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条件下的自然形态和场所精神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朗伊尔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及背景,解析了该城市的自然形态特征。从朗伊尔城的实质环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情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极地条件对空间场所精神的各方面影响。举例说明斯瓦尔巴特科学中心是对北方地区场所精神的一次实现,是对遥远荒凉的北方地区的原始而自然的回应。
  关键词:极地;场所精神;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79-2
  一、朗伊尔城的概况
  朗伊尔城(Longyearbyen)位于挪威属地斯瓦尔巴德群岛(Svalbard)的最大岛——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是该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是世界最北端的有较大人口的城市,朗伊尔城位处北极冻原(Arctic tundra)气候,其地理座标是北纬78度13分,东经15度33分。基于其北极圈极北位置,十一月末至二月中为极夜,四月中至八月中为极昼。
  朗伊尔城由波士顿北极煤公司(Arctic Coal Company ofBoston)主要持有人——美国人约翰·朗伊尔(John MunroeLongyear)建于1906年。并于1916年将它出售给了挪威,1926年它正式更名为Longyearbyen。在那个煤炭工业盛行的淘金年代,只有采煤工人和猎人才会到朗伊尔城来。
  二、朗伊尔城的环境描述
  朗伊尔城其实并不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它气候极其恶劣,全年有5个月左右的极夜。该地属于极地苔原带,几乎不能生长任何除苔藓和菌类以外的植物。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自然环境,看似荒芜和贫瘠的土地,放眼望去整个城市尽收眼底。那些还没有化去的冰雪、冻土上隆起的山丘、绽放的极北小花和穿越山谷的凉风,都透出浓浓的极地气息。
  在这样一个不存在精致景观的荒原上行走,时不时会遇见四处行走的驯鹿们,它们一点也不怕人,就这样一边吃着草一边从人们身旁经过。正是这些在北极原野上生存的动物,给了这片辽阔的土地存在的意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不免会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力量,而这看似简单而又空白的自然环境,透露出苍凉的美感。
  早年来到这里建立起朗伊尔城的是矿工,如果没有储量巨大的煤矿资源,没有经济利益的左右,这里将完全是北极熊的乐土,看不到定居的人类。现在,朗伊尔宾的煤炭开采业正逐渐停止,支持人们继续定居在这里的原因也己渐渐转向科考和旅游。对于挪威人来说,斯瓦尔巴德是一个非常另类的旅行和工作地。
  当建筑介入这片土地后,场地原有的特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整个城市的人很少,据说不到2000人。此外,还有很多矿工、早期探险家们的悲伤故事。这些悲伤的旋律从一个人传到下一个人,在朗伊尔城形成了一股感伤的气息,你能从酒吧里、路上、旅馆里、旅行路线上感受到这种气息,它让你不寒而栗,充满了对自然的畏惧。
  朗伊尔城的简单和纯粹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这里只有一条街,一个幼儿园,一个大学,一个超市,一个图书馆,一个教堂,三个勉强称得上是酒吧的酒吧,若干居民房,若干旅店。这里看不出城镇的感觉,倒像一个集装箱集散地,荒凉许多。这些建筑大多只有两三层高,零散的点缀在路的两旁。
  这里一片宁静。六月中旬这样的季节,却一点没有山花烂漫,夏天的感觉。有的只是大小不一;颜色各异,风格相近的建筑,无序地建在山的缓坡之上(图1)。在一个颜色非常稀缺的自然环境中,色彩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必要,而色彩斑斓的房子也成为这个地方独特的风景线(图2)。整个城镇最高的设施当属航架了,在山腰上的航架连成一排,兀自屹立在恶劣的环境当中。当我们抬起头来仰视它的时候,则会不由自主地想象攀登、跳跃和占据它时的场景,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运动意象(图3)。
  三、斯瓦尔巴特群岛科学中心
  作为朗伊尔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斯瓦尔巴特群岛科学中心是在原有的大学和研究大楼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承载着教育、展示、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了满足设计需要,新建筑物的外表皮采用保温的铜质覆面。这样的建筑外壳设计可以适应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阻挡寒冷肆意的风雪。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建筑表皮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几何形状的改变不仅根据气候研究的结果,还适应变化的功能。为了防止冰川融化所带来的影响,整座建筑物被架设在柱子上。为了便于现场调整及避免产生热桥效应,其主要的建筑结构都采用木质材料。建筑表皮的铜质覆面即使在低温下,仍然可以保持其性能(图4)。
  建筑内部创造出显著的公共空间和通道。“室内校园”区可以在黑暗而寒冷的季节提供温暖而明亮的聚会场所。这个以松木作为饰面的空间顺应了外壳复杂的几何形体,使其在交通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又提供了多变的视觉效果和体验(图5)。
  斯瓦尔巴群岛特科学中心就像是对北方地区场所精神的一次实现——是对遥远荒凉的北方地区的原始而自然的回应。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远离现实。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座建筑是从自然中得到灵感而构想出来的。位于特殊的自然地段之中——斯瓦尔巴特的干旱北极圈景观。但是建筑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自然的”,包括那些精确的几何形式,仔细推敲过的材料和颜色,或非常优雅的总平面、剖面和立面。斯瓦尔巴特群岛科学中心扭曲的敷铜箔体量,包括它的狭缝状窗户、发光体和斜几何形,都是设计过程的产物,这个过程把形式和功能、场地和气候结合成丰富而没有冲突的关系,这个过程是对自然的挑衅和容忍,而并非模仿它。
  远远看去,这样一个体量的建筑仿佛是从自然中衍生出来,静静的躺在水边,与极地恶劣的气候环境默默抗争着。体现出特殊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特质。
  参考文献:
  [1]雅蒙德,郑小东译,斯瓦尔巴特群岛科学中心[J],世界建筑,2010,(11)
  [2]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王灿,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印度舞蹈更是美轮美奂。本文通过阅读江东老师的一本书直接或间接地谈谈对印度及印度舞蹈的认识与见解。  关键词:印度;印度舞蹈;三道弯;印度教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7-1  印度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提起印度大多数人会想到咖喱饭、佛
期刊
摘要:中国的民间蓝印花布,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印染图案精细缜密。蓝色的布纹将白色的图案衬托出一种深刻的感染力,浓重的乡土魅力令人心旷神怡。民间蓝印花布好像是音乐的变奏曲,既有自成格局的“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发挥,成为富有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关键词:民间蓝印花布;民间艺术;制作方式;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
期刊
摘要:合奏课是高等师范类器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和实践,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巩固。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现状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期待对高师器乐教学体系改革趋于合理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奏;改革;高师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33-2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音乐
期刊
摘要:乐舞艺术在中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了周边各国艺术的发展。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乐舞形式和语汇在多民族的大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乐舞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国之后,先后由政府出面,举行了多次宏大的艺术盛典。如大型乐舞史诗《东方红》《革命者之歌》等,在建国60周年之际,又适时推出了《复兴之路》。乐舞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历史和
期刊
吴雅琳艺术简历  吴雅琳,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岭东雕塑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兴宁画院顾问。  参加9次国家级重要美术作品展览,获全国性专业奖项5次,国际奖项1次;获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优秀奖7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一次,广东省人民政府嘉奖一次。
期刊
摘要:进入20世纪,西方思想界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禅宗思想以超越主客观对立、超越事物内部二分对立及超越自我意识中理性和感性对立的特点,吸引着西方人的目光,在艺术表达上,西方人也不断汲取这一营养。本文从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艺术与生活、“空无”三方面出发,探讨禅宗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西方艺术;禅宗;无意识;艺术与生活;“空无”  中图分类号:J1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现实主义精神成为画家们重要的指导思想。关注现实中的自然形象,提倡描写的技能,可以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弊端,获得自然丰富的形态、生活的真切实在,显示绘画象形写实功能。画家努力实践着这样的创作观念,在山水画领域,出现了新的风格画派与大师大家,比如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嵒,创立了新的山水景象,开拓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对山水的写实性描绘,容
期刊
聂危谷作品欣赏
期刊
去年九月,我在南京参加“百家金陵”作品评审,应周京新院长之邀,与何加林兄同赴江苏省国画院所在地一一山林清幽的四明山庄小憩,适逢聂危谷的彩墨画展正在画院展出。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表现金碧辉煌欧洲教堂和宫殿的彩墨画。如此的恢宏,如此的丰富,如此的灿烂,谁会想到这是画在宣纸上的?  我们太习惯于用继承与创新的思维去看待中国画作品了,似乎画在宣纸上的画就要遵循中国画的笔墨规律。如果是以中国画的传统
期刊
画有五品:  艺术品的鉴定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标准。在国内,有很多喜欢和收藏艺术品的人,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无奈常常借助媒体或艺术机构所推介的名人、名门、各种头衔等一些艺术之外的东西作为旁证来证明画的价值。还有些人将其画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混同,如一些帝胄官阀,贤达名流,一经爆炒便价值连城,当然这些作品也不是缺少艺术价值,只是被夸大了。而导致这种混同是因为艺术鉴赏能力的缺乏。因此,我提出所谓的“画分五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