验,提高本专业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在以上课程建设功能中,前四项可以视为基本功能,后两项可以理解为辅助功能。基本功能的实现是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是通过当前学生教育目标实现的。辅助功能不断提升,将对教学效果的增强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因此,课程建设不能只注重短期效果,不考虑课程建设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2.课程建设的成本分析。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就是花多少代价提供产品(服务)的功能,在课程建设中体现为花费的建设资金、时间成本(建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及课程建设成果的使用成本等,每一项成本都与一定的功能相对应。
  课程建设中要保障用以实现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及开展教学研究等各项基本功能的投资,并重视投入的资金成本的管理,更要重视教师投入的时间成本及后期教师与学生的使用成本。通过课程建设应当为更多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进行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   3.课程建设的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表示为:V=F/C。其中,F是所要求的功能,C是产品(服务)的寿命周期成本。提高产品(服务)价值的途径包括:①F↑,C↓;②F→,C↓;③F↑,C→;④F↑↑,C↑;⑤F↓,C↓↓。途径①是指在提高课程建设各项功能目标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途径②是指维持课程建设各项功能目标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途径③是指在提高课程建设各项功能目标的同时,维持建设成本不变;途径④是指在显著提高课程建设各项功能目标的同时,投入建设成本相应增加;途径⑤是指在缩减课程建设各项功能目标的同时,显著降低建设成本。
  从经济管理类课程现状来说,课程建设的各项功能远没有达到要求,相应的投入仍然不足,所以应当通过途径④提升课程建设的价值。即在充分运用原有教学设施和教学力量的基础上,通过重点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大大提升课程建设的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建设价值和高等教育社会效益的增加。
  价值工程理论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改进和创新,创新投入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因此在设计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目标时,应该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凡是有助于课程建设价值提升的创新活动,都应当得到相应的支持。
  四、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价值工程方法对提高课程功能、降低课程建设成本的具体分析,结合课程建设实践,提出以下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
  1.开展课程调查,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调查既是明确课程建设价值的最基本手段,又是课程建设本身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之前,首先应进行课程调查,理清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通过开展课程调查,明确本门课程定位及课程作用,有助于课程建设重点的选择和课程建设特色的凝练,最终为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2.教材建设。
  经济管理类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进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将为课程教学不断提供新素材,而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学习课程的侧重点必将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建设中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既包括翻译国外的经典著作,又包括编写各具特色的教材。在教材编写方面,既要注重理论体系方面有所创新,又要及时体现研究实践的成果。既要编写反映一般理论的教材,又要编写适应不同专业背景的不同层次的教材,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从而大大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3.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课程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稳定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凝练教师队伍,不但能促进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凝练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得到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在课程建设的投入方面,应当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既要重视课程主持人的学历、职称、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更要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只有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才能形成该学科领域稳定的教学科研人员梯队,才能通过课程建设形成一批真正的精品课程,提升课程建设价值。
  4.确立“教—学—研”互动的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突出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科研活动积累教学素材和案例,使课程教学体现区域特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知识增加与能力提升并举,形成“教—学—研”互动的课题式教学模式[3-4]。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的扩散效应,增强课程建设的效果。
  5.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
  对于经济管理类课程而言,除了采取開设实验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常规形式之外,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和调研的场所,又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对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大学与地方政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模式[5],不但使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场所,还能够通过共建减少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本,为教师科研、学生就业提供平台。大学与地方共建专业实习基地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赢”机制,是有效降低课程建设成本、提升课程建设价值的重要举措。
  总之,通过价值工程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功能与成本分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设的价值,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够在各类课程建设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开玲.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01-103.
  [3]丁生喜.《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0(2):48-49.
  [4]丁生喜,殷颂葵,孙立霞.区域经济学课程课题式教学与考试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2016(S1).
  [5]刘力.大学与地方共建专业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外区域经济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5):100-103.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7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qdyk-180404)和公共素质类课程建设项目(投资创业必备知识-项目投资管理实务)的阶段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发展质量,关系我国未来发展动力。本文以衡水学院为例,分析高校教师思想发展状况,讨论有关问题出现的成因,为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水平提出建议,希望对高校教师教育工作有理论帮助。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思想状况 衡水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数量实现大幅度增加,教师在思想方面呈现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
摘 要: 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选取2016年至2019年共442名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作为分析对象,内容包括一次性就业率、毕业去向类型、毕业去向地域分布分析等。结果显示,四年来药学院本科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99.08%,学生毕业去向多元化,地域分布比较集中。基于学院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校阶段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参加创新训练,毕业后选择国内外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关
摘 要: 《小小小小的火》是美國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第二部长篇著作,一经发表便引发无数关注。本文分析了小说的多重、复杂又多样的创作手法,探索了小说的主题。四个家庭的故事构成了小说复杂的多线索框架,多主角的设定让小说跳出了唯一主角的传统人物塑造手法;跳跃、时空倒错的倒叙和插叙手法的频繁使用进一步增添了小说的复杂度,多领域的话题涉及又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这种多元复杂的创作手法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通过主要
摘 要: 网络中文教学,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及“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而迅猛发展。本研究在“互联网 ”视域之下,以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网络中文项目为研究对象,对  该项目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评析。旨在提供有效建议,通过对该项目的个案研究,推动网络中文教学发展。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网络教学 翻转课堂 案例分析  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互联网 教
摘 要: 本文从亨利·詹姆斯与纳撒尼尔·霍桑的道德观、詹姆斯对霍桑的批判及继承等方面分析总结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上对前辈霍桑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纳撒尼尔·霍桑 道德观 乡气 浪漫传奇  1.亨利·詹姆斯与纳撒尼尔·霍桑的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19世纪美国小说家。其代表作品《红字》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亨利·詹姆斯(Hen
摘 要: 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实习生赴境外实习已引起国务院、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作者采用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系统,整理了8年的海外项目管理操作。依托对部分归国项目生的跟踪调研,结合前期院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已有项目运营进行总结提炼。因之,则为本项目的后续发展及其他海外实习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参照,以期推动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职英语专业
摘 要: 目前,“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界尚无清晰的定义。本文在理解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基础上,探究批判性思维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的价值和意义,即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升青年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凝聚价值共识等。通过对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分析,找到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  对批判性思维在青
摘 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既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又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是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而选择修习的课程,依照历史发展时序进行表述,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为例,通过阐述时空观念的概念,分析统编版选修教材编写体例的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領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大思政格局下发挥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路径研究,尤其是对“中介变量”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对于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提高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
摘 要: 高中课改后新概念“学习任务群”成为教学关注点。语文教学将面临从书本学习走向实践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从单科学习走向跨学科学习三个转变。这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面临教材、教法、课时量、班级人数、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局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对于师生双方的能力素质提出高要求。本文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例,提出调查学情,设置小组学习模式,创设真实情境,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方式,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