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创新实验——Crossboundaries创始人董灏访谈

来源 :建筑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董灏作为Crossboundaries事务所联合创始人,近年来在教育建筑等领域逐渐获得关注,“空间塑人”是其重要的设计理念.2020年9月28日,笔者对董灏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本次访谈中,董灏着重阐述了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在实践中,通过对使用者的关怀和引导,拥抱新技术并与社会积极沟通,董灏展现了建筑师在未来社会中角色定位的多重可能性.
其他文献
束木是闽粤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形木构件,其在木构架中的分布位置、结构作用与宋《营造法式》记载的叉手、托脚相似.本文基于对束木的已有研究和现存实例,从构件形制、位置分布、结构作用等方面明晰闽粤束木的特点,探讨其与叉手、托脚的关联,以期为南北地区木构技术发展、源流、构件演变等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雨水径流流量计量及污染总量评估等需求,设计了一种倒人字形堰及其智能化流量测量系统.通过标定实验,得出流量-堰上水头关系曲线及其拟合多项式.实测结果表明,所述倒人字形堰下开口较窄,可以在小流量下获得较大的水头数据,以提高小流量下的计量精度;大流量时开口迅速变宽,有效提高泄流能力.基于倒人字形堰开发的智能化流量测量系统标定的量程比为16:1,低流量下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最大相对误差为2.9% FS,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流量数据实时发送至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测.
对于地下空间的回溯性思考,通过聚焦历史中持久的批判性,激发知识的重构力量,将有助于基于过去面向未来找寻迭代提升的机会.本文试图通过聚焦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建筑理念,连接对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考,以一种映射参与性、空间结构化、同质异质性的切入尝试思考地下空间,试图进一步看待地下空间可以被“一体化”“异质化”以及被进一步发掘的潜在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灌浆套筒广泛用于连接装配式建筑中关键节点钢筋,但当前暂无某种浆料饱满度检测方法得到行业公认.对此查阅大量文献并详细列举了十余种浆料饱满度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优先等级.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浆料导电性的新型无损电阻法,并介绍了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该方法中预埋探针橡胶塞和三角限位器的应用可提升检测精度,降低作业难度,快拆装置的应用可提升施工效率.经初步研究验证该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且可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补浆、无损修复,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领域关注“形式”的学科或专业特点,以建筑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几种视角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都市史研究主题下的重要文献.借助以此揭示出的不同方法取向在都市“空间”再现中的特征及其差异,试图建议,出于应对相关学科体系“范式转移”——特别表现在给予“主体经验”更多关注——的现实需求,都市史写作或许需要调整专业分工的单一方法论,寻找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在196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日本,文丘里与筱原一男从各自的背景出发,分别设计了母亲住宅与白之家这两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建筑,挑战当时业界主流的“正统现代主义”体系.本文对比分析两个住宅在设计动机、形式表达与空间营造上的异同,指出两者的共同点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将本土传统创造性地引入现代主义的建筑知识体系.然而在具体设计手法上,母亲住宅选取了“强形式”与“分层空间”的策略,将复杂矛盾的要素结合,浑然一体,而白之家选取了“弱形式”与“分割空间”的手法,将各要素消解融合,体现出侘寂的氛围.两者都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本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5年,对震后再建民居的研究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意义深远.为解决唐山各地区震后再建民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测量、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唐山市10个区县的47个村庄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建造年代的不同,将唐山地区震后再建的民居分为4类.另外,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居民的重点需求,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纳演绎,着重对民居矛盾最突出的建筑平面功能排布、院落空间利用、室内家具配备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唐山震后再建民居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建筑功能布局、院落利用、家具品质这3方面,包含建筑功
基于司马光《书仪》等历史文献,对北宋中大型住宅中主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及内部空间格局进行了推断.住宅由前至后有大门、厅事、中门、中堂的空间序列,影堂多位于厅事以东.中堂是家庭内部的礼仪场所,厅事多用作男性的活动空间.影堂用以陈设祖先牌位和画像等,应是唐代家庙和南宋祠堂之间的过渡性产物.中堂和厅事内的堂、室、房大致承袭了古制“前堂后室”格局,也有很多简化的情况.与唐代相比,北宋住宅中厅事和影堂得到广泛使用,中门的内外区隔作用明显增强.推测唐宋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礼制下移”,是社会文化层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
俄罗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其城市历史风貌的整体延续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西欧的、完整的保护思想.本文主要研究俄罗斯修复艺术学院创立者普鲁金教授的“规律性”修复理论,梳理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从遗产价值认知与体系建构、“阶梯状”修复理论模型、“总体设计”理念,以及历史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逐层解读修复理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普鲁金的修复实践工作阐释“规律性”理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