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必然带来词汇的发展和词义的变化。新时期词汇的发展变化表现于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
一、新词的产生
词汇作为发展过程中最为敏感的语言要素,不同于语音和语法注重形式的变化,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新要素的增加,尤其是新词的大幅度增加上。
新词产生的途径有多方面:
1 新事物产生新造词
任何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词来表达,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是以新的形式出现的,属于新造词。
①社会制度的变更会带来新词的出现。例如:
奴隶社会:隶、臣、妾、童、仆、民
封建社会:朕、宰相、庶民、衙门、太监、科举、状元
近现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洋务、学堂、鸦片、殖民地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共产党、一国两制、精神文明
②社会的重大变动也会带来一批新词的出现。例如: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最高指示、四旧、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串联、喷气式、白专
改革开放:特区、个体户、外企、融资、人关
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带来的新词。例如:
渔猎时代:网、弓、矢、鱼、兔、鹿、射、渔
畜牧时代:骥(千里马)、驽(劣马)、骁(良马)、驹(两岁马)
农业时代:黍、稻、麦、糜、麻、耕、犁、井、畴、丝
工业时代:螺丝、齿轮、机车、工人、银行、煤气、发动机
信息时代:电脑、上网、传呼、终端、磁盘、多媒体
④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意识的某些改变。带来了抽象词语的增加。
例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忠”、“义”、“仁”、“孝”、“礼”、“信”、“悌”、“慈”、“中庸”、“天时”、“地利”、“人和”等抽象词,受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民主”、“人文”、“平等”、“自由”等新的抽象词,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四项基本原则”、“公有制”、“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等新词。
2 已有事物产生新词
有些词是内部调节过程中逐渐替换的,如“走”最初的意义是现在的“跑”,“跑”这个词产生以后,逐渐代替了“走”的概念。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冠——帽”、“舟——船”、“粱——桥”、“足——脚”、“口——嘴”等。
有的是出于避讳,如在唐代以前,“世”表示辈分的层次,“代”表示朝代的更替,但由于要避讳唐王李世民的名字,“世”的概念暂时被“代”取代,以后逐渐稳固下来。
有些新词则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比如,“首长”代替了“长官”、“厨师”代替了“厨子”、“饲养员”代替了“猪倌”、“邮递员”代替了“邮差”等等。目前,还有许多词正在向这一方向转化,如“傻子——弱智——智障”、“办公楼——写字楼”、“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一化妆间”等。
3 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带来了义项的增多,为了易于辨别,往往会用一个新词来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如古代“匠”本是“木匠”义,(《说文》:“匠,木工也;从工,斤所以作器也。”),到汉代已用于一般手工业工人,如“木匠”、“土匠”、“瓦匠”等,那么原有的本义就独立出一个新词“木匠”。“生”的本义是生育,后来又演变出“生死”的“生”、“出现”义、“生命”义等。为了便于区别,就出现了“生育”、“生活”、“生存”、“生命”、“产生”、“发生”等新词。“妇”的意思是“成年女子”,后又生出“已婚女子”义,为了便于区别。分别产生了“妇女”、“妇人”等新词。
4 吸收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
(1)外来词的吸收
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外民族对某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赋予它一定的形式,形成了外语词。而汉语要“为我所用”时,经过不同程度的再创造。或音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意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音译意译兼而有之,就形成了具有汉语特点的外来词。
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到中国,又有大量翻译来的外来词出现,例如“逻辑”(logic)、“乌托邦”(utopia)、“图腾”(totem)、“雷达”(radar)、“麦克风”(microphone)、“拖拉机”(俄语TpaKTOp)、“歇斯底里”(hysteria)、“维他命”(vi-tamin)、“幽默”(humour)、“酒吧”(bar)、“摩登”(modern)等等。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如“欧佩克”(英语OPEC)、“克隆”(英语clone)、“比基尼”(英语bikini)、“派”(英语puff)、“艾滋病”(英语AIDS)、“秀”(英语show)。
近些年来,外来词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字母词。如:“X光”、“AA制”、“BP机”、“B超”、“卡拉OK”、“维生素E”等,甚至出现了完全由英文字母组成的词,如“CT”、“DVD”、“MTV”等,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信息的共享化趋势,这种现象终会被承认并纳入外来词的大家庭中。
另外,汉语也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了一些词汇,例如从藏语中吸收了“哈达”、“喇嘛”等词。从满语中吸收了“贝勒”、“福晋”、“额娘”、“格格”等词,从朝语中吸收了“金达莱”、“阿妈妮”等词。但总的来说,数量有限。
(2)吸收方言词
在使用共同语的同时,各方言区的人们还熟悉和使用着本地方言,不同方言区的人也交流不断,所以,必然有一些方言词汇通过较大范围的推广之后进入普通话。有些方言词因为运用普遍,甚至被使用者忽略了它的方言身份。汉语普通话中的方言词很多,例如“老公”、“埋汰”、“尴尬”、“掂量”、“抖搂”、“大大咧咧”、“死气白赖”等。
二、旧词的消亡
引起旧词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旧词消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巡抚”、“乡试”、“丫鬟”、“书童”、“姨太太”、“童养媳”、“宪兵”、“租界”、“保长”等。
并非所有的旧事物的消亡一定都会带来旧词的消亡,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词汇是表示已经消亡的旧事物的,如“奴隶”、“恐龙”、“私塾”、“皇帝”等,它们或是增加了新的义项,或是常用于修辞,或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常常出现在后来的言语中。
并非所有消亡的旧词所代表的事物都已经消亡。有很多词的消亡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名称的改变、社会需要的改变、心理的改变以及词汇系统本身的调整。
2 事物名称的改变
如“眼”、“眼睛”代替了“目”,“鞋”代替“履”,“观看”、“观赏”代替了“观”,“兴趣”“兴建”代替了“兴”,“害怕”代替了“惧”等。
这中间有很多词的所谓“消亡”,只是丧失了作为词的性质和功能,但仍作为语索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观看”、“目光”、“练习”、“足球”中的“观、目、习、足”等。
3 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
例如在畜牧业生产还占有重要地位的上古时期,人们对牲畜种类的区分是非常细致的,以“牛”为例。当时汉语中表示牛的名称多种多样,如“牯”(母牛)、“特”(公牛)、“椁”(黄毛黑唇的牛)、“糁”(三岁的牛)、牭(四岁的牛)等。后来随着畜牧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减弱,这些名称逐渐简化和概括,于是各种各样的牛,渐渐地都用“牛”一词指称了,原来的词则逐渐消亡了下去。个别的词如“特”虽然现在还被应用着,但它的意义已完全改变了。
4 认识的发展
例如“邮差”、“老妈子”、“长官”、“伙夫”等词,由于表现了不平等观念而被现在的词汇系统弃用。
5 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
许多等义词的发展情况就是这样,一对等义词调整规范的结果,多数是一个被保留,另一个被逐渐淘汰下去而消亡了。此外,许多带有外语色彩的词,也往往会在规范和约定俗成中逐渐消亡下去。例如现在通用“电话”、“煤气”,而“德律风”、“瓦斯”等已被淘汰不用了;现在都习惯用“话筒”、“连衣裙”、“青霉素”等,而“麦克风”、“布拉吉”、“盘尼西林”等词现在也已经不用或很少使用了,从发展情况看,这些词也将会逐渐消亡下去。
一、新词的产生
词汇作为发展过程中最为敏感的语言要素,不同于语音和语法注重形式的变化,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新要素的增加,尤其是新词的大幅度增加上。
新词产生的途径有多方面:
1 新事物产生新造词
任何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词来表达,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是以新的形式出现的,属于新造词。
①社会制度的变更会带来新词的出现。例如:
奴隶社会:隶、臣、妾、童、仆、民
封建社会:朕、宰相、庶民、衙门、太监、科举、状元
近现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洋务、学堂、鸦片、殖民地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共产党、一国两制、精神文明
②社会的重大变动也会带来一批新词的出现。例如: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最高指示、四旧、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串联、喷气式、白专
改革开放:特区、个体户、外企、融资、人关
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带来的新词。例如:
渔猎时代:网、弓、矢、鱼、兔、鹿、射、渔
畜牧时代:骥(千里马)、驽(劣马)、骁(良马)、驹(两岁马)
农业时代:黍、稻、麦、糜、麻、耕、犁、井、畴、丝
工业时代:螺丝、齿轮、机车、工人、银行、煤气、发动机
信息时代:电脑、上网、传呼、终端、磁盘、多媒体
④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意识的某些改变。带来了抽象词语的增加。
例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忠”、“义”、“仁”、“孝”、“礼”、“信”、“悌”、“慈”、“中庸”、“天时”、“地利”、“人和”等抽象词,受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民主”、“人文”、“平等”、“自由”等新的抽象词,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四项基本原则”、“公有制”、“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等新词。
2 已有事物产生新词
有些词是内部调节过程中逐渐替换的,如“走”最初的意义是现在的“跑”,“跑”这个词产生以后,逐渐代替了“走”的概念。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冠——帽”、“舟——船”、“粱——桥”、“足——脚”、“口——嘴”等。
有的是出于避讳,如在唐代以前,“世”表示辈分的层次,“代”表示朝代的更替,但由于要避讳唐王李世民的名字,“世”的概念暂时被“代”取代,以后逐渐稳固下来。
有些新词则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比如,“首长”代替了“长官”、“厨师”代替了“厨子”、“饲养员”代替了“猪倌”、“邮递员”代替了“邮差”等等。目前,还有许多词正在向这一方向转化,如“傻子——弱智——智障”、“办公楼——写字楼”、“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一化妆间”等。
3 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带来了义项的增多,为了易于辨别,往往会用一个新词来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如古代“匠”本是“木匠”义,(《说文》:“匠,木工也;从工,斤所以作器也。”),到汉代已用于一般手工业工人,如“木匠”、“土匠”、“瓦匠”等,那么原有的本义就独立出一个新词“木匠”。“生”的本义是生育,后来又演变出“生死”的“生”、“出现”义、“生命”义等。为了便于区别,就出现了“生育”、“生活”、“生存”、“生命”、“产生”、“发生”等新词。“妇”的意思是“成年女子”,后又生出“已婚女子”义,为了便于区别。分别产生了“妇女”、“妇人”等新词。
4 吸收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
(1)外来词的吸收
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外民族对某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赋予它一定的形式,形成了外语词。而汉语要“为我所用”时,经过不同程度的再创造。或音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意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音译意译兼而有之,就形成了具有汉语特点的外来词。
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到中国,又有大量翻译来的外来词出现,例如“逻辑”(logic)、“乌托邦”(utopia)、“图腾”(totem)、“雷达”(radar)、“麦克风”(microphone)、“拖拉机”(俄语TpaKTOp)、“歇斯底里”(hysteria)、“维他命”(vi-tamin)、“幽默”(humour)、“酒吧”(bar)、“摩登”(modern)等等。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如“欧佩克”(英语OPEC)、“克隆”(英语clone)、“比基尼”(英语bikini)、“派”(英语puff)、“艾滋病”(英语AIDS)、“秀”(英语show)。
近些年来,外来词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字母词。如:“X光”、“AA制”、“BP机”、“B超”、“卡拉OK”、“维生素E”等,甚至出现了完全由英文字母组成的词,如“CT”、“DVD”、“MTV”等,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信息的共享化趋势,这种现象终会被承认并纳入外来词的大家庭中。
另外,汉语也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了一些词汇,例如从藏语中吸收了“哈达”、“喇嘛”等词。从满语中吸收了“贝勒”、“福晋”、“额娘”、“格格”等词,从朝语中吸收了“金达莱”、“阿妈妮”等词。但总的来说,数量有限。
(2)吸收方言词
在使用共同语的同时,各方言区的人们还熟悉和使用着本地方言,不同方言区的人也交流不断,所以,必然有一些方言词汇通过较大范围的推广之后进入普通话。有些方言词因为运用普遍,甚至被使用者忽略了它的方言身份。汉语普通话中的方言词很多,例如“老公”、“埋汰”、“尴尬”、“掂量”、“抖搂”、“大大咧咧”、“死气白赖”等。
二、旧词的消亡
引起旧词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旧词消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巡抚”、“乡试”、“丫鬟”、“书童”、“姨太太”、“童养媳”、“宪兵”、“租界”、“保长”等。
并非所有的旧事物的消亡一定都会带来旧词的消亡,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词汇是表示已经消亡的旧事物的,如“奴隶”、“恐龙”、“私塾”、“皇帝”等,它们或是增加了新的义项,或是常用于修辞,或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常常出现在后来的言语中。
并非所有消亡的旧词所代表的事物都已经消亡。有很多词的消亡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名称的改变、社会需要的改变、心理的改变以及词汇系统本身的调整。
2 事物名称的改变
如“眼”、“眼睛”代替了“目”,“鞋”代替“履”,“观看”、“观赏”代替了“观”,“兴趣”“兴建”代替了“兴”,“害怕”代替了“惧”等。
这中间有很多词的所谓“消亡”,只是丧失了作为词的性质和功能,但仍作为语索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观看”、“目光”、“练习”、“足球”中的“观、目、习、足”等。
3 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
例如在畜牧业生产还占有重要地位的上古时期,人们对牲畜种类的区分是非常细致的,以“牛”为例。当时汉语中表示牛的名称多种多样,如“牯”(母牛)、“特”(公牛)、“椁”(黄毛黑唇的牛)、“糁”(三岁的牛)、牭(四岁的牛)等。后来随着畜牧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减弱,这些名称逐渐简化和概括,于是各种各样的牛,渐渐地都用“牛”一词指称了,原来的词则逐渐消亡了下去。个别的词如“特”虽然现在还被应用着,但它的意义已完全改变了。
4 认识的发展
例如“邮差”、“老妈子”、“长官”、“伙夫”等词,由于表现了不平等观念而被现在的词汇系统弃用。
5 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
许多等义词的发展情况就是这样,一对等义词调整规范的结果,多数是一个被保留,另一个被逐渐淘汰下去而消亡了。此外,许多带有外语色彩的词,也往往会在规范和约定俗成中逐渐消亡下去。例如现在通用“电话”、“煤气”,而“德律风”、“瓦斯”等已被淘汰不用了;现在都习惯用“话筒”、“连衣裙”、“青霉素”等,而“麦克风”、“布拉吉”、“盘尼西林”等词现在也已经不用或很少使用了,从发展情况看,这些词也将会逐渐消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