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力军,较之“80后”大学生,“90后”们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了新特点,产生了新问题。而“90后”艺术类大学生更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作者以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为例,针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人际关系进行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并力图探寻合适的心理调适路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 “90后”艺术类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调适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以“90后”为主体,笔者从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选择了60名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让“90后”大学生阐述自己的人际关系和遇到的困惑,以此探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路径。
1.“90后”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特点分析
1.1个体意识突出,集体观念相对淡薄。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化发展,认为标新立异、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有利于艺术创作。他们希望能够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对于辅导员的管理、家长或教师的引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带有一定的功利意识,合作观念相对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交谈的学生中,有23.33%的学生提到了课堂分组排练很难合作的问题,常常约定好排练的时间和要求,却总有个别同学由于个人原因没有按时到场或者台词没背熟练,耽误了整个团队的进程,造成同学间的不信任。而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也会出现几个班干之间相互推诿,通知不到位,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体现了部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意识不强,没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1.2虚拟交往形式广泛,缺乏良好的现实沟通技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电话、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交友渠道日益多样化,网络媒介凭借方便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渠道。QQ、飞信、微信、微博等聊天软件纷纷亮相,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主要方式。但是大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虚拟环境下的交往是轻松和随意的,大部分情况下不用为自己的言辞所负责,也不会引起太大的矛盾,加上谈论的也都是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不会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挂钩,这就决定了虚拟交往方式并不能和现实相提并论。
现实中的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信念和想法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指的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90后”习惯了沉溺在网络社交的环境里,却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技巧、造成人际冲突的原因、面对人际冲突的应对方法所知不多,也不知如何处理和解决。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当中,大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凭情绪和自我经验处理各种人际问题,这样就很难适应新环境下复杂的大学生活,很多情况下反而会造成人际冲突,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我交流的学生中,有26.67%的学生谈到了宿舍关系难相处的问题,觉得宿舍同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不能谦让别人,不换位思考而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
1.3自我表现欲强,抗挫能力较弱。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颖,个性张扬。他们经常在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网络平台上针对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或者学校的管理制度抒发自己的独特观点,在学生会竞选的讲台上敢于发表个性的设想和理念,在衣着、发型、配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我所在的学院每年一度的卡拉OK比赛,总是受到学生的热力追捧,不仅为了精彩的节目,更是每年的现场都会有男生一曲歌罢,向心仪的女生献上鲜花和浪漫的表白。
在强烈的表现欲望驱动下如果获得成功自然可喜,一旦出现失败就会引发问题。“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经历挫折,心理承受力不强,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理智地对待。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常常对恋爱抱有浪漫的幻想,一旦情感出现问题,精神很容易崩溃,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向家长或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渐渐产生,若得不到及时引导和有效沟通,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举动。我与一位休学的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因为恋爱失败,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失败,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无法以正常的心态参加毕业答辩,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不得已选择了休学。
2.用心理调适介入“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主要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采用的处理方式,笔者随机挑选了本校60名学生做了一份调查表格,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这份表格里显示出“90后”大学生当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半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用心理调适介入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已经是当务之急。
表1 学生所遇问题及处理方式调查表
2.1积极的心理调适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时代并保持与社会同步。实现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是保持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统一。“90后”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调整好心态,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
心理调适是使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90后”大学生多数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中长大,当在大学人际交往中遭受心理挫折时往往比较脆弱,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惑,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达到全面协调的发展。[1]
2.2积极的心理调适促进校园环境和谐稳定。 我国提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只有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才能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积极向上地发展。同样,一所大学要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为其最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应当从大局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际交往中的负面因素。
在我们身边的大学校园里,有个别大学就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使纯净神圣的校园遭遇了负面事件。这些事件的起因往往都是一些小矛盾,由于个别大学生未能及时调适心理而酿成了惨剧。例如马加爵不由让人唏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日益引发社会关注,“90后”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同样存在一些隐患,因而及时介入积极的心理调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能有效促进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3.“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路径分析
3.1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处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常常有校外演出、“跑场子”的活动,对于社会、生活及与人相处的认识比较浅显和片面,处于认知与非认知的交错阶段,非常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易受扭曲。笔者所在的学院会定期请来德高望重的教授或有丰富思想教育经验的老师给学生开展主题讲座,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及人生的认知水平,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人际关系冲突,以人为本,针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疏导方针和以情说理的方法,催化、引导、转化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以开阔的胸怀及乐观主义的态度,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处理现实中的冲突事件,增强他们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力,从而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3.2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程度较高,思想较为活跃和独立,很多时候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很难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因素。“90后”平日在学校课堂上接受各种专业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导,这固然是高校在教育方面的本职工作,但是作为学生自身的成长,仅仅依靠坐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更不能将学生圈定在校园里,缺少与社会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自我意识,增强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无疑有利于“90后”的成长。[2]
以我院为例,通过与婷婷聋童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的志愿服务关系,定期与古林社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这些公益活动中。在此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使思想得到升华,同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3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环境,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的过程。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辅导形式,通过各种辅导方式,例如定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3]
开办心理咨询讲座、开设心理问题专栏等,也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调适的手段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我院曾请来《非诚勿扰》嘉宾主持黄菡为“90后”大学生主讲“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类似的讲座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了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消除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3.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个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在与我交流的50名“90后”学生中,仅有18.33%的学生表示会与家长交流,81.67%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没必要告诉家长。然而从学校管理及危机预防的角度讲,部分学生在情感交往、宿舍关系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做出一些行为失控等过激举动:影响到自己和周围同学的人身安全,学校应当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知情,两方面共同采取矫正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可以更好地帮助“90后”大学生乐观健康地成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群体,广大高校心理辅导员一定要仔细把握和研究他们人际关系的特点,对症下药,总结出适合的心理调适途径,为创造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7-79.
[2]崔艳侠.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33-34.
[3]尹小萍,申永丰.论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时代性及其能力提升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94-97.
关键词: “90后”艺术类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调适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以“90后”为主体,笔者从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选择了60名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让“90后”大学生阐述自己的人际关系和遇到的困惑,以此探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路径。
1.“90后”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特点分析
1.1个体意识突出,集体观念相对淡薄。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化发展,认为标新立异、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有利于艺术创作。他们希望能够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对于辅导员的管理、家长或教师的引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带有一定的功利意识,合作观念相对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交谈的学生中,有23.33%的学生提到了课堂分组排练很难合作的问题,常常约定好排练的时间和要求,却总有个别同学由于个人原因没有按时到场或者台词没背熟练,耽误了整个团队的进程,造成同学间的不信任。而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也会出现几个班干之间相互推诿,通知不到位,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体现了部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意识不强,没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1.2虚拟交往形式广泛,缺乏良好的现实沟通技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电话、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交友渠道日益多样化,网络媒介凭借方便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渠道。QQ、飞信、微信、微博等聊天软件纷纷亮相,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主要方式。但是大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虚拟环境下的交往是轻松和随意的,大部分情况下不用为自己的言辞所负责,也不会引起太大的矛盾,加上谈论的也都是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不会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挂钩,这就决定了虚拟交往方式并不能和现实相提并论。
现实中的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信念和想法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指的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90后”习惯了沉溺在网络社交的环境里,却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技巧、造成人际冲突的原因、面对人际冲突的应对方法所知不多,也不知如何处理和解决。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当中,大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凭情绪和自我经验处理各种人际问题,这样就很难适应新环境下复杂的大学生活,很多情况下反而会造成人际冲突,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我交流的学生中,有26.67%的学生谈到了宿舍关系难相处的问题,觉得宿舍同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不能谦让别人,不换位思考而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
1.3自我表现欲强,抗挫能力较弱。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颖,个性张扬。他们经常在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网络平台上针对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或者学校的管理制度抒发自己的独特观点,在学生会竞选的讲台上敢于发表个性的设想和理念,在衣着、发型、配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我所在的学院每年一度的卡拉OK比赛,总是受到学生的热力追捧,不仅为了精彩的节目,更是每年的现场都会有男生一曲歌罢,向心仪的女生献上鲜花和浪漫的表白。
在强烈的表现欲望驱动下如果获得成功自然可喜,一旦出现失败就会引发问题。“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经历挫折,心理承受力不强,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理智地对待。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常常对恋爱抱有浪漫的幻想,一旦情感出现问题,精神很容易崩溃,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向家长或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渐渐产生,若得不到及时引导和有效沟通,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举动。我与一位休学的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因为恋爱失败,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失败,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无法以正常的心态参加毕业答辩,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不得已选择了休学。
2.用心理调适介入“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主要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采用的处理方式,笔者随机挑选了本校60名学生做了一份调查表格,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这份表格里显示出“90后”大学生当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半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用心理调适介入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已经是当务之急。
表1 学生所遇问题及处理方式调查表
2.1积极的心理调适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时代并保持与社会同步。实现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是保持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统一。“90后”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调整好心态,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
心理调适是使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90后”大学生多数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中长大,当在大学人际交往中遭受心理挫折时往往比较脆弱,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惑,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达到全面协调的发展。[1]
2.2积极的心理调适促进校园环境和谐稳定。 我国提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只有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才能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积极向上地发展。同样,一所大学要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为其最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应当从大局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际交往中的负面因素。
在我们身边的大学校园里,有个别大学就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使纯净神圣的校园遭遇了负面事件。这些事件的起因往往都是一些小矛盾,由于个别大学生未能及时调适心理而酿成了惨剧。例如马加爵不由让人唏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日益引发社会关注,“90后”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同样存在一些隐患,因而及时介入积极的心理调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能有效促进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3.“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路径分析
3.1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处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常常有校外演出、“跑场子”的活动,对于社会、生活及与人相处的认识比较浅显和片面,处于认知与非认知的交错阶段,非常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易受扭曲。笔者所在的学院会定期请来德高望重的教授或有丰富思想教育经验的老师给学生开展主题讲座,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及人生的认知水平,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人际关系冲突,以人为本,针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疏导方针和以情说理的方法,催化、引导、转化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以开阔的胸怀及乐观主义的态度,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处理现实中的冲突事件,增强他们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力,从而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3.2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程度较高,思想较为活跃和独立,很多时候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很难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因素。“90后”平日在学校课堂上接受各种专业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导,这固然是高校在教育方面的本职工作,但是作为学生自身的成长,仅仅依靠坐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更不能将学生圈定在校园里,缺少与社会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自我意识,增强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无疑有利于“90后”的成长。[2]
以我院为例,通过与婷婷聋童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的志愿服务关系,定期与古林社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这些公益活动中。在此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使思想得到升华,同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3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环境,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的过程。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辅导形式,通过各种辅导方式,例如定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3]
开办心理咨询讲座、开设心理问题专栏等,也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调适的手段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我院曾请来《非诚勿扰》嘉宾主持黄菡为“90后”大学生主讲“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类似的讲座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了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消除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3.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个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在与我交流的50名“90后”学生中,仅有18.33%的学生表示会与家长交流,81.67%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没必要告诉家长。然而从学校管理及危机预防的角度讲,部分学生在情感交往、宿舍关系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做出一些行为失控等过激举动:影响到自己和周围同学的人身安全,学校应当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知情,两方面共同采取矫正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可以更好地帮助“90后”大学生乐观健康地成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群体,广大高校心理辅导员一定要仔细把握和研究他们人际关系的特点,对症下药,总结出适合的心理调适途径,为创造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7-79.
[2]崔艳侠.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33-34.
[3]尹小萍,申永丰.论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时代性及其能力提升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