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初探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8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高考“3 X”的逐层深入,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怎样才能把不同体裁的现代文讲好呢?记叙文体裁应把握文章线索,侧重于人物及事件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事件的意义;议论文重在把握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是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散文则重在理解内容的“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根据散文的不同内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或缕清思路法,或逐层深入法,或根据文眼来把握内容的感情基调。下面我就以孙犁的散文《黄鹂》为例,具体地谈一谈散文逐层深入的分析方法。
  
  1.用设疑的方式提出问题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作者共写了几次黄鹂,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什么环境、条件下见到的,每次又是怎样描写黄鹂的,对表现文章主题起到什么作用?
  课文共四次写到黄鹂,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命状态来说明动物的生命力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一切人和事的生命力要发挥极致,都需要最佳的环境。这个结论是通过作者四次观察黄鹂之后提出来的。
  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期见到了色彩艳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由此衬托“我”对黄鹂的迷恋,对黄鹂在战场上飒爽英姿的赞美之情。这是正面写;第二次,前几年在海滨深密幽静的树林里见到的黄鹂,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但“史同志”试枪法,把黄鹂吓跑了。写法是一正一反;第三次,写逛鸟市所见到的黄鹂,被羁绊着、玩弄着,令人惨不忍睹。此为反面写。以上三处,先是从正面,再从正反两方面,最后从反面为表现主题做铺垫;第四次,在江南太湖边,黄鹂又一次出现,它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这才让人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作者正是看到了美到极致的黄鹂,才悟出了“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的道理。所以说,这才是表现主题的依托和根据。再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感叹不仅是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美的极致,都只有在美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2.请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所表达的哲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即外部语境)。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受“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服务”。这就束缚了作家的思想,使文艺不能百花齐放,且有凋零的危险(文中海鸥被枪杀即象征于此),也大大挫伤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影响了文艺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作者表面上写黄鹂,实际上是说文艺,并呼吁为作家、艺术家、人才和一切人的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3.请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使用的是象征手法,好处在于它富于文学性、形象生动、具有美感。比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文章,随着作者思维的展开,三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未知领域的一个象征。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成为了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的化身。象征这种手法,可以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总之,《黄鹂》全篇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叙事块,叙述“我”与“黄鹂”有关的经历和故事;二是议论块,表达我从“黄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启迪,寄托“我”对于社会、自然、生命乃至文学艺术诸方面的思考、思想情感等。从整体构思讲,文章的前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实际是“点”的描述,是感性的材料铺叙;后面部分则是文章的主脑,是面的拓展升华,是理性的点染提炼。由点及面,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黄鹂的生存方式、黄鹂与环境的关系联系到社会生活、人的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正是本文构思要点之所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读课文后四段,让学生学习其语言表达技巧。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在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排比或对句可使语言整齐。作者勾勒太湖环境,一连说了三个“这里”:“这里的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此外,作者赞美黄鹂与太湖景物融为一体,上下两句对得整齐:
  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
  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这里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美,另外,这种整散句结合的方法,使文章清新、流畅、自然、活泼。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教育的任务相当迫切,其中班主任工作尤其重要。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班主任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就业观  班级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尤其是职业学
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来源于史料。课程改革以来,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史料教学法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史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选择史料的原则  1.科学性  史料浩如烟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史料,要注意史料的来源,确保史料的科学性。最好从史学原著中选取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待人处事能力、生存等能力的有机组合。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活用课文这一源泉,捕捉训练点,营造愉悦的气氛,创设情境交际场,在双向互动
学习动机是制约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正确的动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掌握英语知识技能和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它是积极学习的源泉。下面,我主要采用“六让”教学手段,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巧妙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学英语往往是为学而学,谈不上什么愿望,没有明确的动机。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中之重,而学校的德育工作集中体现在班级。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班级面貌,同学的言行举止,同学之间相处是否融洽,师生之间和谐与否。有了前几年班主任工作的跌爬滚打经验,我自信而勇敢地接受了再次担任班主任的挑战。在高二这学年中,在我投身于班主任身份工作时,我迷茫过、犹豫过、也当机立断过。不过最终的结果令我确实无怨无悔。因为我为我的班级感
2011年,湖南省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围绕“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务求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探索了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新方法、新体系。  一、抓重点关键,力促教师培训实现“三大对接”  1.教师培训与最新培训政策对接  教育部、湖南省关于
编者按:  近年来,在全国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遇了巨大压力,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处境非常尴尬。被国人称之为“高四语文”的大学语文,没有政治课的权威性,没有专业课的专业性,更没有外语课的“必须性”。面对日益削减的课时,面对日益分流的大学语文教师,现实状况是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文学品鉴水平的削弱。诸多有识之士对大学语文走入低谷甚为担忧。本文系统总结了大学语文三十载可喜成绩,
日前,海南大学隆重举行“2009年度刘建贤、张永清助学金”颁发仪式,海大外国语学院2009级学生王璇等4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  在颁发仪式上,刘建贤、张永清两位社会人士向海南大学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的助学资金。刘建贤先生表示,三十年前,他是一名学生,通过老师的哺育和自己的努力,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用知识形成了智慧,用智慧创造了财富,创造了财富要懂得知恩图报,回馈社会。刘先生希望同学们
编者按:她不是名人,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迹,相比以往我们报道的教育界的大人物、典型人物,她也许“渺小”。可她还是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缘于我们在为教育呐喊和歌颂的时候,她的思想更单纯,她的行为更纯粹,她的境界更高远。因为酷爱美,在追逐美的道路上她迷上了艺术,并徜徉在铅笔画的艺术长河里。她给自己的定义是当代最没有影响力的铅笔画家!诚然,在艺术元素光怪陆离的油画系和安宁静谧、意蕴深远的国画系遮盖的艺术世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教育,应该坚持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范,遵循语言教学的内在特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详细阐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和新观点,并对如何实施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满足高中学生具备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