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形象模型促进思维发展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urr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对抽象思维具有很好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尤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的助力。苏科版物理教材“内能  热传递”一节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就非常抽象。比如,内能是微观粒子的能量,它是怎样表现出來的?为什么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而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大传给内能小还是高温传给低温?这些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笔者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设置新奇实验,内能效果“外显”
  (展示台上放着一烧杯冷水和一烧杯热水。教师用手举着温差电风扇。)
  师:大家看,这是一个电风扇。它为什么不转呢?
  生:没有电池。
  师:好,那我马上找“两节电池”。
  (教师将温差电风扇的两端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扇叶竟然自己转了。学生惊叹。)
  师:同学们想想,风扇的电能是从哪来的?
  生:能量来自这杯热水。
  师:电能确实跟热水的能量有关。这种与热有关的能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能。
  二、建立概念,归纳特点
  (教师请学生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大家回忆出了哪些有关分子的知识?
  生: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做不停息、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教师将两个铅块压在一起,松手后,两个铅块粘在了一起。)
  师: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又能想起哪些有关分子的知识?
  生:分子间具有引力和斥力。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能?
  生:动能。
  师: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作分子动能。
  (教师出示弹簧乒乓球模型。)
  师:轻轻地拉伸弹簧,会产生什么能量?
  生:弹性势能。
  师:这两个乒乓球相当于两个分子,当它们距离稍远或较近时,会产生吸引和排斥的作用,这时产生的能量叫作分子势能。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书中插图,通过归纳得出结论。教师出示几幅图片。)
  师:这些图片中的物体都具有内能吗?说说判断理由。
  生: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只要分子都在运动,物体就有内能。
  师:这些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温度相同吗?
  生:分别处于气态、液态、固态,有低温、常温、高温。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任何物体处于任何状态、任何温度之下,都具有内能。
  三、提炼知识,突破难点
  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把汤勺放在热水里,勺柄一会儿就会变热。大家说说,它的温度和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生: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内能是从汤里传来的。
  师:这类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冬天抱热水袋取暖,你的内能是从哪里来的?夏天吃冷饮降温,你的内能到哪里去了?
  生:从热水中传来;传给冷饮了。
  师:这类现象叫作什么?
  生:热传递。
  师:那么,热传递过程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通过实验了解一下。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感温金属丝的变温实验。)
  师:谁能描述一下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生:温度升高后,金属丝自下而上逐渐变黄。
  师:从该现象中,大家可以认识到哪些热传递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用绘图的方式回顾一下实验过程。把感温金属丝放在热水中,刚开始,大家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金属丝下面变黄了,说明下面温度高。
  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金属丝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说明上面温度逐渐变高。
  师:温度变化后,金属丝各部分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金属丝上面的内能逐渐变大,说明下面的内能传到了上面。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大家分析一下,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和方向是什么?
  生:条件是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到低温。
  师:在物理中,我们把热传递过程中变化的能量叫作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
  生:老师,热传递的方向一定是由高向低吗?一个低温但内能大的物体,能否向一个高温却内能小的物体进行热传递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来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展示台上有两个烧杯,一杯装有足够多的冷水,一杯装有少许热水。教师拿出一个由感温材料做的特制U型金属条,将金属条较短的一端插入冷水中,将金属条较长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中间部分悬空,形成了一个展示热传递现象的“热桥”。)
  师:这个“热桥”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金属条从热的这端开始逐渐变色,向冷的一端前进。
  师:如果老师往冷水杯中再多加一些冷水,变色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生:不会。
  师: 根据这个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热传递的方向一定是由高向低的。
  【教后反思】
  本节课,笔者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设置新奇直观的实验、制作形象的类比模型、绘制简明生动的思维导图、展示独特的“热桥”现象,让学生掌握了内能概念,了解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热传递过程的特点。笔者通过精心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地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同时,笔者也注重培养学生借助物理形象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在物理形象的基础上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搭建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其他文献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实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不断以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充分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软件设计思想,发现软件使用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方法,从而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  一、引导观察,培养发现问题能力  在本节课的引入阶段,笔者创设“弹跳的小球”的情境,通过对已完成的逐帧动画作品和将要使用补间
期刊
【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物理教学有了新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紧扣时代脉搏,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高效、精彩的物理课堂,成了我们的必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结合施教内容,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精准研读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苏科版物理八(上)“光的折射”为例,谈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期刊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会问,为什么没有“边边角”判定法?笔者虽然举出了反例,但仍然没有消除学生的疑问。我要给“边边角”一个机会,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机会。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对  “边边角”问题做的进一步探究,旨在帮助学生更为理性地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经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边边角”问题的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沪教版化学九(上)“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元素概念定性地表示物质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和理解元素在物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引领学生从微观粒子的数量与质量的角度,推算出组成宏观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关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中“宏观-微观-符号”这三重表征的极好素材。  “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
期刊
从区级名师工作室到市级名师工作室,我们一路跋涉,一路探寻,行走在规范建设之路上,并努力向高品质工作室的方向努力。我们一直在思考,高品质工作室应有的内在特质是什么?  一、 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是高品质工作室建设的内在追求  我们工作室成员一起恪守章程的每一项要求,尤其把“静、勤、精、进”的室训作为自我行动规范,努力把室训内化为自我的日常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工作室特质的文化符号,由此
期刊
一、思辨教学范式的构建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七年级是从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衔接阶段,也是培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七年级统编版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思辨性话题,这些话题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价值导向强,思想立意高,呈现方式活泼,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极好的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思辨性话题,
期刊
摘要  作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只有消弭学生和名著之间的阅读隔膜,打破整本书阅读的壁垒,构建名著阅读的同理心,使学生和作品进行无障碍对话,让学生和作者的视野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阅读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兴趣融合;阅读品质;同理心  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期刊
南京市六合区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23名,来自六合区各初中学校,领衔人为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校长卢义刚。  工作室致力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建构“问题·探究”思维生长式课堂,努力达到“将知识转为问题,问题植入情境,立足学生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这一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工
期刊
摘要  “道”是事物的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数学中的“道”就是数学的本质、基本原理、通性通法。数学学习离不开技能与技巧,但关键在于悟“道”。“道”能生技,也能生巧,否则“技”就是无本之源。“道”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需要学习者主动感悟与反思、完善与升华。掌握了数学本质,“技”自然而生,从而达到“大道于心”的境界。  关键词  技 道 规律 基本原理 通性通法  一、问题提出  最近看到一段
期刊
【设计理念】  不少学生畏惧写作文,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如何写。本节写作指导课旨在教会学生围绕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运用铺垫渲染、对比深化等方法构思布局,解决不会搭框架的问题,从而写好文章。  【课堂实录】  一、层层铺垫(递进式)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作文选材的问题,可是有位同学和我说,就算选好了素材,也不知道该如何架构文章。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呢?  生(齐):是的!  师:这是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