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制度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医疗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无病医疗”养老模式创新。然而,目前“医疗一体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多数人认为“医疗一体化”是养老保健与医疗保健的简单结合,忽视了“医疗一体化”养老模式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促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作为发展目标。因此,建立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年福利制度已成为国家对2亿多老年人的庄严承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良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但中国的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急剧增加,老年人的抚养比例攀升,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比例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因此,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与传统的“住养”模式不同,制度养老模式出现了“医养结合”。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其基础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并为老年人提供一定医疗支持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养老机构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住宿和护理服务外,还整合了医疗与养老资源,创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全面的照顾。这些服务包括从传统生活护理服务到精神心理和文化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断和护理服务、重大疾病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可以说,机构养老模式的“医养结合”是扩大和扩展传统养老机构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好的服务,使养老金制度更加人性化,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老年护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需要推广“医疗和护理”养老服务模式
(一)解决严重形式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人口有17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与此同时,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4.83岁。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5岁以上的空巢家庭有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为2339.73万户,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2016年,中国空巢老人(老年夫妇户、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1.3%。在老龄化方面,2016年到2050年,8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亿,每年将增加100多万。
(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需要
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老年人作为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人群,应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选择,具有确保老年人享受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基本意义。但是,根据国家老龄办公室和其他三部委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需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因此,迫切需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政府、事业单位及各社会主体应采取各种方法,实现养老金和医疗服务的有效供应,为有需要的困难老人群体提供医疗服务。
三、“健康,综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发展战略
(一)严格监督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服务内容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坚持“医+养+康+护”综合服务原则,根据服务目标的健康评估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具体实现可以通过卫计委、老龄委、人社部、民政部、社会工作协会、基层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成立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考国际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关规定、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实施服务形式、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需求和服务保障等标准,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严格监控服务流程,正确引导“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方向,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随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将加快出台,以确保医护、养护及受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二)减少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促进资源整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养老服务体系,国家应具体分配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并规定各部门的职能和权力,定期对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能力认定,根据各部门的管理现状,考虑是否将其纳入医保基金报销点。评估小组的设立,需要民政部、人社部、卫计委等有关部门的代表,推动养老机构的意见和利益的融合,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加强社区、养老机构和医院资源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加强对农村的政策支持,促进基本的养老、医疗服务在城乡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同步身心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该机构还应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的治疗,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会感到不知所措,会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抵触反应,其对焦虑、恐惧、孤独等等消极情绪的容忍度大大降低。老人的身体病好了,心理需求却无人问津,这大大降低了老人对家庭乃至生活的良性态度。因此,机构必须改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聘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机制。根据不同情况开展案件工作或小组工作,及时解决问题,使老年人和平安宁地生活。
四、结语
近年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压力,严重考验了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医养结合”作为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创新,将现代医疗技术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服务的需求,将有助于激活现有的医疗养老金资源、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危机,建立长期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课题: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湘西北地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c10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促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作为发展目标。因此,建立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年福利制度已成为国家对2亿多老年人的庄严承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良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但中国的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急剧增加,老年人的抚养比例攀升,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比例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因此,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与传统的“住养”模式不同,制度养老模式出现了“医养结合”。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其基础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并为老年人提供一定医疗支持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养老机构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住宿和护理服务外,还整合了医疗与养老资源,创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全面的照顾。这些服务包括从传统生活护理服务到精神心理和文化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断和护理服务、重大疾病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可以说,机构养老模式的“医养结合”是扩大和扩展传统养老机构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好的服务,使养老金制度更加人性化,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老年护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需要推广“医疗和护理”养老服务模式
(一)解决严重形式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人口有17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与此同时,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4.83岁。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5岁以上的空巢家庭有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为2339.73万户,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2016年,中国空巢老人(老年夫妇户、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1.3%。在老龄化方面,2016年到2050年,8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亿,每年将增加100多万。
(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需要
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老年人作为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人群,应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选择,具有确保老年人享受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基本意义。但是,根据国家老龄办公室和其他三部委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需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因此,迫切需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政府、事业单位及各社会主体应采取各种方法,实现养老金和医疗服务的有效供应,为有需要的困难老人群体提供医疗服务。
三、“健康,综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发展战略
(一)严格监督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服务内容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坚持“医+养+康+护”综合服务原则,根据服务目标的健康评估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具体实现可以通过卫计委、老龄委、人社部、民政部、社会工作协会、基层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成立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考国际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关规定、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实施服务形式、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需求和服务保障等标准,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严格监控服务流程,正确引导“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方向,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随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将加快出台,以确保医护、养护及受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二)减少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促进资源整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养老服务体系,国家应具体分配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并规定各部门的职能和权力,定期对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能力认定,根据各部门的管理现状,考虑是否将其纳入医保基金报销点。评估小组的设立,需要民政部、人社部、卫计委等有关部门的代表,推动养老机构的意见和利益的融合,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加强社区、养老机构和医院资源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加强对农村的政策支持,促进基本的养老、医疗服务在城乡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同步身心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该机构还应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的治疗,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会感到不知所措,会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抵触反应,其对焦虑、恐惧、孤独等等消极情绪的容忍度大大降低。老人的身体病好了,心理需求却无人问津,这大大降低了老人对家庭乃至生活的良性态度。因此,机构必须改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聘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机制。根据不同情况开展案件工作或小组工作,及时解决问题,使老年人和平安宁地生活。
四、结语
近年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压力,严重考验了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医养结合”作为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创新,将现代医疗技术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服务的需求,将有助于激活现有的医疗养老金资源、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危机,建立长期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课题: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湘西北地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c1014。