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j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常州市余巷村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环境、价值属性、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余巷村保护与开发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余巷传统村落 文化资源 保护与开发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目标。保护与开发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一、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概述
  (一)余巷村历史概况
  余巷村位于武进区横林镇的东部,据《横林镇志》记载,余巷原名“佘巷”。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三次巡游江南,乘龙舟驾临佘巷,其邑之佘状元忙做准备,从佘巷至古运河佘杭码头一路,以席铺地迎候。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但皇上却把佘状元名帖上的“佘”字错看成了“余”字,脱口说了句“余状元平身”。从此佘巷地名便改成了“余巷”,一直沿用至今。
  (二)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的周边环境资源,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农田、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余巷村地处江南,位于古运河之畔,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村中小河流淌穿过,村中树木繁多,村前屋后种植水稻和小麦。
  2.建筑资源。主要指街巷建筑、古桥古道、庙祠建筑等,街巷建筑一般是传统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形态,由街区、巷落、古建筑、传统民居等构成。余巷老街主要是东街和西街,街长约300 米,用地面积约1.5 公顷,街巷空间主要呈一字型分布。历史上的余巷镇曾驻在这里,余巷老街还保留了清末和民国的老街布局、木排门、石板地、雕梁画栋的门窗、砖雕门楼,建筑风格以青砖墙体熟石灰抹灰为主。余巷村现有4处市级文保单位:冯元桢故居、冯氏宗祠、冯仲云故居和薛氏宗祠。
  3.人文资源。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资源、风情民俗、礼仪文化等。余巷村名人资源丰富,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如明代方志学家薛应旂,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中共领导人冯铉、冯琦,院士冯元帧、摄影师薛伯青等。余巷村祠堂文化兴盛,有冯氏宗祠、薛氏宗祠、姚氏宗祠等祠堂,这些宗祠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余巷村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和宗睦族的民风民俗。
  (三)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价值分析
  1.历史文化价值。余巷村历史文化丰富,承载着余巷村的历史发展轨迹的众多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古村落发展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余巷村具有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和浓郁的诗书教育气息,余巷村出了21位进士,是全国进士最多的村,儒家文化对余巷村影响深远,这些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儒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余巷村的风俗人情、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等和一些传统农耕器具等,为研究民间遗产提供重要资源。尤其是民俗文化,反映了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2.艺术与社会价值。余巷村中建筑属于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建筑风格以青砖墙体熟石灰抹灰为主。薛尚书宅至今保存完好,是三进三开间的清式大院,这些建筑和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对于传统建筑的修复、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余巷村是一个传统民居的聚集地和村民生产生活的聚居地,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会集合体,村中冯氏、薛氏、姚氏等宗族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单元,一个宗族管理着本族的社会事务,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社会文化,对于研究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3.经济与旅游价值。余巷村地处常州郊区东部,没有进行过开发,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筑文化资源、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如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实现其经济价值。
  余巷村处于江南水乡,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地域风情,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可集中余巷村自然资源、建筑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儒家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的旅游文化村,实现其旅游价值。
  二、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把余巷村列入古村落保护范围,余巷村的一些建筑也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如冯元桢故居、冯氏宗祠、冯仲云故居、薛氏宗祠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余巷村的冯仲云故居也得到了利用,依托其成立了冯仲云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出和冯仲云有关的老照片、影像资料、书籍、信件、实物等档案资料,吸引了一些游客前往参观。
  (二)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1.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总体规划尚未形成。尽管余巷村被列入保护范围,但是其保护与开发的总体规划尚未形成,缺少保护性规划,导致破坏传统村落格局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余巷东街和西街被涂上了白色,破坏了原始的风貌,由于经济建设与村民居住环境改善的原因,大批古建筑被村民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与传统村落风格迥然不同,严重影响余巷村整体村落格局,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朴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氛围。
  许多村民举家外迁,村中居住的多是老人、孩子和外來务工者,村落“空心化”比较严重,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村落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丧失,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削弱了村落文化资源的根基。
  2.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意识较为淡薄。余巷传统村落的居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意识不到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件重要的事情,一些居民对古建筑随意拆毁和改造,建造现代建筑,改变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失去了传统村落本来的韵味。
  余巷传统村落一些古建筑由于未被列入文保单位,导致这些古建筑面临着自然损毁的境地。大多数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年久失修,导致长期遭受雨水、虫蚁等侵蚀,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处于倒塌的危险境地。还有的村民在修缮房屋时,将旧的房屋拆除重建或者大面积的改造,使得这些古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取代品。   3.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不到位。余巷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不到位,没有形成旅游产业,处于待开发状态,缺少相应的旅游开发管理主体,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旅游开发模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一些古建筑虽然被列入文保单位,但是处于长期闲置的状态,尚未对外进行开放。
  一些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如余巷村的宗祠较多,如冯氏宗祠、薛氏宗祠、姚氏宗祠等,宗祠文化是余巷村一大特色,这些宗祠具有浓郁的江南味道,但是这些宗祠并没有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没有把宗祠活化利用,未将宗祠与居民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开发,未发挥其传承文化、凝聚宗族的作用。
  三、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路径与策略
  (一)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1.原真性原则。余巷村的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与人文资源是宝贵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时需要遵循原真性原则,不能破坏余巷村的自然风貌及其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建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破坏古建筑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需要保持当地本土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真实反映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原有特色风貌。
  2.整体性原则。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文资源等要素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我们整体考虑各个资源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他们分离出去保护与开发。
  余巷传统村落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与古建筑、传统民居等建筑资源以及民俗文化、名人资源、宗祠文化等人文资源构成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有机整体,这些资源完整不可分割,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完整融合为一体。
  3.独特性原则。余巷传统村落地处江南,带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的韵味,在保护与开发时需要彰显其江南地域独特性,将其小桥、流水、人家地域特色予以保护,挖掘余巷村的宗祠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提炼余巷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要素,将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江南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村落。
  (二)保护与开发的路径
  1.自然资源。这是余巷传统村落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余巷村周围的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应该予以保护,使其成为余巷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的一部分。余巷村地处江南水乡,京杭大运河从村南流淌而过,村中池塘比较多,水是水乡的文脉,保护水乡就是保护水文化,要将与水相联系的传统民居、农田码头等景观作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江南水乡的原始风貌,保护传统村落水文化氛围,加强对水乡文化资源生存环境的保护。
  在坚持水资源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重视水乡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水乡旅游文化产业,让游客体验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利用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结合传统民居、宗祠祠堂、文物建筑等,建造一些如滨水步行道路、临水平台等景观,在河边种植一些滨水植物,与村中树木相结合,打造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滨水娱乐旅游区。
  2.建筑资源。根据余巷传统村落的建筑资源进行分类保护,对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应予以重点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安排专人负责保护管理,加强文物建筑修缮维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完好无损。对一些建筑质量良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应在不改变其外立面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保护;对一些建筑质量一般,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对其进行改造,使之与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对一些现代建筑予以拆除。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将一些文物建筑面向公众开放,如对一些名人故居如冯仲云故居、冯元桢故居进行旅游开发,将其打造成旅游景区,依托名人故居开放旅游产业,实现建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人文资源。余巷传统村落名人众多,要加大名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挖掘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精神,发挥名人的教育功能。可以在余巷村中建设名人馆,展示名人的相关文献资料、典故故事等。在村中建造名人雕像、修建名人文化广场、举办名人相关的文化活动等,利用名人文化精品,树立名人文化品牌。
  余巷传统村落宗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祠文化,要保护与开发宗祠文化,对宗祠文化资料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将保护宗祠建筑与弘扬优秀宗祠文化相结合,将宗祠打造成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基地。
  利用节假日在宗祠举办一些宗族祭祀活动和社戏,将名人的生平事迹以戏剧形式在宗祠戏台上表演,宣传宗祠文化,将宗祠文化空间以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展现给游客,实现经济上双赢,达到保护与开发宗祠文化的目的。
  (三)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1.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制定保护性规划。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加大余巷村保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途径宣传余巷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开展相关教育宣传活动,营造保护与开发古村落的良好氛围。尽快制定余巷传统村落保护性总体规划,对余巷村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明确余巷村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措施,将一些古建筑、传统民居、古树、古井、古桥等资源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切实做好余巷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2.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加大余巷村人文资源的挖掘力度,使当地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与人文資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体现余巷村的农耕文化、宗祠文化、儒学文化等的独特魅力。将余巷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资源等相结合,将其打造成为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度假村,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实现余巷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浩.常州胜西古村落保护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2]王浩.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探析[J].城市学刊,2016,(6).
  [3]王浩,黄国栋.“乡愁”理念视角下乡村老街的保护与发展——以常州奔牛老街为例[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区块链”以高效、安全和透明的优势逐渐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和热点,被誉为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创造机制,在金融领域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对降低交易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优化信用体系、构建高效便捷投融资环境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区块链 内涵 特点 投融资环境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所有经济交易活动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没
期刊
摘 要:当前,内蒙古投资效益不容乐观,这虽然符合边际效益递减的一般规律,但更反映了内蒙古投资结构单一、土地管理利用方式粗放、民间投资规模不足等深层次问题。下一步,需要我们在优化投资结构、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激活民间投资上下功夫,推动内蒙古投资效益全面提升。  关键词:投资效益 问题 原因 对策  投资效果系数是衡量投资效益的常用指标。2016年,内蒙古投资效果系数为0.039(即每完成1元固定资产投
期刊
依馬木·阿巴斯
期刊
摘 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我区农牧业发展同样面临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拓展水平不高、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等问题,亟待以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为切入点,从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等方面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党中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把激励大众创业创新,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促进农村发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15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更是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范围内。创业艰难,农民工创业更难,唯有政府积极提供创业条件,制定政策,改变思路,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良好、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着手,评价香包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香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庆阳市应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创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推动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庆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庆阳香包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对策  文化产业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充分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根源性问题。从建立高效营商环境和完善融资信用体系两大方面破解天津市中小企业在创业环境、政策扶持、行政执法、政府监督、舆论引导等诸方面的不足,为天津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营造更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 融资  一、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为中小企
期刊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挑战,小兴安岭的大森林对维持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承担着重要作用。本文力图以微观反观宏观,以小兴安岭的伊春市为例,阐释小兴安岭森林的历史演变过程及面临的重大气候问题,介绍伊春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探讨伊春在加强森林保护、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化转型,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上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关键词:
期刊
一、2016年内蒙古经济运行特征  2016年前三季度,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得到了延续和巩固,经济发展亮点和压力并存。亮点主要体现在“三去一补一降”取得实效,煤炭、钢铁等主要工业品价格回稳,企业效益改善明显;部分行业的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的理念都已发生了积极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旅游、交通运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服务业支撑力稳步提
期刊
摘 要:针对深化中直企业“央地融合”问题,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驻辽中直“央地融合”的必要性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促进辽宁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央地财政关系 协调失灵 地方政府  驻辽中央直属企业在当前辽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包括船舶制造、冶金、航空、石油化工、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