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故土寄乡愁(外一篇)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南腹地,荣宜关隘,苍翠掩映间,越溪河穿境而过的一方土地,养育了三万多勤劳的人们,也养育了我辛劳的祖祖辈辈和我。
  故乡坐落在四川省宜宾市最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农业小镇,连接宜自(宜宾自贡)两市,是革命烈士郑佑之的故乡。两百多年前,先人自湖南永州,过贵州经四川叙永到达宜宾,再北上定居在古罗镇。从此,祖辈便与这块土地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我的根也深深扎在了古罗镇的田地里。
  正是和祖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才对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情結。我今年二十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年,见证了这片土地变迁的二十年。我熟悉她的山山水水,熟悉她的大街小巷,熟悉她的泥土的芳香……我对故乡的一切,再熟悉不过,可以说,我的足迹遍布故乡的每一寸土地。
  小时候,总觉得这片土地很神奇,因为她总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她总会有我喜欢吃也吃不完的东西。有两个我那么高的甘蔗,有酸酸甜甜的橘子,还有绿皮球一样的西瓜……读幼儿园的那几年,每天下午放学,奶奶每天来接我总会给我带吃的,从樱桃、枇杷、李子到梨子、橘子再到甘蔗,从不重样。那时,总觉得只有这里的土地才会长出这么多诱人的果实,我真的好爱好爱她。
  十年前从家里到镇上,走过一截小路,才会上大路,不过全是泥巴路。每逢下雨天,就会泥泞不堪,上学要么是爷爷奶奶背,要么是穿水胶鞋到学校,再拿干净鞋子出来换。路上的稀泥和积水,是我和小伙伴放学后的乐趣。把稀泥捏成各种模样,然后一脚踩下去;穿着水胶鞋,故意在积水上猛地踩一脚,水溅满小伙伴全身,小伙伴随手揉起一个泥团……我的书包上、身上全是稀泥。疯玩之后各自回家,一边被奶奶骂,一边脱下脏的衣服裤子。最近几年,泥巴路全部被修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那种玩泥巴的记忆却永远定格在脑海。
  故土虽难离,生存更重要。廉价的农产品,高昂的农资,许多农民辛苦一年下来入不敷出,许多年轻人远走他乡谋生计。昔日的良田变成了荒田,留下了老人和儿童,乡村变成了空壳的乡村。看着这满山撂荒的田土,看着这空壳的乡村,我的心一次又一次惆怅起来。
  这几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镇党委政府积极规划,全镇三万多人民铆足干劲。开发荒山,实施间作套作,满足口粮自给自足的同时,油茶、花椒、花海产业应运而生,红色文化小镇已经初具雏形。街上路灯多了,行道树多了,街道变干净了,安保更有保障了。现在故乡已经跻身全省卫生乡镇和全省安全社区。在政策的支持下,陆续有年轻人开始返乡,为故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许多民生政策落地生根,爷爷奶奶每个月能领到养老金,每次回家奶奶都会念叨说:一定要多活几年,好好享受一下国家的好政策。
  正值青春热血,对这片土地孜孜情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为故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随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乡村被撤销,从此以后,丢了故乡,不知道我的灵魂还能否沿着经脉返回到故乡。
  八月上旬回到故乡,待了十二天,我用了一周去适应天热蚊虫多的环境。自从高中开始,我就离开故乡,至今已经是四年多,我承认我开始被异化,开始不适应故乡,开始背叛生我养我的土地,那种心情,不只是负罪感能说清的。十二天里,我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油茶、花椒基地,细看故乡的变化,用笔记录下故乡最后的影子。
  对于故乡,我割舍不下的还有我的亲人。在家里,不适应爷爷奶奶的生活作息,也开始厌烦奶奶的唠叨,一心想要逃离,可我依旧待着陪他们到了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天。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为什么想要逃离呢,又有什么理由逃离呢?上高中以来,对于故乡,一年十二个月,我待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对于亲人,更是见一面少一面,毕竟岁月易老天难老,许多亲人或许自那一见就是永别,包括年逾耄耋的爷爷奶奶。对于死亡,谁又能说得清呢?十年前外公离开,送葬的那天起让我明白,死亡是不可阻挡的,但也是不可怕的。
  走过很多地方,唯有故乡才能让灵魂安歇;见过很多的人,唯有故乡的乡亲父老才最亲切。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无论我走到哪里,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天也会回到故乡,那片生我养我的桑梓地,同祖辈一起长眠于这块土地,默默守护。
  远去的火柴
  今晚无意间看到一盒火柴,对于这个好多年都没看到过的物件,我来了兴趣。抽出一支,搁在擦边上,怎么擦也擦不燃,却勾起了对火柴仅有的那点儿时记忆。
  小时候,在川南老家农村,乡亲们做饭烧菜,还有爷爷抽旱烟,几乎全部是用柴火,生火的火源就是火柴。
  那时候是没有打火机的,大家使用的是铝皮的煤油打火机。煤油贵不说,打火机还总漏油,放在身上,会经常漏出一股煤油味儿。火柴就特别便宜,两毛钱一盒,还是梅花牌的,揣在身上也方便。在杂货铺和地摊,或是村东头的那个小卖部,常能寻得它的踪迹。
  虽然便宜,火柴却也做了粗细包装。小商小贩刚买回来的时候,是一个稍微大点却很薄的瓦楞纸盒子,盒子上什么也没有,是为粗包装;然后用绿色的牛皮纸包装,一个包装里面差不多有二十小盒火柴,最后才是装火柴的小盒子,是为细包装。深蓝色的盒面,白色的梅花,一小盒里面估摸着就二三十根火柴。那时,我们家常常是买牛皮纸包的,里面有二十小盒,够家里一个季度的做饭烧菜以及燃烧地里的杂草所需。一次买那么多,保存过程中要特别要注意干燥,一旦放的地方太潮湿,一整盒就用不了了。就算里面火柴还可以用,盒子上的擦边也擦不着火。
  记得五岁那年夏天的某个中午,太阳正是特别毒的时候,奶奶还在地里忙碌。我一个人在家里,为了让奶奶回家就有饭吃,我搭着板凳上灶台给奶奶做饭。之所以要搭板凳,因为我那时还没有家里的灶台高。一切准备就绪,火柴却被我打湿了,怎么也擦不着。恰巧家里只有那最后几根火柴,饭没做好倒整得一团糟。奶奶回来看见后,我直接被扔到了门外,狠狠地打了一顿。最后,我哭着喊着奶奶别打了,去拿着仅有一块零花钱,屁颠儿屁颠儿地去村东头的小卖部买了一小盒火柴回来才交了差。这是我因为火柴挨的唯一一次打,令我记忆深刻。
  火柴地位被冲击,大约在十几年前,那种滚动摩擦生火的打火机开始席卷火柴市场。这种打火机用的是液体气,用完了可以再加液体气,特别方便,也特别便宜,逐渐被寻常百姓所接受。两三年后,火柴开始退出市场,地位渐渐被打火机替代。
  如今,火柴已不复存在,从街头巷尾的杂货铺和地摊上消失。连同火柴一起消失的,还有村东头的小卖部和经营小卖部的周婆婆。它伴随着我这代人最后的童年记忆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他文献
从一滴水中见大海  那天我照旧起得很早,匆忙吃过早饭,背起草绿色帆布书包朝外走。别慌,时间还早。母亲追到门口,又不放心地温声叮咛,沿着大路走,离岸边远点儿!晓得喽。我头也不回地胡乱应道,话落,人已跑出几米外。  到了海边,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迷醉了。半空中腾起一轮火球似的红日,将千万道霞光齐齐射下,宝蓝色的海水被晕染得像洒上了一层金粉。海面卷起一层一层细浪,连浪花也被霞光染红,波光跳跃,宛若片片莲花
期刊
深切的思考必须在大安静中诞生,这种安静无关环境,而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哪怕身处闹市仍然能不受其打扰并聚精会神提取出自己内心的悲悯、失落、孤独或幸福的部分。好的作品一定有语言、思想力、语感、技巧、美学、神圣感等多个方面的难度要求,而所有难度的堆积必须由时间毛垫上的细致化阅读、多维度扩展深思和对自己不同阶段创作困境的主动解决相关联,它也必然不是一种自私的主体产生,那会影响作品的格局和境界。主体本身一定对
期刊
她选择性失忆了。  自打她记事以来,她一个人长久得居住在农村的这个院落里,一间小屋用来做卧室,一间小屋用来做厨房,还有一间小屋,似乎是闲置的,里面放了杂物。至于屋子里放了什么,她也不多想,也不多问。她白天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晚上回来自己做饭,安安静静吃饭,吃完饭备课,安安静静看书,睡觉。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单调的日子。  她不养猫也不养狗,喜欢摆弄一些花花草草,院子里倒是四季一派生机。纵使几个星期忘了
期刊
1  “不要忘了带吃的,我扒拉几口饭就往过赶。”李美交代。  “知道啦。”刘贺小声在电话里回应。  刘贺给妻子说:“有点事,你和娃早点睡,别等我。”  “就知道加班,加班,你眼里还有这个家吗?”张婉莹把一套西装扔在刘贺怀里。  刘贺下了楼,开车到了一座老院子,按响一个房间的门铃。门打开一条缝儿,伸出来一个头,老花镜耷拉在鼻梁上,眼珠子慢悠悠转着,把刘贺打量了一番,说:“小王啊,快进来。老杨没来?”
期刊
叠合的光阴  孩提时,我蹒跚走进树林  一排一排的树,在地上烙出一脉一脉的阴影  树叶间的空缺,是洒落人间的青春碎片  夏日,母亲在树荫下浣洗被套和衣物  我骑单车压过树影,仿佛压过我的童年  一段阴影,便是一段光阴  路过的人事一幕幕后退  如今,二十三岁注定漂泊的我  從许多树影里进去,又出来  却一刻也不敢停留,靠坐  两位老人送我到村口  送走我的牵挂  回头,看到他们的背影  正慢慢与树
期刊
五显泰山庙,前身是甘蔗影院,往前是红旗礼堂,再前是华侨礼堂,更前是泰山庙,名由周而复始,剧场自有命运。五显庙因旧城改造而毁,归入泰山庙,诸神合并办公。  ——摘自《甘蔗志·建筑》  一  进场也迟了,摸索着碰到众人膝盖噼里啪啦响着,犹如一路拨开饱满的玉米林。落座就问邻座,前面演什么。加演了一个新闻片,刚完。新闻说什么?毛主席接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  现在电影不这样,会设置一个章节出现在开端,有時
期刊
潼关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如雷贯耳,为它带来名气的不是和风细雨的天时,而是雄奇峻险的地利。  从西安一路向东,经过坦荡的临潼后进入渭南,山势渐起。渭南境内高耸着五岳之一的华山,其险其凶位列五岳之首。我始终没有勇气去爬华山,不为别的,只因为胆怯。图册上,游玩归来的朋友们指着薄薄的照片,向我讲述着华山的凶险奇伟,其中不乏惊险刺激的经历。我听着他们的经历,在他人的话语中一次次完成翻越华山、一回回目睹日出
期刊
记不清那山谷里有几条河流,也忘记了那风铃花是否还在壁崖。可永远记得那风,春风拂面,吹得人眼睛总是眯着。  我胆儿小,即便和伙伴们去爬山,也不敢爬上那陡崖,望着峭壁,心里打怵、脸红,于是伙伴们常常在上去后要拉我一把。夏天,后山是我们的乐园,我和伙伴们去摘莓子果。这是北方,或是我的家乡特有的果子,呈橘红或是红色。麦子收完时,土壁上就露出了果子,所以我又叫它麦果。自识物、识得那些果子时,我们便在山上一年
期刊
小土豆,小土豆,  滚来滚去,  如果我是你,如果你是我,  我就要变成小蜡烛。  门听了这句话很好奇。  门,门,门,  快来我家吃蛋糕,  門,门,门,  快速地来。  梳子听了这句话很好奇。  梳子决定弄一些洗头水,  拿起自己梳梳头,  也来我家吃蛋糕。  原来,今天是梳子的生日呀,  怪不得大家都来啦!  责任编辑|刘思雨
期刊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塞芦子》里的诗句,早在师范时,我就背诵过。也知道《塞芦子》所写的芦子关,就在我的家乡靖边白于山深处。可惜只在县志里看到记载芦子关的几行文字,一直无缘寻访。  今年盛夏的一个周末,县委书记刘维平邀约寻访芦子关,我欣然随行。其实,在我心里,与其说寻访芦子关,不如说是寻访杜甫留在陕北高原那一行艰辛而光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如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